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周年啦,時光枕水里,愿簡書燦爛如詩!
原本就是自嗨下,怕字數不夠過鉆違規,東拼西湊出來一篇對小說的追根溯源。
小說在諸多文學體裁中算不上最悠久。“小說”這個詞曾經出現在東漢桓譚《新論》里,如“小說家合殘叢小語,近取譬喻,以作短書,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班固的《漢書·藝文志》也對小說下過定義,即“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街談巷語,道聽涂說之所造也”。這樣的定義與我們現代意義上的小說比較相近。
中國小說從本源來說是源于神話傳說,這和世界其他國家的說法一致。
神話傳說是原始氏族社會的精神產物,它記錄了人類對所觀察或經歷的自然界或社會現象的解釋和說明,在“幻想”的加工下,成了想象中“神化”了的現實生活。而這種幻想和虛構成分,正是小說的特質之一。
歷史上,小說一向受到封建正統文人的鄙視。我們似乎可以這樣認為,中國古代小說是在封建正統文人“每訾其卑下”的歧視眼光下發展繁榮起來的。
魏晉南北朝
中國本土歷來信巫,自秦漢以來,巫風興起,神鬼之說深入人心。至東漢,佛教流入中原,佛經中的故事也逐漸傳揚開來。中西方宗教文化的碰撞融合,理性哲學同各種神跡故事的鏈接,催生了蔚為大觀的志怪、志人小說,其中以《世說新語》最為有名。這些書有的是文人所寫的,有的是信徒所記。而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記錄神鬼之事,就好像記錄人的日常生活一樣,信手拈來。
唐
這一時期,形成了獨立的文學形式——傳奇體小說。由此,小說脫離歷史領域而轉向文學創作。較之前朝粗陋的語言,這一時期的小說文字頗有潤色,讀起來也多了幾分朗朗上口的快意。另有一個不同則是之前的小說是文人與信徒無意間的記錄,而唐代開始則是文人有意識地創作。元稹的《鶯鶯傳》,李朝威的《柳毅傳》、《南柯太守傳》、《謝小娥傳》,白行簡的《李娃傳》,陳鴻的《長恨歌傳》等,都是傳奇體小說杰出的代表。
宋
小說的趣味性明顯打折。宋人創作的志怪小說過于樸實,而寫的傳奇,又總想著要借古諷今,說教的意味太濃,讀起來讓人失了樂趣,也就談不上什么獨創性了。當時的話本小說是在口口相傳的基礎上根據史事記載完成,缺乏想象力和文采。不過,這倒是影響了后世的歷史小說,雖然虛構性和文采降低了,但對歷史的還原和尊重卻保留下來。代表作有《簡帖和尚》、《錯斬崔寧》等。
明
明代資本主義的萌芽,像一劑強心針,使整個社會環境呈現出一種欣欣向榮的狀態,從而也推動了市井文學的興盛,而小說由此再度崛起。這一時期的小說,戲劇意味濃厚,且自帶批判性,讀起來極為精彩。如,蘭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和四大名著中的《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都于此時完成。
清
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說《聊齋志異》異峰突起,成為文言小說的一座豐碑。《聊齋志異》屬神仙志怪小說,但故事情節和層次多變,邏輯性強,雖用的是傳奇手法,手段卻變化無窮。隨后,《儒林外史》和《紅樓夢》的出現,把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推向了巔峰,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鴉片戰爭以后,直至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近代小說尚未出現,這一時期主要興盛公案俠義小說和狹邪小說。同時,諷刺小說、譴責小說也達到了較高水平。俠義公案小說最具代表性的是《三俠五義》,《施公案》,此后大量此類題材相繼涌現,且一續再續,如《三俠五義》續至二十四續,真可謂風靡一時。狹邪小說指以優伶、妓女為創作題材的小說。其代表作有陳森的《品花寶鑒》、魏子安的《花月痕》《九尾龜》等。諷刺小說的代表作有《儒林外史》。譴責小說的代表作有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劉鶚的《老殘游記》,曾樸的《孽海花》等。
總體來說,清代以前中國小說的發展一直呈上升趨勢,但不可否認,在這個過程中小說經歷的波折和困阻要遠大于其他的文學藝術形式。甚至在明清時形成了這樣一種尷尬的局面,一方面世人熱愛小說藝術,另一方面文人卻以寫小說為恥,以致于許多偉大的作家生活凄苦,許多偉大的作品作者佚名。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作家們披肝瀝膽創作的不朽巨著,將永遠在文學長河中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