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文章內容算是內容的濃縮,基本是采用摘抄核心語句的方式歸納得出的書本每個章節標題所講述的內容,部分內容的歸納有轉化和組織語言,只有序和后記稍微指出其作用。這是最基本的閱讀,是對書本內容的簡單復述,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做更精簡的提煉,制作思維導圖,經典語句摘抄,寫讀后感等。
推薦序
推薦序是非作者序言,是由本書譯本出版社或譯者邀請張德芬所寫的序言,內容為推薦作品,介紹書本內容,對作品進行評價。
本篇推薦序的標題為「想幸福,先放下對幸福的執念」,第一段就給出具體方法,斷、舍、離三步,然后作者圍繞斷舍離結合自身的經歷、經驗和感悟對追求幸福進行闡述和講解。
前言
此前言是作者序,是本書的概述,說明寫該書的意圖,主要內容,適用范圍,對讀者閱讀的建議等。
本篇前言的標題是「什么是斷舍離」,作者引出的定義是「斷舍離就是通過收拾物品來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內心的混沌,讓人生更舒適的行為技術」,或者「斷舍離就是通過收拾家里的破爛兒,也整理內心中的破爛兒,讓人生變得開心的方法」,「總而言之,斷舍離就是通過收拾自己居住的空間,讓自己從看得見的世界走向看不見的世界」,而斷舍離就是其要采取的行動:「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舍=舍棄家里到處泛濫的破爛兒」,通過不斷重復斷和舍,達到狀態:「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間」。
對于理解斷舍離的概念或機制,最重要的是要理解斷舍離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主語永遠是自己,而時間軸永遠都是現在。只選擇必要的物品,現在自己不需要的東西就必須放手,通過這個過程,從行為的改變到意識的改變,從看得見的世界走向看不見的世界,最終實現對自己的深刻、徹底的了解,并接納最真實的自己。
跟流行的整理術、收納術在做生活的加法相比,斷舍離是從加法生活走向減法生活。作者以斷舍離為大家提供整理的指南,整理房間的同時也是在整理自己,通過行動帶來心靈的變化。只要有所行動,心靈就會跟上變化。斷舍離的過程做的也是將被掩埋的自己重新拯救出來的工作。可以說,斷舍離就是一種動禪。
第1章 只要了解個中奧妙,就能激發干勁——斷舍離的機制
斷舍離是不收拾的收拾法
想把房間整理干凈,想到的往往會是整理、整頓、掃除(掃、擦、刷)等詞。需要注意一點,斷舍離里的收拾,和「整理、整頓」有一種微妙的差異。在斷舍離里,收拾是最重要的,斷舍離里收拾的定義是「收拾,是一種篩選必要物品的工作。其篩選考慮兩個維度,一個是我與物品的關系這條關系軸,另一個是當下這條時間軸。換句話說,收拾就是要捫心自問某件物品與當下的自己是不是確實有關系,進而對物品進行取舍、篩選的過程。」
從關系軸和時間軸看物品
總體而言,在施行斷舍離的過程中,要做的大部分事情就是基于關系軸和時間軸的收拾工作。結果是——只有對當下的自己合適且必需,也確實有用的東西,才會留在自己的空間里。斷舍離的含義就是,(機制)選擇和當下的自己相稱的物品,在「斷」與「舍」的交替里,脫離對物品的執念,達到輕松自在(離)的狀態。
為了保持好心情而收拾
當身邊沒有任何多余的物品時,自然會有一種神清氣爽的感覺。
與整理術、收納術有什么不一樣
