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時日寫了一點東西,但是寫出來之后并不是很滿意,仔細覺察自己的時候覺得在寫的過程當中添加了個人的私欲,在和朋友聊天的過程之中,自己的觀點被駁斥,想在寫的東西里加一些教育和反駁他人的想法,雖然寫了很多,但是都刪了。眾生皆自度自性。允許某些觀點存在便是個人的成長和修行,允許他人存在,也是允許自然規律存在,這便是“道”,自然之道。
第二次講公開課的時候,添加了教育他人的想法,想讓他人改過的念頭,于是那次的公開課講的時間縮短了很多。記得去年去某集團講心理課,那次講課準備了很多工作,試講一次,錄像,翻看錄像尋找自己的缺點。最終上臺演講的時候自我感覺場面無法調動資源,半小時之后大腦開始一片空白。如今回想覺得與私欲有關,有想控制聽眾的想法的念頭,以及尋求被認同的控制感。
如何理解私欲,私欲與控制有關,想控制他人的想法太多就會導致能力發揮失常。我希望你過得比其他人好,父母經常給孩子編制未來和夢想,我認為那是對你是最好的,而孩子所認為的夢想和父母的不一樣,父母托關系給孩子找到一份很閑,福利也很好的工作,孩子覺得人際關系復雜,體制過度壓抑,自己喜歡自由,無拘無束。孩子辭職之后,待在家中也不想去工作,想去創業開個小店,遭到父母反對,反對原因是認為孩子沒有經濟頭腦,沒有耐性,無法堅持,反而會浪費很多房租的租金,不盈利。
有一種好是希望你按照我的想法過得好,這便是私欲。
覺察私欲標志性體驗是:難受。當和親朋好友一起共事的時候,因言語沖突,導致不歡而散的時候,不妨體察一下自己的私欲,每當不舒服便去覺察自己在這件事上的私欲是什么,去除那個私欲之后,便還給事物一個本來面目。有的時候你可能以尋求別人的意見的方式來讓別人為你做某些事,當這些事沒有做成你想的樣子,你會感到不快。而事實上你想利用對方滿足自己的某一部分私欲。當你的私欲沒有完成的時候,你會想到難道他不該自覺地做這件事嗎,你會為自己找到很多理由,覺察內心的良知很重要。
俗話“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其實這句話錯了,圣賢不是無過,而是將過失置身于未發之中。未發之前已經中和了。外觀上看圣賢確實無過,但是圣賢之人在出現過失之前已經舍去了私欲,看上去也就道法自然。
私欲并不是要放棄自己的正當需求,私欲過重會把欲望當成自己的正當需求,會過多要求的更多,侵占的也會更多,遭到親人的反抗,尤其是孩子。個人資格感不夠的人會把需求當成私欲,該需要的時候會認為那是奢侈品,放棄自己的需求而過的很糟糕。
物有本末,事有始終,加了私欲之后末就不是末,終也不是終。
人若能勝其私欲,便能得無上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