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站文章均為宋沅君原創,請不要私自轉載或使用。有事請留言,私信。
作者:宋沅君
女兒留學嫁老外,父親聲稱要斷絕父女關系。這樣一則本該短小的社會新聞,卻長篇大論地出現在了報紙的大版面。顯微鏡下看新聞,小事鬧大了,是因為牽涉到一個久遠而沉重的話題。它像是一把刻度尺,可以用來衡量大至社會的養老制度、教育制度,小至家庭的夫妻關系、父母角色、子女孝道,引起物議沸然,關乎社會民生諸多方面。
新聞中這位父親的做法,遭到一眾網友的口誅筆伐。父親以斷絕父女關系相要挾,不同意女兒留在國外工作、和外國男友結婚,被認為是自私、道德綁架、“不是真愛”。也有少部分人認為,女兒的選擇是忘恩負義、對父母不孝,畢竟父母為了讓她出國留學,賣掉了家里的大房子,每年支出近30萬元,讓她在國外讀完了本科又讀了研。有一種較為理性的聲音,分別從父母和女兒各自的立場,肯定了女兒追求獨立生活的訴求,也分析了父母養老的現實困境,認為問題應該求解于社會養老制度的進步和養老服務的改善。一位網友的留言一針見血,在當下的現實生活中,“很多情況下,子女的幸福是建立在老人不幸的基礎之上的。”換句話說,女兒的人生和婚姻選擇,怎么就站在了父母晚年幸福的對立面了呢?
根據社會約定俗成的做法,父母對子女的撫養義務是有一定范圍的,一般等到子女成年或接受了大學教育之后,子女真正走入社會,就應該自立。而根據法律規定,父母只需撫養子女到18周歲,也就是高中畢業。新聞中的這位父親,家境并不寬裕,在女兒成年后繼續撫養她十年,可以想見,這種過度的付出,在這十年中是怎樣劇烈地消耗了父母的青春、拉低了他們的生活水平。但他們并沒有抱怨過什么,正是典型的“為了孩子,吃再多苦也值得”的中國父母的寫照。到最后,物質和精神都消耗殆盡的父親很后悔當初送女兒出國讀書,稱這是他“這輩子最錯誤的決定”。這明顯是一個失敗的教育投資案例。
問題的根源在于,我們努力做父母,一定不要搞錯了方向。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心甘情愿、全力付出,卻又帶有某種隱形的目的,要么是對子女寄予了出人頭地的希望,要么是將未來的下半生預先托付給了子女。“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似乎是每個中國父母的先天使命,但絕大多數的父母都必須面對一個事實:世上沒有那么多的“龍”和“鳳”,你的孩子終將平凡。客觀地認識和理解孩子及自己,培養孩子從平凡生活中獲得幸福和快樂的能力,做一個知足常樂、珍愛生命的普通人,父母的付出就一定要面向現實,要有邊界和節制,注意方法和節奏。“養兒防老”是另外一個錯誤的方向。這個新聞中并沒有出現女兒的聲音,將子女預設為不孝,這樣的情節太過狗血和戲劇性,也是一種錯誤的導向。法律規定子女有贍養父母的義務,但并沒有規定贍養的方式和范圍。傳統的“養兒防老”,是要求子女與父母共同生活或就近居住,這在今天的社會條件下越來越不可能了。贍養父母可以給予經濟幫助和精神關懷,不一定非要將孩子綁在父母的身邊。
中國人怎樣做父母,這是一個有著復雜關切的問題,是一個包含多重社會因素、堪稱歷史性難題的問題,是每個人都曾體驗過、或正在體驗的事情。但不是每個人都愿意正視這個問題。比如我正在討論新聞中的這個案例,說不定就會有人質疑:人家怎么當父母、為什么養兒育女,關你什么事呢,需要你在這兒上綱上線?豆瓣上有一個小組,叫“Anti-Parents父母皆禍害”,成立已有9年,組員數量達到123020人。在它的宣言中這樣寫道:“我們不是不盡孝道,我們只想生活的更好。在尊重遵守社會倫理的前提下,抵御腐朽、無知、無理取鬧父母的束縛和戕害。這一點需要技巧,我們共同探討。”早年我還加入了這個小組。這里匯聚了形形色色的家庭問題背景下長大的孩子,現在這些人中的一部分也已經做了父母,能否克服來自父母的局限性,不再繼續將它加諸自己的孩子身上,決定了他們會成為怎樣的父母。“父母皆禍害”中那些真實的吐槽、激烈的控訴,是幾乎每個家庭都或多或少會存在的親子關系隱患的縮影。
老來得女的父親,在女兒還小時就“定下了一個目標,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最好能讓女兒到國外讀書”。父母的這種期望肯定從小就影響了女兒,所以女兒后來果然如父母所望。一旦女兒不能回到他們身邊來生活和工作了,父親就感覺“辛辛苦苦幾十年,為別人培養了一個女兒”。我們可以說這位父親的愛太功利,但做父母的,得做到哪個境界,才能真的放手呢?去年有一部電視劇叫《小別離》,主演黃磊用一句話概括了這部劇:“世間所有的愛都指向團聚,唯獨父母的愛指向別離。”在這場成長必經的別離里,父母不放手,是因為一直以孩子為中心,忘記了家庭中除了孩子還有自己、除了親子還有夫妻。父母愛孩子最好的方式,是先愛彼此,做最好的自己,先成全自己。不要總說“我們是為了你好”,在一個家庭里,應該讓傳承自父母的胸襟、氣度和教養,成為孩子真正的起跑線。我們已經為孩子做得夠多了,在做父母的過程中,更加緊迫的是要做自己,要為自己的將來做好打算,與其老了依靠子女、成為子女的負擔,不如依靠自己。
父母之愛,最偉大的不是付出,而是放手。就像一個小小嬰孩,從出生時呱呱而泣、嗷嗷待哺,她在我懷里三年,攀援著我,吃飯睡覺歡喜哀樂都要以我為依靠,我卻要一點一滴教會她自己去做,慢慢將她從我身上剝離。一開始是物理上的,后來必然是精神上的,讓她成為獨立自主的人,擁有獨立人格的人。我們無論付出多少,都不要讓孩子成為自己的目的和工具,寄托和唯一,倚靠和支柱。我們指引孩子前進,但不要把自己的付出作為管教孩子的資本,更加不要以為自己先天地擁有干涉子女生活的權力,不要把孩子的獨立要求當成親情的背叛。
知易行難,討論今天我們怎樣做父母,要真正做到又是另外一回事。新聞中的這位父親,與其采取極端手段,不如積極與女兒溝通,抱著開放的心態主動融入到女兒的生活中去,與時俱進改變自己。黎巴嫩的詩人紀伯倫在詩中寫到:
你的孩子,其實并不是你的孩子,
他是生命對自身的渴望而生的子女。
他借你而來,卻非因你而來。
他與你在一起,卻不屬于你。
你可以給他以愛,卻不能給他以思想,
因為他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他的身體,卻不能庇護他的靈魂,
因為他的靈魂屬于明天,屬于你的夢境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象他一樣,卻無法讓他變得象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倒退,不會停留在過去。
你是弓,孩子是從你那里射出的箭。
射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用神力將你拉開,讓箭飛得又快又遠。
讓自己能在射手的手中彎曲而感到喜樂吧,
他愛飛馳的箭,也愛靜默的弓。
(宋沅君)
【聲明】本站文章均為宋沅君原創,請不要私自轉載或使用。有事請留言,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