斷舍離與一般的整理收納術的最大區別就在于,斷舍離并非絕對要以把房間弄干凈為目的,而是要通過收拾的過程了解并喜歡上真實的自己,實現自我肯定感。其次,斷舍離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考慮的是「我自己」還需不需要它。此外,斷舍離是從瑜伽的修行哲學——「斷行,舍行,離行」中得來,更有一種自我修行的印象。
篩選物品帶來的自我察覺
通過以自我為核心、著眼于當下的取舍物品的工作,通過看得見的世界里的行動會令看不見的世界也發生變化,其改變的機制是:要得到「這種東西與當下的我很相稱,對當下的我來說是必需品」的判斷,人就必須要清楚了解自己,通過不斷地篩選物品的訓練,當下的自我就會越來越鮮明地呈現在自己眼前,人也就能以此判斷出準確的自我形象。
一個人所使用的物品,能夠反映出自我形象;自己的真實想法,可以通過物品反映出來。然后對當下的物品的替換,看東西的視角也會在不知不覺中發變化,通過自己會和使用的物品逐漸相稱的機制的運轉,看待自己的方式就從過去減分法變成加分法。了解自己,放下過去的自己,就能發揮出自己的潛能。把物品這一次元收拾干凈了,以往那些阻礙視聽的東西沒有了,就能看得更清楚,就能開啟通往更深次元的通道。
奪回被占據的空間和能量
物品雜亂的現狀,堆積的垃圾和廢物,會浪費人無數的時間、空間和管理維護的能量。斷舍離的任務就是,取回遺忘所有被浪費掉的這一切。先診斷出物品從自己身上掠去了多少能量,然后通過篩選物品的行動,實現自我完善,這就是斷舍離的精髓。
從衣柜開始,來一場自我改革吧
要說斷舍離是從哪里開始入手的,其實就是從住所、職場等近距離的環境開始,讓自己變得快活。
在感覺做收納有困難的時候,光是有舍的勇氣還不夠,還要有斷的意識。
從不穿的衣服著手,去除自己的執念
「要去除精神上的執念還很難,可要是從衣柜開始的話,我沒準能做到!」就是把收拾日常物品作為斷舍離的一部分,在生活中加以運用的開端。通過收拾衣柜,破掉那種「說是有可卻沒有,說沒有可是卻有」的奇怪狀態。
篩選物品的同時,也改變了人際關系
把關注的焦點放到物品與自己的關系上,就能看到通過物品所投射出的自我形象。通過斷舍離提升自我形象,也就具有改變自己與他人關系的力量。
動手實踐,意識也能獲得轉變
斷舍離最初的階段是「舍」,要徹底地篩選物品。通過不斷的練習,判斷物品是否必需的速度會越來越快,到達果斷下判斷與下狠心的階段,能夠快速果斷地做出明確的選擇,達到「自己能夠掌控」感覺的量,就是中級階段。如此反復下去,身邊只留下適量的物品,然后才是實施收納術的時候。
和物品成為好朋友
斷舍離更高的目標——和物品交朋友,也就是精挑細選的工作,是達到了「斷」,是真正的高級、大師級的水平階段。
讓身邊的物品保持優勝劣汰的自然循環,既留下適度的量,又確保留下的都是精挑細選過的,那么就會將物品的丟棄程度降到最低。此時身邊留下的、適量的物品,性能又高,又美觀,如此,居住的空間里放著的,都是自己最重要的東西了,就是不收拾的收拾法的最終形態。這其實是一個連收納物都不需要的空間,是連收納術都沒有用武之地的世界,住所可以改叫自在空間,是對每個人來說最為舒適自在的空間,就是斷舍離的最終目的。
磨礪內在的感應力
并非物品不好,而是因為自己判斷失誤才導致物品冗余堆積,導致自己行動困難。一切的錯誤都源于自己的感應能力出了問題。斷舍離正是一種磨礪感應力的技術。過多的物品令自己心煩不已,內在智慧就會變得遲鈍,所以必須通過行動讓內在智慧(感應力)重回生機。扔掉家里的一件垃圾,這個簡單的動作就能磨礪你的內在智慧。不管是食物還是居住環境,我們都能通過自己的思考和行動,保證它們是正確的、讓我們覺得舒適的,就能同時也在磨礪我們的內在智慧。
東西要用才有價值
