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歐洲,你會發現大部分語言都有些類似,這是因為它們都是印歐語系的一種變形。實際上,在如今,印歐語系流行的范圍很廣,除了大部分的歐洲,還包括與歐洲接壤的亞洲,如中東,向東直達印度。
? ? ? ? ?這看似無可厚非的事實,是因為印歐語系的擴張,消滅了其他的語言。印歐語系擴張的第二階段(1492年),印歐語系傳播到世界各大洲,有著詳細的資料可以查考,那么我們是否可以去考查它擴張的第一階段呢?
? ? ? ? ? 大多數歐洲人與美國人最熟悉的3個印歐語系分支是:日耳曼語(包括英語、德語),意大利語(法語、西班牙語),斯拉夫語(俄語)。較小的分支有:希臘語、阿爾巴尼亞語、亞美尼亞語、波羅的語和凱爾特語。這些語言自身也有多多少少的分支。為什么把這些都歸入印歐語系呢?因為它們擁有共同的詞匯,并且它們有相似的動詞、名詞、詞尾變化。因為時間與地域的問題,這些語言產生了變化。今天的印歐語系,都可以追溯到一個共同的上古“母語”,語言學家通過它們之間的共性,正在嘗試重建這個上古“母語”的面貌。
? ? ? ?找到這個存在的上古“母語”后,就會繼續追問,它是什么時候出現的?之前學界一直認為最古老的印歐語系文獻是在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800年,直到在19世紀末發現的一大批古埃及的外交信件,發現了“赫梯”語,從而將時間提前到公元前1900年。如今,在公元前1900年到公元前1500年,存在著三大印歐語系支系:安納托利亞語、印度—伊朗語和“線形文字B”。當下,普遍的觀點是,印歐語系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開始分化,絕不會早過公元前5000年,但比公元前2500年早大概不成問題。
? ? ? ? 最后,討論印歐語系的興起地點。大家對此眾說紛紜。想當然,大家會認為這個地點肯定是在歐洲。但是,1900年在中國新疆發現的已經消亡的吐火羅語,也是印歐語系的一支分支,年代大約是公元600年到公元800年。這就好比我們突然發現中世紀早期的蘇格蘭人說的話與遠東的漢語是親戚。
? ? ? ? 在嘗試還原的古印歐語中,只存在一種作物的名字,但是不清楚是什么作物,由此推斷,古印歐語誕生于不以農耕為主要產業的地方。但是草原文化無法擴張到愛爾蘭,這導致這一推斷存在缺陷。實際上,語言的入侵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場拉鋸戰。在草原族群向農耕文化擴張的時候也不是一下子就達成了印歐語的擴張。而是在擴張的同時,不斷吸收先進的文化,再進行下一批次的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