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這幾天讀了一本讓我熱血沸騰的書,書名叫《斜杠青年,如何開啟你的多重身份》。作者Susan Kuang是一個典型的斜杠青年,在她的身上有著多重的身份標簽。作為一個寫作者,她是一個作家,出版了自己的書她運營著屬于自己的自媒體,寫過上百篇文章和四本個人雜志, 同時還是Linkedin的專欄作者。作為創業者,她創辦了第2身份,開發了寫作訓練營,百老匯爵士舞,工筆畫基礎,書法修習班,美劇配音等不同領域的一系列線上課程。對了,她還堅持學習舞蹈并且拿到了CrossFit一級教練證。
在書中,作者分享了許多關于斜杠青年的思考以及現代社會關于職業的新的可能性的探索,同時也提到了很多關于成長,進步的方法論,如果你想進一步探索除了本質工作之外的其他可能性,讓自己成為一個擁有不同職業身份的斜杠青年,那么這本書值得一讀。
什么是斜杠青年?
在今天的自媒體時代,有一類人群在互聯網上快速的崛起,他們被成為“斜杠青年”。斜杠一次來源于英文“Slash", 這個概念出資2007年《紐約時報》專欄作家Marci Alboher(瑪希.埃爾博爾)寫的一本書,書名叫作《多重職業:讓工作和生活獲得雙重成功的新模式》。她在書中提到,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滿足于"專一職業"這種生活方式,而是開始通過多重職業來體驗更豐富和更多元的生活。這些人在自我介紹中會用“斜杠”來區分不同職業,于是“斜杠”便成為他們的代名詞。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關于斜杠青年的真實案例,例如:
* 最近這幾年特別火的作家大冰,他同時是一個主持人,資深背包客,民謠推手,不敬業的酒吧掌柜,手鼓藝人
* 李笑來老師,同時是一個長銷書作家,天使投資人,比特幣首富,社群孵化者,得到專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作者
* 韓寒,賽車手,導演,超級暢銷書作家,微博段子手,國民岳父
在書中作者觀察到一個現象,那些能夠在不同的身份之間切換自如,并且把每一個身份都演繹得淋漓盡致的斜杠青年們,他們的身上往往具備著某些共同的特質,比如:
* 擁有極強的自控力
* 經歷過長時間的自我投資與積累
* 擁有某種核心的競爭力
關于斜杠青年的幾點認知升級
每個人都有一些屬于自己的愛好,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往往能夠百分百的投入,并在過程中享受到極大的滿足感。而我而言,讀書便是這樣的一個愛好。讀書就像一副眼鏡,戴上眼鏡之前和之后,我們看到的其實是同樣的世界;但戴上眼鏡之后,我們就能看得更清楚。
讀書也一樣,讀一本書之前與之后,我們身處的其實是同樣的世界;可是讀完一本書之后,我們就能看得更清楚,想得更明白,選擇得更有效,行動起來更有收獲,因為在讀完一本好書之后,我們對很多概念的認知往往會因為閱讀而得到升級。比如,在讀完這本書之后,我對斜杠青年,以及職業便有了很多不同維度的認知。
斜杠青年的核心不在于收入。成為斜杠青年的核心目的,并不是為了擁有額外收入,甚至也不是為了能夠自由支配時間,而是為了追求更多元化的人生和更完整的自己。在看完了大冰的《他們最幸福》,《乖摸摸頭》,《阿彌陀佛么么噠》之后,我發現他身上有一個特別酷的地方:在密集的完成主持人的節目錄制之后,他總是會帶上手鼓,回到拉薩繼續當他的背包客,在這個過程中,身上不帶一分錢,完全靠賣唱來獲得收入,以供他在另一個世界的生存所需。按照他的話講,叫做:平行世界,多元生活,既可以朝九晚五,又能夠浪跡天涯。不同的身份對應著不同的世界,不同的人際交往的圈子,既然要在不同的世界切換,那么不同的身份之間,收入應該是要嚴格區分的,這樣才能夠充分體驗的不同的身份所帶來的不同快樂。
斜杠青年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人看到那些能夠成功的在不同領域的不同角色之間自如切換的人,內心總會不自覺的羨慕,并蠢蠢欲動,恨不得搖身一變,成為一個斜杠青年,享受多渠道收入的同時也享受不同角色所帶來的快樂。然而要成為一個擁有者多重身份的斜杠青年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它需要漫長的過程,需要你經歷長時間的積累。就像做傳統職業生涯規劃一樣,你需要思考,為了達到某個職業目標,要做哪些自我投資,這就要求你要對自己以及未來想要的生活有很好的認知,然后進行合理規劃,充分利用業余時間進行自我投資。在這個過程中,你需要具備足夠的耐心,建立長遠的時間觀。
