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詞好句 | 家鄉是最深情的歸途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家鄉是故友,見證你身心的成長;家鄉是港灣,給予你安全的依靠;家鄉是暖陽,撫慰你孤寂的心靈。樹高千尺,落葉歸根,思鄉之情是游子們內心最深處的柔軟。李白的對月思鄉,王維的異鄉思親,蘇軾的千里共嬋娟;老舍筆下的北京,張愛玲的上海,陳忠實的陜西,家鄉成為無數文人墨客創作的靈感源泉,衍生出無數動人的詩篇,催生千古的共鳴。
家鄉是那個你久久不能忘懷,想起時會泛起淺淺微笑的地方。今天紙條君以【家鄉】為主題,帶大家品一品關于它的好詞好句,看看有哪些詞句能激起你的思鄉之情吧~
好 詞 薈 萃
一、 形容家鄉的詞語
桑梓 故園 梓里 鄉關 枌榆
籬壁間物 雞犬新豐 釣游之地 夢里水鄉
青山綠水 依山傍水 炊煙裊裊 稻浪翻滾
瓊樓玉宇 風光旖旎 桂花飄香 沃野千里
紙條解讀:歷朝歷代都不乏以家鄉為主題的文學作品,古人們對家鄉有其他的代稱,如桑梓、枌榆、故里等,這些代稱都有歷史典故,適當地用于寫作,能增加文章文雅的質感。
示例:桑梓之地,父母之邦。家鄉承載著游子們的思念之情,勾起內心深處的眷念,即使輾轉漂泊數年,故鄉稻浪翻滾的金色記憶依然映在眼前,桂花飄香的芬芳仿佛還縈繞在鼻尖。
二、形容思鄉之情的詞語
鄉土難離 落葉歸根 莼鱸之思 東流西上
恭敬桑梓 倦鳥知還 狐死首丘 千歲鶴歸
越鳥南棲 歸心似箭 近鄉情怯 魂牽夢縈
紙條解讀:鄉思是潛藏在游子內心最深的情愫,李白的望月思鄉,杜甫的家書萬金,思鄉之情綿長、憂傷,是一種狐死首丘般深入骨髓的思念。巧用相關成語,能言簡意賅地表達懷念故鄉的情感。
示例:倦鳥知還,落葉歸根。年少時我們向往著無數的遠方,可在倦怠、受傷之時,我們總回頭尋找那最熟悉的家鄉。家鄉是心安處,慰藉異鄉客,安撫斷腸人。
經 典 好 句
一、古代名句
1.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當明月照射高樓時不要倚樓遠望,只有將苦酒灌入愁腸,化為相思的眼淚。)
——(宋)范仲淹
2. 催成清淚,驚殘孤夢,又揀深枝飛去。故山猶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
(杜鵑的啼聲驚醒了我的夢,讓人清淚欲灑。年已半百,一畸零人,漂泊在孤旅的路上,想那只故園的杜鵑,帶著故園的山水,讓我不堪聽聞。)
——(宋)陸游
3.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落山路,枳花照驛墻。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黎明起床,車馬的鈴鐸已叮當作響,一路遠行,游子思念著故鄉。雞聲嘹亮,茅草店沐浴著曉月的余暉;足跡依稀可見,木板橋覆蓋著早春的寒霜。槲葉落滿了山路,淡白的枳花鮮艷地開放在驛站的泥墻上。因而想起昨夜夢見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鳧雁,正嬉戲在明凈的池塘里。)
——(唐)溫庭筠