物品會因為所在場合的不同而變得無用或是有用,斷舍離的目標,就是讓整個社會上的物品都能各得其所。通過有意識的選擇讓物品自然而然地回歸到它應該在的地方,回歸到需要它的地方,這就是斷舍離要做的。
第二章? 我們為什么沒辦法收拾——無法丟棄的理由
物質過度泛濫的社會
不需要的東西在生活中到處泛濫起碼有社會、家庭和自我三個原因。對于物品的流動,入口是「斷」的閘門,出口是「舍」的閘門,「斷」的閘門承受著物質的壓力(不請自來地送上門,覺得很便宜,沒有就會感到不安……),「舍」的閘門上布滿「扔不掉」的鐵銹(好可惜啊,垃圾分類太麻煩了,而且這個很貴……)。
撿便宜心理和折扣的陷阱
折扣的陷阱通過撿便宜的心理發揮作用,使得買入的東西越來越多。
入口是「斷」的閘門,出口是「舍」的閘門
社會因素令物質不斷地涌進來,而由于個人和社會的某些原因,這些涌進來的東西卻出不去,永遠就堆在自己的空間里,造成物品的泛濫。
香魚變成鯰魚了嗎
我們生活在「不斷涌進來,但卻只進不出的水池」里,家里堆滿了物品,把本來悠閑的空間全都堵死了,我們因此而不能自在活動,就像鯰魚一樣,活在全是淤泥的環境里動彈不得。
三種扔不掉東西的人
那些把家里到處都堆滿破爛兒的人,可以分成三種類型:逃避現實型、執著過去型、擔憂未來型。當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完全符合其中某一種類型,有些人會是幾種類型的混合。
總之我就是不想呆在家里——逃避現實型
收拾家里最低限度的必要條件就是——在家。
那些回不去的幸福時光——執著沒過去型
沒有了就會很不安——擔憂未來型
擔憂未來型通過確保物資充足的方式保證自己的未來不陷入困境,所以到處都躺著總也使不完的存貨。
對現在的界定因人而異
對「現在」的時間長度的認知,多少會收到年齡的影響,同時也存在著個體的差異。相對而言,小孩子總是活在當下,是因為他們的身體還在成長,自己總是在變化著,所以他們對環境變化的知覺也比上了年紀的人更敏銳。
覺得多長一段時間屬于「現在」都可以,但是一定要有對自己而言最合適的「現在」存在。
扔不掉就是不想扔
扔不掉的背后所隱藏著的真相,是自己把感情轉移到了物品上面,因此觸發了自己「扔不掉=不想扔」的機制。
認清自己與物品之間的關系
沒有收拾的屋子就像便秘
那些因為這樣那樣的理由丟不掉的東西堆積起來,堆得越來越多,卻只進不出,這種狀態一直持續下去,就會漸漸習慣了房間里堆滿物品的狀態,就類似于便秘而導致的感覺麻痹。只是,房間里滿是破爛兒,就會釋放出影響心情分廢氣,讓你不知不覺間陷入慢性中毒的狀態。對于一個總是把家里堆滿破爛兒的人來說,如果不改變生活習慣,家就沒辦法徹底干干凈凈。
代表停滯運河腐朽運的灰塵與雜物
一些研究命理的人認為,一個家庭的運氣,可以從物理上看出來。也就是說,可以從屋里的灰塵的數量上看出任何家庭的整體運勢。
在斷舍離里,那些「雖然還能用,但是一點兒也不想用」的東西會不停地釋放出停滯運,而完全沒什么用的垃圾和灰塵所釋放出來的,就是腐朽運。斷舍離認為,只要能除掉那些破爛兒、垃圾、灰塵,就能消除停滯運和腐朽運。也就是說,通過斷舍離,能夠提升自己的運勢。
破爛兒還可以分三類
破爛兒可以細分為不用的東西、還在用的東西和充滿回憶的東西三類。
當雜物占據了空間
說到底,堆積著的破爛兒代表著「良心不安的聚集」、「擔憂的聚集」。在斷舍離里,要把時間放在當下,而良心不安與擔憂,其實是把時間軸錯位到了過去與未來。
時間軸要鎖定在現在
在斷舍離當中,比起凌亂,堆積了聚焦于過去和未來的物品才是問題。可能的情況是,家里放著的東西,有八成都是時間軸錯位到了過去或未來上的。
聚焦于現在的物品也可以分為幾類,粗略地可以分為日常和非日常兩類。
不要把重點放在非日常上
為一年一次,甚至是幾年一次的事情花錢,說到底不過是虛榮罷了。
找回對自己的信任
