在前幾天我度過了我的21歲生日,這個生日的節點讓我想了很多,總結了一些自己的碎片化的想法,捋一捋自己的思緒。
1.我的戰場從來不是這小小的校園
我看到我的同班同學們他們刻苦努力,認真面對每一次考試,每一次授課,每一次作業。他們的談論中心,不是這科作業,便是那門即將到來的考試。我不想否認他們的學習精神,但我總感覺有一點不對。
我還有一個閨蜜,她會為在班級排名第幾而耿耿于懷,總是找我哭訴對自己排名的擔憂。我當時是這么開導她的:為什么要在意排名呢?你們班只有30個人,你就是考了第一名也是1/30而已呀。你想一想,你在高中的時候,全年級800個理科生,你考300名都勝過了500個人了。你那時候豈不是叱咤群雄了。說真的,在意現在所處的排名真的有什么意義么?你以為你的競爭對手就是你面前的29個同伴同學嘛?
不,一旦一畢業了,你面對的是全中國的青年。如果有些外國人加入了中國勞動力市場,你的競爭對手又多了不少。我發現,我不應該把目光局限在我小小的班級上,小小的校園里,這些單位都太小了,我的戰場是中國,或者是世界。
我時常會問自己:如果我是一個HR,當我招聘翻閱畢業生簡歷的時候,對我來說,均分85和均分84真的有很大的不同嗎?但是作為一個學生,均分84和均分85是巨大的不同,學生需要給他每一門課的分數都上浮一分,大學保守估計上了40門課,就是說學生要起碼提升40分才行。但是分數越往上考越難,要付出的努力越多。
如果我把學習當做一切的中心,可不定被人認可,不一定能收獲想要的果實。
2.什么都是有好處的,但是對個人來說他們意義不同
說真的,網絡上時時流淌的信息和同學之間交換的信息,聽多了讓人感到焦慮。誰誰誰參加了模擬聯合國,誰誰誰去非洲支教了,誰誰誰去歐洲自由行找到了心靈的歸宿,誰誰誰偶然掃到一條信息靈光一閃。
想要成長,不斷成長的我,會發現有太多的東西可以去做了。
刷一刷微博,了解最近的新聞和輿論走向,不是很好?
看一場電影,感受一個新的世界觀,不是很好?
和同學們閑談,加深關系,不是很好嘛?
參加社團活動,提高自己的組織能力,不是很好?
......
說實話,人們總能合理化自己的行為,總能給自己找理由。就像我勸我的朋友讀書,少碰朋友圈,少碰微博,她都會說:“微博很重要啊,我可以知道新聞;朋友圈很重要啊,我可以知道我的朋友們在干些什么。”是是是,微博和朋友圈有好處,但是,他們的作用太小了。或者他們對你人生的改變,對你這個人的改變作用太小了。
世界上值得做的事情很多,什么30歲前應該完成的10件事,什么極大提高你生活品質的幾件小事。但是他們是有量級的,在所有有好處的事情里面,挑一個最讓你獲益的一個才是解決方法。別讓有好處這個模糊的概念遮蔽了眼,有益處不代表我就得去做。我的時間一天只有24小時,我做不到全能,我得去拒絕、拒絕、拒絕。拒絕那些看起來很不錯的事情,很棒的事情,專心在最值得我投入時間的事情上。
是的,加入社團并一直活躍很好,但是我拒絕,因為我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
是的,看一場電影換換腦子很好,但是我拒絕,因為我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
......
拒絕有價值的事情是痛苦的,但是遠離更大價值的目標才更讓人心寒。
3.我一直在恐懼,害怕尷尬
我發現有時候我拒絕某件事,貶低某件事的時候,是因為我做不好那件事情,所以我就自我合理化。
為什么我要嘗試著去交外國知心朋友,反正我一回國,很有可能就失去聯系了。
為什么我要去參與萬圣節派對,不就是就是瘋一個晚上嘛。
或許,我只是害怕即使自己努力了,最后也不會得到想要的結果,或者我預見到我會出糗和尷尬。所以我就直接把這些事情定性為沒有意義,然后就心安理得地活在自己的小小軌道里了。
但是,如何分辨是真的無意義和有意義但是我害怕去做的區別呢?
第二點和第三點又該怎么劃分呢?
唉,又是一個疑問百出的一年。但無論如何,21歲,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