紙條解讀:寄情于景,借景抒懷。
思鄉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重要題材,在古代,中國文人因考取功名、謀求仕途、探親訪友等原因,長期在旅途漂泊、寄居他鄉,因此催生出非常多思鄉的詩句。詩人們常常運用景物描寫來寄托、抒發自己的鄉思之苦。例如,最著名的月亮、鴻雁、杜鵑等已經成為古典詩歌思鄉的典型意象。
借景抒情,是文學創作常見的技法,既能表達作者內心的感受,又能增添作品的意境與美感。以上三首詩句中,詩人都通過景物的描寫,表達自己思念家鄉的情感。例如,溫庭筠《商山早行》中的名句“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歷來被人傳誦,它塑造了旅客聞雞而起趕路的特有情境,勾起讀者的思鄉共鳴。
月亮時圓時缺,周而復始,容易令人聯想起人的離合,因此,它成為詩人抒發思鄉之情的常見意象。范仲淹的“明月樓高休獨倚”,也是借用月亮,來表達羈旅異地,懷念家鄉的苦悶。
二、近現代名句
1. 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小溪既為川湘來往孔道,水常有漲落,限于財力不能搭橋,就安排了一只方頭渡船。
——沈從文《邊城》
2. 上海的弄堂,條數巨萬,縱的橫的斜的曲的,如入迷魂陣,每屆盛夏,溽暑蒸騰,大半個都市籠在昏赤的炎霧中,傍晚日光西射,建筑物構成陰帶,屋里的人都蟛蜞出洞那樣地坐臥在弄堂里,精明者悄然占了風口。一般就株守在自家門前,屋里高溫如火爐烤箱,凳子燙得坐不上。
——木心《上海賦》
紙條解讀:景物描寫+細節描寫
許多作家都描繪過自己的家鄉,城市與作家構成一組特殊的文學符號。例如老舍與北京,張愛玲與上海,沈從文與湘西,魯迅與紹興……許多作家在描寫家鄉時,都注重細節的刻畫。沈從文在《邊城》中運用許多景物的細節描寫,例如上文中對小溪、河床、山脈、渡船等細節的刻畫,令邊城小鎮茶峒的面貌活靈活現,深入人心。木心通過對上海弄堂的細節描寫,將弄堂的縱橫交錯、人情味描繪得淋漓盡致,讓讀者不用身在其中,也能感受到弄堂的風情。
3. 我對冬天的陜北有一種特別的喜愛。視野中看不見一點綠色。無邊的山巒全都赤身裸體,如巨大無比的黃銅雕像。所有的河流都被堅冰封凍,背陰的坡地上積著白皚皚的雪。博大、蒼涼,一個說不清道不盡的世界。身處其間,你的世界觀就決然不會像大城市沙龍里那樣狹小或抽象;你覺得你能和整個宇宙對話。
——路遙《路遙文集》
4. 我就喜歡這樣慢悠悠地走啊走啊,沒有人,走啊走啊,還是沒有人。沒有聲音,停下來,側耳仔細地聽,還是沒有聲音。 回頭張望腳下的山谷,草甸深厚,河流濃稠。整個山谷,碧綠的山谷,閃耀的卻是金光。
——李娟《阿勒泰的角落》
紙條解讀:白描手法
白描是用樸素簡練的文字描摹形象,不加渲染與烘托的表現手法。以上兩個文段,均未過多運用特殊的修辭與表現手法,僅用平實的語言將家鄉的景色、意境勾勒出來。路遙的“無邊的山巒全都赤身裸體,如巨大無比的黃銅雕像”將蒼茫的西北大地描繪得生動形象,場面感傳神地凸顯出來。李娟在描寫家鄉時,“走啊走啊”“沒有聲音”,語言非常簡潔、干凈,將阿勒泰的遼闊、壯麗形象地傳達給讀者。
