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古就有“不覓仙方覓睡方”的說法,可見高質量睡眠對保障和促進健康的重要意義。然而,現在的情況卻是越來越多的職場中人陷入了睡眠障礙的困境,入睡難、睡眠淺、容易醒、不解乏等問題如影隨形,由此造成的身體上的黑眼圈、疲憊感,工作上的注意力不集中、效率低,心理上的抑郁感、不自信等,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個人的成長。
在《濃縮睡眠法》中,作者根據自己的實踐和治療經歷,提出了“濃縮睡眠法”的理念,按照這種方法來鍛煉,不僅可以解決睡眠障礙問題,更能提高睡眠質量,進而騰出更多時間,讓自己的工作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本書作者松本美榮曾是一名創業者,和大多數創業者一樣,過度的勞心費神、生活不規律,使其深受睡眠障礙困擾,但通過鉆研腦科學、心理學、行為學,作者在實踐中探索總結了“濃縮睡眠法”,不僅解決了自己的睡眠問題,還成為一名睡眠治療師,幫助多人解決了睡眠問題。
《濃縮睡眠法》高度概括起來,就是一句口徑(秘訣):澄清1個認識、具備3大要素、養成11個微習慣。
澄清1個認識:睡眠質量比時間更重要
所謂“濃縮睡眠”,是入睡30分鐘內達到最深層次的非快速眼動睡眠,并且保持一定時間的深度睡眠狀態。這種狀態最有利于恢復體力、精力,有利于保持健康。
長期以來,我們習慣認為,必須睡夠7-8個小時,才算是健康的睡眠。但實際上,好的睡眠重要的不是時長,而是質量。同時,對職場中人來說,每天維持8個小時的睡眠是很難實現的。如果睡眠質量高,即使時間短點,也不會影響健康和工作,因此沒有必要產生“必須睡得久、睡眠時間不夠影響健康”等心理壓力。與其過度憂慮睡眠時間,造成心理壓力,不如提高睡眠質量。這個認識是“濃縮睡眠”的基礎和關鍵。
具備3大要素:消除腦疲勞、改善血液循環、調整睡眠環境
首先是消除腦疲勞。
《濃縮睡眠法》中提出了因睡眠不好導致“腦疲勞”的說法,這個說法很接地氣、易于理解,對比身體疲勞,我們就能體會到其中的含義。腦疲勞將造成和身體疲勞類似的感覺:感覺很累、精神不振,身體沉重、反應遲鈍,無精打采、心理消極,對什么都不感興趣等。長期處于腦疲勞的狀態,還將形成一個惡性循環:腦疲勞降低睡眠質量----睡眠質量低下使腦疲勞積累----睡眠質量越來越差。
對此,作者給出了頭部按摩、熱敷眼睛、穴位按壓、消除視疲勞等解決方案,同時采取“輸出不安、寫下愿望”等行為引導,工作間隙的“微冥想”,“528赫茲音樂”等具體方法,來緩解和消除腦疲勞。
其次,改善血液循環。
現代醫學證明,改善全身和局部的血液循環,對改善睡眠質量、實現“濃縮睡眠”很有幫助。如何改善血液循環呢?作者從改善體態、轉肩運動、規范深蹲、肩部拉伸運動、放松背部肌肉等簡單易學的方法入手,一步步教你如何去具體實施。我嘗試了一下作者介紹的“深蹲”方法,認真按照要求去做,6個深蹲坐下來,從小腿到腰背部、進而到全省,都覺得熱乎乎的,一會兒工夫就身體發熱,確實是血液循環加快了,身體也覺得放松了。
最后,調整睡眠環境。
都說“生活需要儀式感”,其實睡眠也很需要無形中的“場合感”。場合不對,身體、心理、潛意識都在“竊竊私語”,都是“各懷心事”,這肯定直接影響睡眠進程和質量。你用將就、湊合的心態來對待睡眠,必然帶來不理想的睡眠,這就需要重新認識到臥室是“用于睡眠的場所”,不能把經常把床當沙發用,同時一個合適自己的枕頭、一塵不染的臥室環境,都能有效加深睡眠。除了這些具體的事物,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根據自己情況使用精油,都是深度隨眠的加分項。
養成11個微習慣
這些微習慣適用于晨間、午間、夜間,適用于工作、休閑間隙,很容易做到,關鍵在于長期堅持使其成為“習慣”。這些習慣有:
1、 休息日的起床時間要和平時保持一致
2、 改變晨間生活習慣,充分喚醒身體
3、 起床后喝1杯水
4、 15分鐘的午間小睡,顯著提升下午的表現
5 、通過通勤時的微運動,有效實現深度睡眠
6 、飲食注重營養,選擇抗氧化食物
7、 睡前飲酒不助眠,飲酒時要喝下等量的水
8 晚餐時不攝入過多的碳水化合物
9 、洗澡時間應在睡前90分鐘
10 、調理腸道,改善睡眠
11 、用讀書取代深夜看電腦、手機的習慣
說了這么多,大家可能擔心,這些方法容易做到嗎,操作起來難度大嗎?完全不用擔心。《濃縮睡眠法》對以上每個方法不僅有詳細具體的介紹,還配有圖片,對相關的動作都有分步講解和配圖,看著文字、按圖索驥,分分鐘就能做到。
難能可貴的是,該書以下劃線的方式直接劃出了重點內容,每個小節結束后,用不同的顏色和字體進行一句話總結,讀者如果沒時間、記不住,可以只看這些劃橫線的重點就行,便于快速查閱,真是體貼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