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現風????????
每一屆的孩子們,從七年級踏進校門開始,直到上學期的期中考試結束,為了班級小組化育人中的因材施教,也為了數學學習共同體課堂的分層施教的學習,我們在這整整兩個月的時間內,開始師生之間的相互了解、彼此認識。由于剛剛踏進七年級的孩子們學習能力以及管理能力,對作為班主任的我并不太了解,所以需要一個時間段來進行深入了解,同時也為了給班級內的孩子們能在班級的每一個小組內,取得自己相應的層次號而努力的機會,通常情況下我們需要兩個月的時間來做分析和調整,以方便因材施教前的準備工作。
2019年9月,又迎來了新一屆的孩子們,在第三天的學前教育中,學校進行了整個年級的摸底測試。我心中暗暗竊喜,終于有這么一屆的孩子們,在接手不久之后就可以對孩子們以前的學習成績,有進一步的了解。 經過兩三天的期盼,終于拿到了作為了解這一屆孩子們,學習這一方面的依據----成績。
我有心利用摸底的成績再結合這一段時間內,通過觀察對孩子們的初步了解,做一個初步性的分組以及組內的分層。當時我和語文老師商量了一下,這樣的想法立馬遭到了語文老師的強烈反對。
語文老師說:“如果我是家長,我的孩子在你的班級上,而作為班主任的你,卻給我的孩子“粘貼”上了“六號(組里的末號)”的標簽,因為你是我孩子的班主任,我雖然表面上不能說什么,但并不代表我心里高興和支持你的做法。”
我繼續追問語文老師:“你認為有什么更好的做法嗎?”
語文老師說:“要我說,還不如這樣,悄悄地對孩子們進行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分組,使每個小組達到均衡,方便于組間的競爭,但不能讓孩子們知道他本人到底是組里的幾號,可以讓組里的每一個孩子在組里發揮自己的優勢,擅長做什么的就盡力而為地為組里做什么。”
我細細品味語文老師的每一句話,我認為語文老師說得非常有道理。彼此換個角度來想,假如我是家長,如果我的孩子被貼上六號的標簽,我心里也會存在極大的抵觸心理或不痛快。
后來轉念一想,“嘗試”這個詞對于這么多年研究班級育人的我來說并不陌生.它對我來說是挑戰,是一種不斷創新的挑戰;嘗試,是勇氣,去一種超越自我的勇氣;嘗試,是意志,是一種堅定自我的意志。正因為有了他,我們才能在不斷的嘗試中,不斷地創新,才能使班級育人做得更好。人生的嘗試何止千萬,但每一次都珍貴無比, 因為他給了我們教訓,給了我們希望。去嘗試的每一次都是那么有價值,那么讓人充滿希望和活力。想到這里,我決定一定要和孩子們一起來嘗試一下語文老師的思路,也許這種嘗試能讓我們明白什么或者有創新的收獲。
所以,為了孩子們的成長更加科學性,為了我一生對教育的執著追求,我愿意改變原來這二十幾年的課堂和班級育人的研究過程中,所謂的“不符合”情理的現象。我按照語文老師的想法,把孩子們悄悄地進行了組間同質的分組,但是在組里卻沒有明確的分層取號,孩子們只是知道自己所在的組,卻并不知道自己在組里的層次號數。就這樣我們開始了兩周時間的,分層取號前的課堂學習和班級小組化管理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