小紙條們,看了上面關于“家鄉”的好詞好句,是否勾起你描寫家鄉的創作欲望呢?多積累、多復習、多練習才能真正把握詞句要義哦~如果覺得內容還不夠,點擊下方鏈接查看更多哦~
人們懂得用五味雜陳形容人生,因為懂得味道是每個人心中固守的鄉愁。
『舌尖上的中國』
適用主題:關于家的味道、記憶中的故鄉、老家、傳統文化、對逃離北上廣的看法、簡單生活、愛國精神等作文立意,如2016年北京
春風雖欲重回首,落花不再上枝頭。
『菜根譚』
適用主題:有關珍惜眼前,把握青春時光等立意,如2013湖南卷《歸家》等。語出明代洪應明收集編著語錄集《菜根譚》,意為:春
山中何事?松花釀酒,春水煎茶。
張可久
適用主題:詩意地棲居;感受自然的美好;平和寧靜的心態等主題,如2007年湖南卷《詩意的生活》,2015年廣東卷《感知自然
從本質意義上,我們都是既失去家鄉又永遠沒辦法抵達遠方的人。
蔡崇達
來自粉絲「小紙條A9L0vl」的應用內投稿。適用主題:故鄉與他鄉,感受鄉愁等主題。如2016年山東卷《備好的行囊》。語出
他們之所以能卑微地活過人世的烽火,是因為在心底的深處有著故鄉的驕傲。
林清玄
來自粉絲「忱忱忱」應用內投稿。適用主題:懷鄉,漂泊,小人物的信仰等主題,如2013年湖南卷《闖蕩或歸家》。語出林清玄的《
春有青蒙霧,夏有悶聲雷,秋有凄涼雨,冬有銀素雪。
暮萋
文/程眠 如何割舍這方膏壤。 故鄉并不發達,是一座平凡的二三線城市,連省也被調侃阿卡林省。與高聳林立的新市中心一街之隔的是紅石瓦墻、水泥小巷。巷道雖不大,卻“五臟俱全”。有專剪學生寸頭的理發師傅,有雞蛋餅和瓦罐湯,到了夏天還能見著鄉親自家曬的茄子干。院內老人側對著下午五點半的太陽,侍弄著綠植盆栽。墻腳的野草被雨浸潤得更加生機勃勃,同連綿的雨水排了數次音樂劇。此處風景倒又添回了江南水鎮的色彩。“這樣的骨敲上去,不知回聲是潮濕的程朱理學,還是青花瓷隱秘的嘆息。” 若說此處與別的水鄉有何不同,便是它沃養了這里的人們,愛人在這里相愛,親人于此相守。它承載了人們的記憶與思念,因而成為了故鄉。從孩提學步時常摔的青磚,到父母的每一句叮嚀教誨。從扔在屋頂放在罐里的每一顆牙齒,到單車鈴響藏著少年情愫的中學,都成就了故鄉的難以割舍,都成就了常懷思念的故鄉。 信江橋上是車水馬龍,橋下是冷冷的一汪秋水,信江融了些日光更顯得波光粼粼,一別平素的羞怯。江邊多柳樹,隨風蕩起翠綠的柳濤,伴著南歸的候鳥,在天空連成頗具幾何美的圖形,且應了那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或許沒有閩粵的雅致風韻,比不上京滬的莊嚴肅穆,但這方煙火氣,如今卻每每令我魂牽夢縈、難以忘懷。 年少無知的我,直到奔赴另一座城市求學才感受到那懵懵懂懂的思念與愛意,因早已融入骨血而輕易不覺。有時詩和遠方也不免咄咄逼人,疲倦時便直躺在另一座城的公園草坪上,感受一腔孤勇埋進心里悄悄長出樹木枝椏,再結出成熟的果,被鮮嫩的果皮裹著的是厚重的思念與情誼,走的越遠而越厚重。那情誼結在石墻里在老樹根,在帶著鄉音的吆喝聲中在前十七年的歲月里。 不遠處,孩童下學又開始嬉鬧了,街上的攤販也擺了出來,食物的香氣飄散在黃昏的晚風中。游子卸下厚重的行囊,好似披著橙紅的云霞從光線盡頭趕回來。愛人給愛人親吻,親人贈親人歡聲。 如倦鳥還林,如落葉歸根。如同小河奔涌萬里,趟過千山,最終也要入海口的擁抱。 “我們回家吧。” “文能進士冠天下,武必將軍定江山。”/江西 祖籍浙江的江西人士。 起名廢一只,深夜推歌《霧燈》,小眾好聽,單曲循環。網易云就有。
