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看完了《出走的決心》。在首映禮現場,當觀眾問到會不會有第二部的時候,導演的回復是:她現在的發人生已經相當于是一部正在直播著的紀錄片,已經被大家看到了,現在的自媒體這么發達,就不再需要借其他人之手講她的故事。
聽得到這句的時候,我突然想明白了觀影途中突然冒尖的一個問題“她逃出來了,那么其他的50歲的阿姨們呢?”“為什么都是很日常的畫面,可卻看的人那么壓抑與憤怒”?
答案是:上位者不會共情低位者,即使是相同的性別相同的經歷也不行,就像李紅的媽媽和女兒就是最好的例證。她的媽媽被規訓的順從于丈夫的威嚴,不懂反抗,她的人生是另一版本的50歲的李紅的結局;而她的女兒呢?她的女兒從小看著李紅是什么樣的生活,她知道她無論如何都不能成為媽媽那樣,過她過的人生,可那個口口聲聲說著“你真懦弱”的女兒長大后卻因為習以為常,理所當然系管理享受來自母親的付出和犧牲,她不再期待母親反抗,她渴望見到的是妥協,來自母親的妥協,在這個故事里女兒和媽媽都是上位者,她們享受著權利和被愛的有恃無恐。女兒甚至已經默認原諒了那個曾經讓她產生憎惡的父親。而身居高位的“丈夫們”“爸爸們”正理所當然的帶著勝利者姿態的窺視著他們親手雕琢的這件藝術品,總之錯的不能是他們,但完美隱身博得同情和認可的永遠都只會是他們。他們帶著狡詐的偽善的面具,露出惡魔一般的笑容,看著眼前的這個女人一點點的被撕碎消耗殆盡......
吳倩說:“不要神話母親的這個角色,我除了是XXX的媽媽,我更是吳倩,愛別人之前要懂得好好的愛自己”
是啊,如果連你都不愛自己了,那有能盼得到誰去好好的愛你呢?等一等再等一等,這一等,對于有的人來說就是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