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在知乎上看到過的一個提問:廢掉一個人最快的方式是什么?
其中有個高贊答案就是:那就是讓他閑著!
當一個人擁有大把的時間揮霍,他就會感受到存在的虛無、平庸的空洞。為了打發自己空虛漫長的時光,他會聽憑自己的欲望,讓自己沉浸在一切可以獲得短暫快樂的事物上。
他們會選擇無節制地看視頻、玩游戲,甚至對著手機看女主播吃飯也會笑上一個小時。說到底,一個人越閑,也就越容易墮落。
前幾天,“玩吧崩了”話題沖上微博熱搜。
話題也很直白,就是一款娛樂社交APP,因為用戶涌入太多,而導致服務器崩了。
讓一個軟件崩掉,足以推測進入的用戶數量之大。
這個假期受到疫情的影響,宅娛樂開始盛行,其中游戲就成了眾多年輕人的首選。
不少網友就公開表示,假期的生活,就是醒了打游戲、餓了吃飯、困了睡覺。
一份相關游戲數據顯示:春節期間《王者榮耀》的峰值DAU在1.2-1.5億之間,《和平精英》的峰值DAU在0.8-1.0億之間,均創下歷史新高。
這個數據,不由讓人震驚。
上億的年輕人,在這個疫情籠罩下的假期里,竟然不約而同地選擇在游戲中揮霍光陰。
雖然適度的娛樂活動無可厚非,但大多年輕人,早已越過了那條適度的界限,把游戲當成了這個漫長假期的精神寄托。
他們毫不費力地在其中享受著廉價快樂,忘乎所以。
羅曼羅蘭曾說過:“生活中最沉重的負擔不是工作,而是無聊。”
深以為然。
當一個人無聊至極時,哪里能讓他們瞬間收割快樂,他們就往哪里鉆。
盡管許多人沉浸在娛樂中無法自拔,卻還有一些人,始終清醒且自律地活著。
知乎網友@紫羅蘭 就公開了自己的假期清單。
每天堅持早上六點起床,跑步或其他身體鍛煉,增強免疫力;
堅持學習,主動尋找更多樂趣;
回顧并梳理自己過去一年在個人成長路上值得改進的環節;
閱讀之前精選及購買的多篇經典文章;
珍惜與家人的共聚時間,與家人有更深度的溝通與連接。
學會感恩,認真拜年致謝;
每天認真聽一個小時以上的音樂,假期在家認真看幾部有意義的經典電影。
文字不長,卻深知有所為,有所不為。
嚴歌苓也曾公開說過,自己不喜歡長久的放假狀態,因為那會讓人懶散,腦子也會變得不那么愛思考。
于是,30年來,她堅持每天坐在書桌前寫作六七個小時,從早上9點到下午4點。
寫作之外,每隔一天她就要游泳1000米。
在這種自律的狀態下,嚴歌苓為我們帶來了許多經典的作品,比如《歸來》、《芳華》等。
有人問過她:“你怎么能寫那么多書?”
嚴歌苓淡定地說道:你懂得了自律,所有的困難都不算什么。更重要的是,當你變得高度自律以后,人生失敗的風險就會不斷降低。
陳道明說過:
“我覺得節制是人生最大的享受,物質的釋放、精神的釋放都很容易,但是難的是節制。所以做人的最高意境是節制,而不是釋放。”
讓自己沉浸在打不完的某游戲里、刷不完的某視頻軟件里,吃不完的零食里......這些都很容易,但讓自己從這些舒適的事物中抽離出來卻很難。
最終你會發現,太多人敗在了自己的“縱欲”下,庸碌一生。
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米歇爾曾做過一個經典實驗。
他找來一些四歲大的幼童,把孩子留在一個房間里。
然后,他告訴這些孩子,“我給你一顆棉花糖,然后給你15分鐘。如果我回來的時候這顆棉花糖還在這兒,你會再得到一顆,這樣你就會有兩顆。”
說完,教授隨即離開了房間,兩名隱藏的觀察者開始計時,統計這些小孩在吃掉棉花糖之前會等待多久。
關門期間,三分之二的小孩把棉花糖吃了。
然而,有的孩子卻忍住了,盡管才四歲,他們卻已經懂得一個人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則,即延遲滿足。
十四年后,當這些小孩18歲時,米歇爾展開了后續研究,結果發現:
那些幾乎不能等待的孩子,都比較自大,在他人眼里是頑固、愛嫉妒、容易受挫的人;
而那些能夠管住自己直到實驗人員回來才吃棉花糖的孩子,則具有更好的社交技巧、更強的社會競爭力和可靠性。
貪圖一時之樂只能讓你感受到短暫的愉悅,而持續的自律、適當的延遲滿足,才能讓你獲得真正長久的快樂。
設計師山本耀司說:
“我從來不相信什么懶洋洋的自由。我向往的自由是通過勤奮和努力實現的更廣闊的人生。”
愿你我都能丟棄過多的欲望,節制自己的言行,疫情之下仍不忘活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