山河故人
2020-07-21 21:18:18
贊同681
久未提起的筆,早已風干了墨跡。素簡淺淺的痕印,遺落在塵埃里,無法題跋。劍鋒走筆就此擱淺,封存的思緒,再也描摹不出往昔塵封的記憶......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日復一日日復去,年又一年年漸衰”! 落幕淫雨霏霏的雨夏,我站在孤樹下,久久沉醉,醉于曉風殘月的凄美,溺于漫天煙云的絕美,詩意修飾的雨意,詩化成人生歲月的秋季。 是誰的美麗蒼老了母親的發髻?是誰年少的叛逆憔悴了她的容顏?是誰對時間的肆意揮霍惆悵了父親的嘆息? 葉圣陶老先生早年離家住在城市,常常有秋蟲唧唧的幻聽,在他看來,蟲吟就是“無上美的境界”。也許,這就是對故鄉的牽掛,是記憶中無法舍棄的情感,是心上的點點鄉愁與沉沉秋意。 詩人席慕容也這樣說過:“父親留給我一個故鄉,卻是我永遠無法抵達的地方”。哪怕是自己的故鄉,同樣也沒有可抵達的地方,因為,隨著歲月的流逝,故鄉已變得陌生。 但是,我們依然會在不經意的時候,浮現故鄉往昔的一草一木,只是,對故鄉的思念,在不知不覺中已演變成另一種情感,演變成董橋先生所說的“文化的鄉愁”。 是的,身處都市,機械文明鑲嵌起來的硬體按鈕,城市冰冷堅硬的墻壁把我們和周圍的很多人的頭腦慢慢印模成四方形。 特別是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傳統意義上的真實感被高科技無情地瓦解了,人與人之間隔閡甚至冷漠,缺少道德制約,倉促而無序,人成了“大地上的異鄉者”,有難以排遣的惆悵和空落。 鄉愁由此而生,心秋由此糾結。然而,心中真的是思念故鄉嗎?也許,我們思念的更多是古老醇正的文化,淳樸的人情,是對過去田園般的憧憬,是渴望內心的純凈,渴望悠遠的溫情。 一池綠水,月色明媚,倒影矜持。繁蕪世界,一地枯殘,月色黃昏略帶點嫵媚。歲月荏苒、我心依舊,喜歡一個人徒步走在鋪滿落葉的路上,空中的落葉在我周圍飛舞,隨手點一支煙,聽腳下一地呻吟,而后靜聽自己心碎的聲音,眼里是秋色流溢哀傷 歲月無聲無息的嘆息,誰依舊不諳成長?我輕輕撥弄琴弦,凌亂的顫音,沙啞的聲音依舊唱著那年的雨季,掩飾著心中思鄉的愁緒與憂傷。 昨夜又夢起,夢見我的世界春暖花開,那是兒時最真最純最美心緒;夢見自己又回到初夢開始的地方,我愿:我心不再沉如秋、我愁不再濃似酒。 家,是最深情的歸途 是迷茫之人在黑暗中的燈塔 是無數游子的愁思所在 陌上一點愁,心上一片秋 等夏天一過,秋葉便落下了吧 文/落梅
落梅風骨
2020-07-21 19:15:05
贊同62