能夠收拾好一件東西,就等于遵守了與自己的約定,這件事就成了換取值得信任的自己的信用資金。
由減分法變成加分法
不值得信任的自己,是一直處在減分狀態的;要轉向替自己加分的角度,轉成加分法評價自己,可以通過把想法付諸行動一點點地增加自己的信用資金來達到。而信用資金的積累,可以從收拾物品上逐漸增加。
由忽視和否定而來的能量
被忽視和否定會制造怨念,在斷舍離里,我們認為被忽視的物品也是這樣,堆滿了被忽視與否定的怨念會干擾人的狀態。
讓廚房變亂的心理
房間亂七八糟,粗暴地隨便亂堆東西,就相當于賦予了自己被否定、自卑的能量,多數有自我懲罰的傾向,時間長了,還會讓大腦回路變得麻痹,分不清外在世界和內在世界相互關系的狀態。
重新思考住所的意義
斷舍離以「住育」為目標
我們所居住的地方會投射出我們自身的狀況。
關于住所存在的意義,斷舍離認為,住所的大前提是確保健康與安全。
日本有「食育」這個詞,指的是培養一些了解食物的知識、掌握選擇食物的能力、實踐健康飲食生活的人。就像這個詞所說的,我們很在意吃進嘴里的東西,可對住所、物品目前還沒有那么在意,而斷舍離的目標,就是要「住育」。
提升對居住環境的意識
與場所相關、近處、靠自己的力量能夠改變的環境就是可以立刻改變,并且容易改變的,就是居住環境。要想改變居住環境,首先就必須得進行判斷,就是要能用他人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家,這也是斷舍離克服施行到一半就施行不下去的艱難時期。
讓家成為最棒的放松地
斷舍離認為,讓家成為最棒的放松地,就是要打造讓家里能成為好好招待自己的空間。
第三章? 先從整理頭腦開始——斷舍離的思考法則
以自我為軸心,把時間軸放在當下
斷舍離在行為上,先學會「舍」,至于「舍」的秘訣,就是完全地以自己為中心,并且以當下為時間軸。這也是實踐斷舍離時必不可少的思考上的竅門。
「自我軸心」的竅門——注意提問時的主語
收納術對物品的能用是拿物品當了主語,斷舍離要求「我用」要自己作為主語,否則收納不過是在做垃圾分類,如果大量堆積類似的東西,就說明自己進入了對物品的品質和數量毫無知覺的狀態,置身其間,幾乎等于是住在一個垃圾暫放室,做一個「垃圾屋的住民」。
所以,在考慮物品是否應該被留下時,思考的主語是「我」,而不是物品。
將與物品的關系比作人際關系,了解當下的含義
把關系置換成人際關系來看,只是為了更容易理解自己與物品之間關系的變化。如果以物品為主語,其關系就是陌生人;稍微提高一點,讓主角從可以用的物品挪到自己身上,就是從四周都是陌生人上升到四周都是認識的人的階段;往前發展一步,就到了需要確認能不能把對方叫做朋友的階段,就是發現對當下的自己什么是必要的什么是不必要的階段;如果再進一步,達到更高的級別——只選擇死黨,也就是只選擇真正必需,而且自己又喜歡的東西的階段。
清理掃除的整體概念
在斷舍離里,「掃除」明確地分為篩選出必需的物品的收拾,需要用到收納術的整理,以及表現為掃、擦、刷的打掃。需要注意的一點,斷舍離里關于掃除的收拾、整理、打掃是有一定的順序的。
關注不扔東西造成的損失
具有實際價值并且仍在發揮作用的物品,其實只占所有物品的兩成,那些占了八成的東西雖然幾乎沒有出場的機會,但卻會時不時讓我們覺得不安,花大量的時間收拾,又很難收拾完,導致物品四處泛濫的狀態,結果反而更傷腦經,令人徒生困擾,不扔掉,反而會吃虧。
別人的東西都是垃圾嗎
斷舍離是一種通過物品來完成自我發現、自我肯定的手段。非獨居的時候,做斷舍離,先從自己做起,最好不要想著去控制別人,高高興興地收拾自己的東西就行。
將周圍人卷入斷舍離的漩渦
在施行斷舍離的過程中,自己的轉變,也會帶動周圍人一起發生變化。
從信息過多到知行合一
