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本文系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他是一支靜靜燃燒的蠟燭,用燭光照亮了大山村里的孩子們的前程,大山村里的孩子們化作無數顆星星,照亮了大山村的夜空!
秋季開學后的一個周末,夕陽漸漸隱去最后一絲光亮,山尖尖兒上隱隱約約地出現了閃閃的星星,涼爽的風兒吹來,帶來淡淡的野花香味兒。
大山村小學校不算寬闊的操場上,正在進行著一場對于這個村的村民來說是前所未有的、熱鬧非凡的生日晚會。
大山村因為地處大山里而得名,村子坐北向南依山而建,村莊的東、北、西三面環山,只有一條向南延伸的道路通往外界。
村子的小學校就在村子東南方的一個比較平坦的小山坡上,學校只有一長一短兩排房子,北面的一排長的房子是七八間教室,東面的一排短的房子是教師的辦公室。
鐵柵欄圍起來的校園顯得些許簡陋,但整個院落干凈整潔,周圍的樹木花草都充滿勃勃生機。
這個生日晚會的會場布置的很簡單,只有很多很多支紅蠟燭,再就是興高采烈的全村人,還有從外地專程趕回的大學在讀生、畢業生。
晚六點三十分生日晚會正式開始。
當主持人凱子宣布“有請今晚的壽星閃亮登場”后,操場上響起了《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的歌曲。
接著由四名十五六歲的女孩子抬著由一張課桌裝扮成的燭臺從北面的一間教室里緩緩走出。
課桌(燭臺)的四周圍著紅綢子的幔,桌面上放著點燃了的一根特制的紅蠟燭,蠟燭的直徑足有三十多厘米,高有七八十厘米,這根紅燭的四周還有未點燃的八根普通大小的紅蠟燭。
這個巨大的燭臺被放到操場正中,緊跟燭臺出場的就是晚會的壽星。
四位年輕英俊的小伙子,抬著由一個帶靠背、扶手的太師椅裝扮成的簡易四人抬小轎子,太師椅的座墊和靠背墊都是紅色的,十分喜慶。
轎子上端坐一位老者,一頭銀發,面色清瘦,但很精神。老者坐在轎子上一邊大笑,一邊說:“趕緊放下,趕緊放下,成何樣子啊!”
當小轎子穩穩地停在燭臺旁邊后,操場上的上百人同時點燃手里的紅蠟燭,頓時整個操場上燭光搖曳,輝煌燦爛。
主持人凱子宣布:“今晚是我們尊敬的王老師的八十壽辰,請讓學生代表為老師點燃象征八十壽辰的八根紅燭。”
凱子接著說:“這八位學生代表最年長的五十八歲,最小的八歲,都是王老師從教以來教過或者幫助過的學生。”
話音剛落,這八個學生代表就走到燭臺前依次點燃八根紅燭。之后,所有人共同唱起《生日歌》。
壽星王老師也進行了簡短發言:“非常感謝鄰里鄉親幾十年來對我的支持與肯定,非常感謝學生們從四面八方來給我祝壽,我只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一點點事情,微不足道,大家給我的太多了,慚愧慚愧!……”
操場上的閃閃燭光與天空中的星星遙相輝映,不知是燭光化作了星星還是星星點燃了燭光。
操場上的人們手持紅燭,圍繞著壽星又唱又跳,整個晚會現場一片歡聲笑語。
凱子坐在王老師身邊,給王老師披上一件厚一點的外衣,師生二人一邊看著周圍人們快樂地舞蹈,一邊親情交談。
那些關于王老師的事情,一幕幕在凱子的腦海浮現。
大山村只有百十戶人家,是當年農業學大寨時開山鑿坡,修造梯田的樣板村,村民們世世代代守著土地生活,以種植玉米、大豆及果樹為主。
