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中低層的人獲得幸福人生的第一步,就是接受技能教育,今天我們更喜歡說素質教育,我們也常常認為博雅教對現代人的重要性。
從歷史上來看,處在社會最底層的人要想往上攀升第一步還不是要解決素質教育,而是接受技能的教育,畢竟很多人需要的還是雪中送炭。
無論是歐洲早期的大學(比如意大利的博洛尼亞大學,法國的巴黎大學,或者是英國的牛津和劍橋),還是美國最古來的哈佛、耶魯,都是進行精英教育的,很少教授技能。但是,對于大眾來講,這樣的教育離他們的距離還是遙遠的。如果大眾不接受高等教育,就無法改變命運,在這一點的認識上,歐美的有識之士和今天中國的家長沒有太大的差別。
那么大眾教育怎么辦?大家可以坐下來討論十年二十年,也可以要求那些精英大學給弱勢群體降低一些門檻,就如同今天哈佛大學和斯坦福等大學所做的事情一樣。但是,即使討論出一個結果,開放一些名額給中低層的年輕人,一來也是杯水車薪,二來也解決不了中底層的人所最急需的謀生壓力。
因此,一位美國人就想,與其這樣沒完沒了地討論,不如直接行動起來,于是他在43歲的時候,和當地一些圣賢一起,成立了青年教育學院,解決當地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問題。這位卓有遠見的先賢同時擔任; 大學的校長,他自己沒有上過大學,卻是美國歷史上著名的科學家,還當選了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后來這個人成為了美國的國父之一,他就是富蘭克林。青年教育學院后來改名,有了一個在今天極為響亮的名字——賓夕法尼亞大學。在常青藤的八所大學里,賓夕法尼亞大學最為務實,因為它的基因就是富蘭克林的基因,今天它的校園里到處都有這位國父的影子。年輕人必須培養的一個習慣就是——說干就干,而這就是富蘭克林一生的寫照。
和哈佛、威廉與瑪麗學院(美國第二古來大學)等精英大學所不同的是,賓夕法尼亞大學從一開始就比較重視技能的教育。比如它成立了美國最早的醫學院,因為富蘭克林自己起于貧困,深知掌握一項技能對年輕人謀生的重要性,以及對于一個地區的重要性。
但是,賓夕法尼亞大學最終還是成為了一所私立精英大學,因為缺乏政府的支持。當時美國還沒有建國,沒有州政府出資興辦公立大學的傳統,美國政府劃撥土地給大學的《土地撥贈法案》在1857年才通過,這是賓夕法尼亞大學已經存在108年。
在美國,第二個嘗試解決中低層人民教育問題的是起草《獨立宣言》的總體杰斐遜。杰斐遜出生在富有之家,但是一向尊重民權,他被榮譽為“人民的總統”。他在就職典禮時,采用了和前任總統華盛頓和亞當斯密不同的做法,沒有乘坐豪華的專用馬車前往會場,而是和大家一同步行前往。路兩邊擠滿了歡呼的人群,所有人都在迎接“我們的總統”。
當上了總統之后,杰斐遜經常在白宮接待隨時來訪的民眾,并且經常是自己為他們開門,而不麻煩仆人。杰斐遜擔任八年總體之后,有無數民眾挽留他連任,但是他仿照華盛頓的做法,兩任之后堅決離職,從此確立了美國的民主傳統。離職后,杰斐遜潛心創辦了一所公立大學——弗吉尼亞大學,解決了當地貧寒子弟接受高等教育的問題。這所大學是美國第一所州立大學。
杰斐遜雖然辦的是公立大學,但是當時美國州政府并沒有給大學撥款,因此他只能夠自己掏腰包,最后搞得這位富有的前總統負債累累。好在他有兩個“好學生”,后來的總體麥迪遜和門羅,幫他籌措辦學經費和還債。杰斐遜在教育上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學生們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所學習的內容。掌握技能對當時的年輕人和當時的美國都非常重要。今天,弗吉尼亞大學是美國排名最高的州立大學之一。
就在杰斐遜致力于創辦公立教育的同時,德國的教育家的外交家威廉 ? 馮 ? 洪堡確立了普魯士的大學精英教育不同,完全是技能優先的教育。在這個體系當中,職業教育、技能教育成為大學的中心任務,這樣大學生在學校學習到的就是真正有用的知識,一走出校園就能馬上為社會服務。
洪堡體系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強調研究對于大學的重要性,它將大學從一個教育機構變成了一個教育和研究的綜合機構。在強權的普魯士,一種體制很容易被自上而下地推廣。普魯士得益于洪堡的高等教育體系,很快從歐洲一個農業如果變成了工業化國家,并且一躍成為19世紀歐洲最強國。