「相」,就是通過看得見的世界中的信息,判斷藏于表象里面的那個看不見的世界的狀況。更多地了解看得見的世界,以讓自己變得更好,也是斷舍離的宗旨。
「相」的世界與意識世界
一般的,在人的意識中,只有4%到15%屬于外顯意識。看得見的世界和看不見的世界大致也有這樣的關系。在斷舍離中,首先要了解房間的「相」,然后通過「舍」和「斷」這樣的行為,使房間發生巨大的變化。換句話說,通過僅占4%到15%的「看得見的世界」的變動,讓「看不見的世界」一起發生變化。
勤做練習,做到知行合一
了解「相」后,「知」和「行」之間還存在著天壤之別。所謂知行合一,就是要讓認知與行為相一致。因此,要扔掉那些多余的信息,只選擇自己能夠付諸行動的信息,就能盡早從頭腦的「便秘」中解脫出來。
「可惜」的兩種含義
通常,「可惜」其實是「珍惜物品」的代名詞,對應「舍」閘門時產生的感情,是在考慮某件東西要不要扔掉時,處于負債感而不把東西扔掉的赦免令。實際上,「可惜」還有另一種含義,是相對于「斷」閘門而言,是愛惜物品的心情。
從宏觀的角度看待「可惜」,讓它成為物品循環的原動力,也是斷舍離的重要技巧。
活著就是不斷選擇的過程
斷舍離是一個不斷地選擇,選擇,再選擇的過程,而選擇所依據的標尺會根據階段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不過,標尺應該盡可能地簡單,因此,分類也應該是最小限度地分類。所以,斷舍離的分類情況經常是三分法,分成三類、分成三種等等。這樣做,也能更好地避免「回避決定原則」,不至于因為選擇項太多以至于無從選擇,這是阻礙我們行動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給還是覺得「扔不掉」、「沒法送人」的你
物品是一面能映照出真實自己的鏡子,直面物品,就是直面真實的自己。「扔不掉」、「沒法送人」所映照出來的是那個你想當作不存在、不愿意承認的自己。
第四章 身體開始行動——斷舍離的實踐方法
提高收拾動機的方法
不管是扔東西還是整理、收納,都有一些了解了絕不會吃虧的技巧。不過要強調的是,在斷舍離里,減少物品=只要徹底地收拾,就根本不需要整理、收納了。斷舍離是對整理、收納非常質疑的。
只集中于一點,把它搞完美,以此提高動機
斷舍離的思考法則——在頭腦里進行整理時,首先要考慮的是自己與物品的關系,然后就是當下這一時間軸。
接下來的實踐中,最有效的方法是聚焦于某一個場所。而要選擇場所,就得意識到時間。從能用多少時間出發,找出今天想要進行斷舍離的場所,效率更高。要選擇的場所,即便只是一個抽屜也是可以的,更夸張一點,即使只是一個錢包也無所謂。
如果能以一小塊整齊的地方為突破口,得到激勵,更愿意努力行動起來,就是完美的。這就是提升動機的技巧。
根據目的選擇不同的場所
考慮自己想通過斷舍離得到什么,比如重視健康及安全、希望能作用于心理深層、重視運氣等。
通過有多少時間而選擇出來的場所,再加上自己的目的,就能得出推導,選定自己想要進行斷舍離的場所。
一切從扔東西開始
斷舍離的過程就是「減少、分類、收納」,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徹底的「減少」。
從「怎么看都是垃圾」的東西開始下手
大體決定「要從哪開始扔」之后,接下來就要考慮「要從什么開始扔」。最開始的標準一定要簡單,就只需要問這東西還要不要就行了。
垃圾分類這道墻
垃圾分類二三十類,也讓人頭疼。
垃圾的三大類
使用三分法,把垃圾分成一般垃圾、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粗略地把垃圾分成三類。
扔的時候要說「對不起」和「謝謝」