泮溪與春 印象里泮溪的春天總是來得拖沓而綿長。 雖說正月是新年,卻也比二月的天暖和許多。泮溪的二月是大人小孩兒們都不愿出門的,只在家圍成圈兒坐著烤火閑談。人手抓一把舊年底就曬好過年吃的瓜子,嘴巴張張合合,被扔進碳爐里的瓜子也是張張合合的。 所以在好些年之后,我讀到汪曾祺那句“家人閑坐,燈火可親”,想起來的就只是在泮溪的老屋里。 二月的寒風能纏綿又刺骨地吹上許久。后來我才知道原來泮溪的初春不是百花齊放,也并非春江水暖,而是那陣把小孩兒的臉頰鼻子吹得通紅的寒風,因為“春寒料峭”嘛。 天回暖的時候,院里的枇杷樹已經打出青黃的果子了。回南天的水霧結在枇杷上,鮮亮得像一塊塊青黃寶石。饞嘴的小孩兒偷偷摸摸爬上樹,又機靈得像條魚兒把一串串枇杷摘下來,“嘿,還是酸的哩!” 大人們準又前俯后仰地笑起來。 清明時節雨紛紛。每每下了好長一陣雨,我就知道是該上山拜宗祠的時候了。 大人們帶著燒雞白酒,還有紙衣服紙房子紙車子啦,就帶著小孩兒們上山拜自家的祠堂去。 小時候阿哥說要送花給老爺爺奶奶,于是每年清明總帶著我找一種空心的樹枝條兒,再往里插上一朵白梨花。不過今年回去泮溪,卻沒找著白梨花樹。 好像艾草才是泮溪那個溫暖春天的開始。 小孩兒的清明才不會行欲斷魂,泮溪的艾草正雨后瘋長呢。院外、屋前,連河岸都濕土邊都是一片片的深綠。 阿公是最會做粄的,阿婆說他靠著這些又香又糯的甜粄,打了屋子、娶了媳婦、還生了娃娃。后來我還驕傲地對村里的姑嬸叔公們喊,“我婆婆可是阿公拿甜粄娶回家的!” 前幾天我和阿媽說想吃艾粄了。阿媽也嘆口氣,“我也想你阿公做的艾粄了。” 是呀,我還想念泮溪的春天呢。 泮溪的夏 泮溪是我心里明明暗暗的燈。想它時周遭都寂靜了,只剩下泮溪還明媚熱鬧著。 大概因為生在六月,我最愛夏天。 泮溪的夏也不例外。 那是泮溪最明艷的季節。綠水青山藍天,還有一片片六月種下的晚稻在陽光下爭長著。池塘里的魚兒龜兒也悄悄游到樹蔭底下,不時呼嚕幾個泡泡。 夏天的小孩兒最愛玩水,大一點兒的孩子在河里穿個拖鞋,一路溯水走到東風壩去。小一點兒的娃娃不能下去,就沿河岸跟著,或就在岸上堆泥沙砌城堡。一群孩子嘰嘰喳喳玩到傍晚還不盡興,晚上還要聚在路燈下跳格子、扔沙包。 夏天大人們就辛苦多了。要起大早去插秧,到正午就回家休息去,那會兒陽光最曬也最熱。孩子們就鬧著要吃冰棍兒,一邊吃一邊在風扇底下搖頭晃腦。 泮溪是可以種西瓜的。西瓜籽埋進院里,若逢上有雨水的好天氣,十來天就能結出一個桃兒大小的西瓜來。棠梨子也該打果兒了,但也有小孩兒等不及秋天摘下來,一試還是又酸又澀,準引得大人們哈哈大笑。阿公也愛摘夏天的棠梨,他說沒熟的果子能泡果酒。果然一個季度過去,屋子里又滿是果酒香味兒。 夏天的白日總是長些,可真到了七點傍晚的天慢慢沉下去,換上來一顆顆星星。老人們坐在小竹椅上,好像看著自己也走到了暮年,又覺得心里空蕩了許多。 蟬鳴蛙叫一陣陣此起彼伏,仿佛把白日的燥熱一起帶走了,只剩下泮溪夏日的婉轉悠揚。 泮溪和秋 近日里讀了郁達夫的《故都的秋》,在驚贊悲戚之余,也讓我想起了泮溪的秋天。 泮溪是個什么地方呢,那里四面環山中繞水。還沒有打上油漆的路上稀稀落落長著牽牛花,淡紫淡紫的,像極了夏天傍晚的晚霞。 小時候每到穿著半截短褲和阿公走很遠的山路去荷塘里采藕的季節,我就知道,是秋來了。因為阿公說剛入秋的藕最嫩、最甜。還有鉆到塘泥深處的蚌也一起被阿公撈起來。我膽子小得只敢在淺塘里守著竹編的簍子,腳下濕濕涼涼的淤泥也是秋的訊息。 夏天的時候鴨鵝在淺水河里游,孩子們有模有樣推著竹條畚箕往深綠的水藻里撈蝦,好不熱鬧。轉過九月,卻只能看見幾只零零散散的鵝不時從河面上飛過已經打好谷的稻田,抑或再飛到河上。這大概是老人們說的“水靜鵝飛”了罷。原來秋,也有寂寥。 河壩上一排青竹前靠著竹凳,那是老人們三三兩兩坐著閑嗑家常的地方。