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永遠在動態變化著,我們一旦意欲停滯不前則必然會被這個世界狠狠地拋下。即便我們一直在前行若我們的思維和意識的進步、進化速度較大幅度地低于這個世界的發展速度,我們同樣會被這個世界所拋棄。
世界是無主觀情緒意識的,她只會遵從最客觀的規律,亦如《道德經》第五章所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因此這個世界既不會刻意照顧強者同樣也不會同情真正的弱者。所謂真正的“弱者”就是那些完全認同并順從命運的人,他們不相信自己并且害怕承擔任何風險甚至他們還會輕視那些同等境況的人。因此這樣的“弱者”往往都是自我放逐且固化現狀的人,他們永遠而簡單地期盼ta人的施舍。對于這些人我們終會對他們“哀其不幸”繼而會“怒其不爭”,最終我們以及這個世界都會“無情”地放棄他們。
沒有人天生愿意做弱者,但每個人天生分配的資源以及后來的經歷又是不同,因此每個人的走向、際遇以及最終的成就也將不同。
這個世界的一切資源本質上都是無主的,強者占有資源尤其是優質資源且在一定時期內“強者還強”,因此要改變自己的境遇和最終的命運我們就必須主動地讓自己變強,使得自己占據更多的資源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一席之地繼而取得更大的成就。否則我們只會在動態中由強轉弱甚至最后成為真正的“弱者”。那時我們就會因為資源占有的劣勢而只能被擠壓到整個社會的邊緣和底層。
我相信大家都聽過《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話說有一天一個農夫在田地里干活,田地邊上有棵樹木。那天不知為何一只兔子慌不擇路地撞了樹并且撞死了自己,農夫恰好見到了這一幕。于是他就想要是自己每天都可以在這里撿到兔子那何必那么辛苦的干農活。他對此越想越覺得可行,于是從第二天起他不在干農活而是選擇躲在樹的不遠處等待又有兔子自己撞死或撞暈在樹下,這樣他就可以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了。可是他自第一天后再也沒有那樣的運氣而他的田地卻因此而荒蕪了。
可見農夫被動等待兔子撞樹是件多大不靠譜的事。我們可以想見即便農夫不擅長打獵,哪怕他從頭學起也一定比他這樣坐待其成要有收獲。因此我們希望獲得什么就應該主動去了解相關并應有計劃和行動,這樣才可能達成自己的預期。
我們要想收獲就需要有付出,但并不是可以盲目行動,這還需要我們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自己的認識和行為,否則其后果很可能與我們的預期背道而馳。
我想大家必定又聽過另外一個寓言故事《拔苗助長》。話說又有一個農夫在田地里種植了糧食的秧苗后天天盼望著秧苗快快長大,但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其必然的過程,絕不可能跳躍。可惜農夫卻等不及那一天慢慢到來,于是有一天他直接下了田地將棵棵秧苗一一拔高。他以為這樣他的作物就能快速長大并且結下豐碩的果實。但事與愿違,他的作物不但沒有加速長成反而因為動了根基不日就都徹底枯萎了,最終導致自己一無所獲。
由此可見,我們一定要順應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并且嚴守“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本質,如此我們才能腳踏實地地去做好每一件事。
世事本無常,亦存道無有。
意行破迷惘,爭做一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