試著帶著抱歉和感謝的心情把東西及時處理掉,心情多少變得好一些。做個告別,表達感謝,能更快地整理心情。更深入地思考送東西和收東西的事。這也是「斷」的一種。
把東西送給別人時,要說「請收下」
斷舍離是要有效地利用資源回收,斷舍離的目標是「必要的時間、必要的低點、必要的限度」,所以,轉送就是處理物品的重要方式。資源回收系統能夠比現在更先進,讓物品循環到需要它們的地方去,這也是斷舍離的目標之一。
將大中小三分法用到整理收納上
在整理和收納上,不斷地進行三分法,就能把東西整理得井然有序。
廚房里的三分法
粗略地環視一圈,可以大體把廚房里的東西分成食材、烹調器具和餐具三大類。對「烹調器具」進行中等分類,可以先粗略地分成水槽周邊器具、爐子周邊器具和電器三類,依次類推,就可以很好地分類廚房里的東西。
為什么分成三類剛剛好
太少的分類不夠,太多的分類可能記不住,把行動搞亂,最后令自己疲憊不堪。使用三分法逐漸細分,分類工作容易順利進行下去。不斷地重復三分法,可以避免整理物品時所造成的混亂。
使用七、五、一的總量限制原則,打造充裕的空間
從空間里限制物品數量
在斷舍離里,看不見的收納空間(如抽屜)只能放滿七成。空出來的三成空間成為物品的出入通道,也更有讓人把它收拾整齊的欲望和心情。
看得見的空間(如碗柜)放東西的限量是五成。
裝飾性的收納空間只能放一成。能夠自然而然地營造出高品位的感覺,如美術館畫展。
伴隨總量限制原則的替換原則
在總量限制的情況下,新的進入就要舊的出去,那么也會謹慎買入,精挑細選,也就是說,通過限制總量,更加嚴格地篩選出自己喜歡的物品,自然而然地提升了品味。
打造物品外觀形態的兩大原則
盡可能不讓自己感到壓力,因為即便是一點點壓力,都會讓人覺得好麻煩,結果放棄取出物品和回收物品。
只需一個動作原則
無論是取出物品還是收回物品,我們都希望能夠盡可能快地完成。我們追求的是靠一個動作就能完成,所以要盡可能地減少過度封閉捆綁之類的動作。
自立、自由、自在法則
物品「自立」,就是有意識地讓收納工具里的東西不管任何時候都能「立起來」。
自由,指選擇的自由。就是物品的擺放要便于選擇。
所謂自在,是指聽話,是盡可能不會散開。那些立不起來、不能豎著放的東西要卷起來,自在地放,比如內褲、T恤卷起來放,就不會散開。
前面寫過,斷舍離會使用「相」的概念,自立、自由、自在可以說是物品表現出來的形象。
「每次主義」就挺好
家里堆積的東西越多,「舍」的工作越辛苦。如果能超越這種辛苦,就可以順利進入到「斷」的階段。
了解了斷舍離的運行機制,對物品的看法也會發生改變,舍會促進斷的思考。斷舍離會遏制人類只靠本能與物品打交道的行為,遏制囤積東西的行為,追求做到「每次主義」就好。如果只靠本能與物品打交道,物品就只會有增無減。關鍵詞是「每次」,擁有「知足」的觀點。
第五章 前所未有的暢快和解放感——看不見的世界在變化
自動法則:啟動自動整理的機制
居住環境可以通過斷舍離,靠自己的力量和意識做出有效的改變。
自動整理的機制
人體機能有自律神經系統,不需要意識作用就能自動調節維持生命所必需的呼吸、代謝、消化、循環等等的機能,這種人體的機能又可以叫做體內自動平衡(即恒常性,指的是生物在面臨外界條件變化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身體的正常狀態與機能),這就是自動化的狀態。
我們在無意識當中就將自己的生命交給自動化的機制,所以從這種意義上來說,人類對這種機制是絕對信賴的。
斷舍離與自動化
自問自己與物品之間的關系、篩選物品的過程,是完全以自己為中心,重新打造自己,讓自己周圍只剩下當下最需要的物品的過程。然后,維護住所與生活的舒適有序就會成為理所當然、自動化的事。所謂斷舍離,就是訓練自己成為能夠信賴自己,最終徹底脫離「沒法收拾的自己」!