洪堡體系后來對美國、俄國(前蘇聯)和中國等許多國家的高等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新中國成立后,馬上搞了將理工專業分離的院校調整,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原來的綜合性大學拆成問理型大學、工科大學、政法學院和醫學院等,完全是按照洪堡的體制來的。
洪堡體系的優點和缺點都特別明顯,他的好處在于見效快,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國家均是如此。壞處在于學科之間難以互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受到局限。但是,對于中低層人士想要快速獲得一個好的工作,在社會階層的樓梯上往上多走幾步,無疑是最有效的方法。
洪堡的想法與富蘭克林和杰斐遜很相似,可以講大家是英雄所見略同。所不同的是,后面兩個人更多的是政治家和科學家,他們是從直覺和經驗出發看到了技能教育的重要性,而洪堡首先是教育家。當然,洪堡的便利之處在于他有更多的資源實踐他的想法。
今天,洪堡的教育理念對底層需要拜托原有困境的人來講,依然有實際的指導意義。從宏觀上講,每一個人從社會所獲得的回報,取決于他能夠對社會產生的正面影響。當一個人掌握一項對社會真正有用的技能時,特別是社會稀缺的技能時,他就比同齡人獲得更多的回報,而且這種回報的差異即便不是數量級的,可能也是成倍數的。
過去我們將行業分為360行,每一行的從業者或多或少能夠為社會提供價值,然后養活自己。由于有行業的劃分,很多人掌握其他人所不具備的技能,這才使得他們能夠立足于社會。當然,過去的社會人為地將行業設定成高低貴賤各不相同,以至于有些行業誰都不愿意從事。
今天,雖然沒有嚴格的行業界限,但是,通過一種后天學習來的,其他人所缺乏的技能換取報酬和社會地位的原則并沒有改變。這里所說的“后天學來的技能”不是指那些與生俱來的,比如男性出賣苦力,女性出賣色相,也不是那些所有人都很容易掌握的本領,比如開車,做個家常菜,接個電話,訂個飛機票,甚至寫一兩行代碼。
技能培養對于中低階層的人來說實用性非常明顯,它對改變社會地位可以講是立竿見影。技能的培養不同于素質的培養,和家庭出身、所在的地域關系都不大,這要遵循一定的培養方法去做,才能培養出來。因此,對于大眾教育,這種技能培養相當重要。
今天很多大學畢業生,讀完四年大學,學了很多課程,其實并沒有掌握任何一項得以安身立命的技能。我在騰訊時看了不少校招學生的檔案材料以及他們面試的記錄,除了極個別的中國名牌大學,大部分學校的畢業生,都沒有掌握最基本的工作技能。
比較聰明一點的學生會在上學的最后一年,花錢跑到外面的培訓班去進行技能培養,他們面試時所體現出來的技能要遠比那些僅僅在大學里上過一些課的學生強得多。一些家長覺得中國很多大學的教育是在浪費孩子的時間,雖然我不完全贊同這一點,但是相比美國二流大學甚至三流大學,中國大學在訓練學生技能方面要差很多。
以計算機專業為例,美國一所中等水平的州立大學,專業課作業量和做項目的強度是非常大的,很多時候一門課程要做的項目,足足抵得上中國大學的畢業論文的工作量。相比之下,中國大學的課程教育,太看重考試,而不是技能培養。
在大學階段,學到一個真正技能所帶來的第二個好處,也是更長遠的好處,就是由此掌握學習一種新技能的方法。同時,這也算是人生的一種成功。很多時候,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成功的做一件事情,就有可能舉一反三做成第二件、第三件、
如果從來沒有做成一件事情,以后成功的可能性就不大,在當今發展非常迅快的社會,我們可能需要不止一種技能。但是,一個人只要成功地掌握了第一種,以后就有信心掌握第二種。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掌握一種技能學習方法,在未來人生道路上就有信心適應各種變化。
教育對于有些人是錦上添花,對于有些人是雪中送碳。對于一個快餓死的人,要提供給他的不是山珍海味,而是一碗小米粥,讓他先活過來。以技能教育為主的公立教育目的就在于此,它所提供的就是這樣的小米粥。當然,一個人白費從一所一般的大學畢了業,就已近掌握了所需要的技能,因為他喝下去的,可能只是一碗熱開水而已。
不知道如何讓自己更有價值,又不認可自己目前的生活狀態。
一般專業畢業的學生,最大的特點是難找到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工作。大部分從事別的專業也能夠做的通識工作,而且這個工作只需要短短的培訓就能夠上崗。這樣的話職業初期差距就已經徹底的拉開了,無論是從平臺角度還是工資待遇的角度。
【雖然很多人希望通過教育改變命運,但是總抱著一步登天的想法。很多時候努力需要持續兩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