秋天的時候幾個老人們就抓起一把把捻子,一顆顆嚼下來就是一整天的時光,嚼得舌頭變成黑紫了,天空也黑紫黑紫了。 在泮溪真正感覺到秋的涼薄,應該是一場深秋的雨。這場雨綿綿細細能下好久,把一片山青都打濕了,還有空氣里氤氳的桂花香。阿婆撿拾許多桂花洗凈了,和糯米粉一起揉搓著,放進黑漆漆的鍋灶里一蒸,整間紅墻屋里都是香甜軟糯的桂花糕味兒。 伴隨著桂花的味道隱去了,這一場深秋也該過了。緊接著,又會是泮溪一場冬的精彩。 泮溪之冬 泮溪的冬與春都來得曲折。總不是水到渠成地冷或者熱起來,中間還要突兀地出現些什么。 因為在南方,初冬總不會是冰溪白雪先帶來冬的邀請,而是泛紅的秋葉、蕭索的林叢里首先預見冬天。 山上的綠樹叢綠了又黃,當一片蕭索地灰了,家里敲敲打打拿起斧頭劈柴了,我知道即是大人們口中的劈柴過冬了,因為阿婆說過冬天縮手縮腳地不好做活兒。還有用鐮刀鍘下來成捆的樅樹枝,曬干之后就像一排排整齊的齒梳,它是用來起火的。就這樣,墻角下成堆的柴火,就能熱烈地燒到來年開春。 再說泮溪冬的突兀在哪里,就是十二月卻像六月的燦陽天,只是氣溫略低些。暖黃的光照在已經收割過的稻田里,又揚起一層層奇異的光圈,悶悶熱熱的不免讓人想起八月小暑。這樣奇異的天氣每年都能持續到新年,也多虧這天氣,泮溪的大人小孩兒們也就方便置辦年貨了。 我最愛這段日子,和阿婆走過清冷的、岸邊沒有蘆花絮的溪上,那座卻熱鬧著的石板橋,去鎮上買十斤生瓜子、幾兩桂皮和八角、一袋硬粄皮……也許還能帶回來一盒月光餅和水果糖。買回生瓜子要放進大鍋里煮,再用和了桂皮八角的鹽水泡上一天,最后依靠這好天氣曬上幾天,便是過年最好消遣時間的零吃了。到了夜里氣溫漸涼,依著院里的燈,阿婆就搬出那口砂鍋,搭起灶就開始炒粄皮。 泮溪的冬是鮮艷的大紅色,家家戶戶的紅對聯、紅燈籠還有鋪滿路道的紅衣服炮仗,無一不喜氣洋洋地宣告新年的快樂。這段溫暖又熱鬧的日子會一直到年初十以后。泮溪照例又驟冷一場,小孩子要帶上手套圍脖和帽子才被大人準許出去玩。大人們呢,就在屋子里起暖灶,嗑著瓜子、年角子一茬一茬閑聊著。 論這場冬漸漸淡去,要從山林間花鳥魚蟲說起。溪魚靈動起來、花鳥一同熱鬧,還有溪水靈活起來帶著冬天的歡愉一同奔赴遠海。 這是春的春訊息、是泮溪之冬一次悄無聲息又浩浩湯湯的落幕。 ———————————————————— #碎碎念: 泮溪只是一個小地方哦,但卻是我最最親愛的家鄉。我用了將近一個月細細碎碎地寫下了它的四季,就有了現在你們所見的泮溪,真的很想念它啊。
風輕輕,吹起浮云氤氳,吹出半空漣漪,未等陽光散盡,夕陽便迫不及待探出頭來,嫩綠的樹椏隨風高高低低的起伏,在晚霞下輕舞. 枝椏上凌亂的鳥巢,燕語鶯聲呢喃,喚出的是稻田金黃,風云匆匆. 鄉間老屋,裊裊炊煙隨風起,飯菜香四處縈繞.院里雞鳴盼著晚霞,伴著日升月落.雪白的大鵝赤著唇,一扭一扭地不知道在奔波著什么.豬在打盹,牛在輕哞. 林間阡陌,泥濘的,特別是剛下過雨后.濕漉漉的,一踩一個鞋印... 泛著青草味的夢,是家鄉的味道. ?兮./跡.
家鄉是故友,見證你身心的成長,家鄉港灣,給予你安全的依靠,家鄉是暖陽,撫慰你孤寂的心靈,樹高千尺,落葉歸根,家鄉是最深的,
那眉眼盈盈的故土,是我赤枕一生的山河。
無意穿堂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