利用物品不斷提升自己
不管東西有多貴,有多稀有,能夠按照自己是否需要來判斷的人才足夠強大。能夠放開執念,人才能更有自信。在最初的階段,覺悟和勇氣是必需的。這也是一種自我探索。
存留下的物品是自觀的途徑
斷舍離是維持生活狀態的工作,也是自我探索的工具。通過反復的扔掉破爛兒的行動,頭腦和心情也能變得清爽起來,與此同時,還能整頓好客觀環境的氣場。等到內心世界和外在環境都恢復清爽后,才算完成「場的凈化」。如此一來,人往往能夠發現自己的自我形象。
不斷地進行斷舍離之后,剩下來的東西就可以分成兩種:從一開始就很珍惜的東西,以及回過神來才發現留下來的東西。后者往往會給我們傳遞非常深刻的信息。一個人的自我形象并非是想當然就能決定的,而通過這種排除法,能夠自然而然地浮現出來。
試著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
使用精挑細選的自己喜愛的東西,這樣就能夠挖掘出全新的自己,也就是說,物品不只是用來使用的,而是要進入更高的階段,最大限度地利用物品的力量。
每天都在用的東西非常容易作用于潛意識,試著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日常隨便用不再感到別扭的時候,潛意識的自我形象也就跟著提高了。
為了成為自己想成為的自己,可以先從日常使用的容器開始,進行意識上的革命。
斷舍離并非提倡清簡的生活
因為斷舍離一直都在強調要減少再減少物品,所以很容易造成誤解。雖然就結果來說,生活有可能會因為斷舍離而變得簡單、節約,但斷舍離所追求的并非這些本身。
斷舍離最重要的概念是當下。不管是食物還是其他東西,都只買最當季的。
物品是自身的投影。既然如此,物品既棒又新鮮就是最重要的。
更多看不見的變化會發生
從自力到外力的加速變化
有一種觀點,認為打掃與運氣相關。斷舍離同樣持此觀點。不少人也有過那種通過打掃,連心靈及人際關系都一并整理了的經驗。
對于斷舍離,首先出現的是斷與舍這種自我肯定、恢復自信的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人的觀念會不知不覺地發生變化。在這種過程中,通過物品,確定自己本身真實的價值觀以及思考問題的方式,之后會進化到下一階段。會慢慢開始肯定、相信自己,然后連整個世界都變得可信。
必要的東西出現在必要的時候,并且只得到必要的數量,這樣,就相當于從自力的世界進階到了外力的世界。
前面描寫過「相」的世界與意識的世界,伴隨著收拾破爛兒的行為,也能夠處理掉潛意識的阻塞,最終也能夠引起集體無意識水平的深刻領悟。占百分之四到百分之十五的看得見的世界與看不見的世界的形態是相似的,因此,只要在看得見的世界行動起來,就會對看不見的世界以及更加看不見的世界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關于「礙事」這個詞
我們的直覺可以分成陰性直覺和陽性直覺兩種。陰性直覺就是異樣感。「礙事」,往往是對著不需要的東西的時候,意識有種被堵塞的感覺。生活中細微的異樣感往往會通過思維把直覺敷衍了過去。其實,根本沒必要消除這種異樣感,最好的是能夠意識到讓自己感到異樣的原因,因此而卸下包袱,或是對此有所領悟,而不只是感覺徒增多余的壓力。應該直接清除掉那個「礙事」的東西,從否定式思維方式轉變成為正向的思維方式,從而陰性直覺轉變為陽性直覺。
接收來自未知世界的支援
礙事的東西堵在家里,造成潛意識的堵塞,因為每拿掉一樣東西,潛意識的堵塞物也就被清走一個。通過行動作用于意識會更加完善自己,更加信賴自己,從而提升自己的運勢,反過來,更加看不見的世界也會支援看得見的世界。
斷舍離并不是要不著邊際地宣揚「通過掃除來開運」。不過,成功者有一個特點,在貫徹這種生活方式的過程中,超越自己,達到「成事在天」的心境。這也是斷舍離追求的狀態——通過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五的看得見的世界的行動,達到心懷覺悟和勇氣的樂天派。
從「擁有」這種觀念中解放出來
有一點感悟,物品其實是物與感情的綜合體。所以在做物品的取舍和選擇的時候,經常包含對感情的抉擇,也是舍很艱難的一個原因。因該指出,重要的是,要察覺自己心底深處的真正的想法。這是神奇的一點,通過對物品的拷問,可以進入心靈的深處。
進一步做深入思考,也是斷舍離要達到的目標,就是要打破固有已久的對物品的「擁有」的觀念。如果能夠認為一切物品都是向地球借來的,就能自然而然地涌出感謝與敬畏之情。斷舍離追求盡情地享受與物品難能可貴的短暫相遇的緣分,當緣盡了,就瀟灑地放手。
不僅對物品,對一起的一切都能做到這樣,這就是斷舍離的愿望。
后記
主要是作者對書本主題的說明及強調。
物品要用才有價值——是為斷。要意識到物品的數量和質量,要斬斷用不完的物品、多余物品的流通。
物品在此時、當下,應該出現在需要它的地方——是為舍。
物品處于恰當的位置,才能展現美感——是為離。不斷地重復拷問物品,也拷問自己的「斷」與「舍」,挑選出與當下的自己最相稱的物品。
通過整理肉眼看得見的環境,同時也整理自己,這就是人生該有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