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家的火車上,還是像往常一樣,本就喧鬧的車廂里,列車乘務員賣力地叫賣著“列車商品”,無非就是牙刷、鹿皮毛巾、腰帶還有兒童玩具。
身邊幾個60歲模樣的農民閑聊著。當乘務員賣“和諧號”走到旁邊時,其中一個對另一個人說,買個吧,給你孫子耍耍,伢媳婦也多叫你幾聲爺。
“30塊,太貴了,20…20就買。”
“爺爺給孫子買個玩具過年,孫子肯定高興。”乘務員跟這說。
“買個吧,實在不行,我幫你墊個10塊。”
“這不用,20就20,不管是哪個,我這人就這樣。”
我就不禁想到我小時候,錢珍惜的要命,平常只舍得買個一毛的辣條、甜水解解饞嘴。那時候買個5毛的膠帶也學著大人講價。在我們心里,似乎所有的商家都是奸詐的,講價也似乎是我們生活中必須要爭取的。對于某種商品,我們都有著自己的心理價位,當然肯定比商家出價低,甚至有算術法(真實價位是出價的1/2-2/3)。只有符合自己的預料才能開心的購買。
不出料,過會乘務員拿了一個15塊的陀螺,大爺就迅速的買下了。
自小學起我就學著講價,但是我就想不明白為什么每次我講價,總感覺店家總比我臉皮厚,老是不降價。甚至到了初中、高中買書包什么也講過價,但在記憶好像我的講價一直不怎么管用。受挫多了我也就不怎么講價了,想著有了錢才是好的,我不要講價了。這樣的生活不自由。
一直以來,獲得更多自由簡單又好用的方法就是賺更多的錢。我們努力奔向城市掙大錢,釋放了一方面自由,我們又開始想其他的自由,反正就是什么時候都有對自由的向往。
想來,根本就沒有完全的自由。
大爺身在其中,不會覺得自己在買東西上的不自由限制了自己,也不會覺得一個勁兒地被人勸說買下的不自由限制了自己。相反,在跟兒子打電話的時候他會說“吃飽了啊,別省啊!”他能為家庭貢獻一份力,讓家人生活更加自由才是他的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