斜杠青年提供了工作的另一種可能性,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的同時把錢賺了。傳統的認知認為我們為了賺錢而工作,即便很多時候這份工作并不會給你帶來快樂,比如碰到一個脾氣暴躁的領導,或者是不好相處的同事,又或是工作的內容并不是所喜歡的,但沒辦法,為了掙錢,你還是得硬著頭皮干下去。
然而,生活中還有這樣的一群人,他們及其熱愛他們的工作,因為對他們來講,工作的內容就是他們所感興趣的。在最近的這段時間,我開始了一個全新的獨立項目的拍攝:不同職業的人物工作狀態的紀實拍攝,決定做這個項目的初衷很簡單,工作占據著我們生活中的很大一部分,我想看看這個世界上,那些做著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的同時還把錢賺了的這樣一群人,他們的生活狀態是什么樣的?在第一批擬定采訪的人物對象中,有電臺節目主持人同時又是樂隊主唱,有經營著自己的原創服裝品牌的服裝設計師,有民謠歌手,也有一個酷炫的title的旅行體驗師。
昨天是項目拍攝的第一天,拍攝的第一個對象是我認識的一個朋友,他是一個音樂節目電臺的主持人同時又是樂隊的主唱兼鍵盤手,經常參加各種演出。采訪中,在聊到工作和幸福感的話題時,他給我一個印象深刻的回答:“我的生活中節奏總是很快,但我從不讓自己覺得自己很忙,因為做的事情都是自己所感興趣的,對我而言,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所以很多時候我總是感到很滿足”滿足,是他對幸福感的理解。
如果說快樂和有錢,確實曾經是一對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矛盾的話,那么現在這種矛盾正在逐漸的被消除。就像大冰在他的書里經常說到的那樣:請相信,這個世界上真的有人在過著你想要的生活。
如何成為斜杠青年,斜杠青年的五個模式
在《多重職業:讓工作和生活獲得多重成功的新模式》這本書出版之后,瑪希.埃爾博爾根據整理的案例和反饋,把“斜杠青年”模式進一步總結為以下5種:
* 穩定收入+興趣愛好的組合。比如,前面提到的我的第一個采訪對象
* 左腦+右腦組合,比如之前在攝影師林海音的公眾號看到的一個菇娘Lily Zheng:即是Google的程序員,同時又是一個時尚博主
* 大腦+身體組合,比如本書的作者,Susan Kuang,即是專欄作家,同時又利用業余的時間教爵士舞
* 寫作+教學+演講+顧問組合,比如前面提到的李笑來老師
* 一項工作多想職能型。比如CEO就是典型的符合這種類型的人
對于那些想在多重身份中有所探索的朋友,上面的這五種模式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讓自己可以根據自己的特質來進行時間和精力的投放。對我自己而言,最吸引我的模式是第四種:寫作+教學+演講+顧問組合,這也是目前互聯網創業的風口:知識變現,內容創業。事實上這也是目前我在做的事情,通過大量的高質量的閱讀保證每天的有效輸入,然后再通過每天的寫作來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同時通過做獨立采訪人,每天復述兩本書外加羅輯思維節目的方式來提升自己的表達能力。
知識變現、內容創業這個行業之所以誘人,因為感覺門檻基地——只需要一臺電腦、一杯咖啡和一個大腦就能開始工作。而事實上,并沒有我們所想的那么簡單,要想創造出有價值并且受眾愿意付費的產品,往往需要在某個領域有很長時間的積累,思考。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你需要具備足夠的耐心。
然而,任何事情,只要開始做了,總會有所收獲。
按照慣例這時候應該來一碗充滿正能量的雞湯:種一棵樹最好的時機是三年前,其次是現在
每次讀完一本好書,就像跟一個聰明人秉燭長談了一整夜,總有滿滿的收獲。讀完《斜杠青年,如何開啟你的多重身份》之后,我的收獲有3點:
* 意識到寫作能力的重要性
* 刷新了我對職業的認知,意識到職業之間充滿的更多的可能性
* 培養了自己的產品思維,想成為斜杠青年,在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探索,最重要的一點是:必須打造屬于自己的產品
在讀完這本書之后,重新觀察了身邊那些在不同領域里都由著出色表現的一大批斜杠青年,我慢慢的發現隱藏在斜杠青年這個標簽背后的其實是出類拔萃的能力,不管是某一個特長,對某一行業的深入理解,又或者是時間管理的能力,都是我們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當你的才華還撐不起你的野心的時候,你就應該靜下心來學習,當年的能力還駕馭不了你的目標時,就應該沉下心來歷練,夢想不是浮躁,而是沉淀和積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