王老師當年是大山村小學唯一一位常任老師,他任老師期間,教育主管部門也多次派來過教師,但是因為這里太偏僻,條件又不好,來這里的這些年輕教師有的待一年半載,有的一年兩年,最長的也不過三年就各想辦法調走了,只有王老師一直兢兢業業地工作在這里。
改革開放以后,村里的年輕人大多走出大山,去外面的世界打拼,村里留守著的多是年老體弱的老人和幼小的兒童,王老師就既當老師又當家長,還在學校搭起一個簡易鍋灶,給中午不能回家吃飯的學生熱飯。
二十年前,王老師退休了,勞累半生的他,本應該好好歇歇,享受清閑的退休生活。
可是當他看見那些父母不在身邊,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又無力照顧的孩子一天天東游西蕩的時候,他坐不住了。
他心疼這些孩子,于是就把自己家的一間屋子騰出來,把村上那些學齡前兒童收攏過來,免費看管,并教授相應知識。
凱子,就在王老師第一批看管的留守兒童里面。
凱子的父親在凱子出生后不久就因病去世,他的爺爺奶奶都體弱多病,他的母親以單薄的身軀支撐著四口之家。
凱子從記事起,母親就隨鄉鄰外出打工,凱子就和爺爺奶奶在家生活,成了名副其實的留守兒童。
爺爺奶奶農忙時在山里勞作,早上山上時把飯做好,凱子中午自己在家吃飯。
有一天中午,天氣很熱,凱子在外面玩回來,覺得自己頭昏腦脹的,以為是熱的,用涼水沖沖頭,吃完奶奶放在鍋里的涼飯,喝了半水舀子涼水,就坐在門外的樹蔭下涼快,慢慢地他覺得頭暈就睡著了。
當他醒來的時候,發現自己躺在村衛生所的病床上,正在打著點滴,王爺爺(王老師)正坐在床邊。
后來他自己才知道,他當時是發高燒,燒的有點昏迷了。正巧王老師路過發現了他,趕緊把他抱到村衛生所治療。
從那以后,他就和其他十來個父母不在身邊的孩子一起,成了王老師“家學”里的免費生。
王老師每天教孩子們學習一些簡單的生活常識,以及學齡前兒童應該學習的文化知識。
孩子們的學習用具都是王老師用自己的工資購買的,很多孩子午飯也是在王老師家,誰說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王老師家就有。
后來,需要照顧的孩子越來越多,王老師和老伴干脆搬到一間小屋去住,把正房的三間屋子都騰出來用來辦免費托管班,還用自己的工資買了很多書籍,王老師用這些書加上他四處募捐來的書成立了一個小小圖書館,這個小小圖書館成了孩子們的樂園 。
王老師不僅僅是托管父母不在身邊的學齡前兒童,就連小學階段的孩子,不管哪個年級的,放學后都可以來他家寫作業 ,王老師總是耐心細致的指導。
凱子上小學后,他的媽媽又嫁人了,媽媽把他帶到了新家,但是他很不喜歡新家里的那個“叔叔”和“叔叔”家的那個姐姐,幾個月后,他又回到村子里,又回到了王老師家。
由于爺爺奶奶的身體更加不好,媽媽也再嫁了,上初中后的凱子生活費都成問題。
一段時間里,他不想上學了,在家游蕩幾天,想出去打工,后來王老師和他聊了很多,要他堅強一些,一定要把學業完成。
從那以后,他的大部分生活費用都是王老師給的。
一至后來高中、大學的學費、生活費大部分都是王老師資助。
參加工作后,當他把第一個月的工資恭恭敬敬地放到王老師面前的時候,王老師說:“孩子,看見你完成學業,能夠自食其力,這就是對我最大的回報,錢我不要。”
王老師和老伴單獨在村子生活,他的幾個孩子都在外面的城市里工作,王老師退休后,幾個孩子都想接他們去城里生活,可是王老師放不下他的“學生”們,一直留守在村子里,一待就是二十年,而且至今為止,一直堅持著。
二十年里 ,王老師收留、看管、資助學費的孩子走了一批又來一批,這些孩子有的考上了大學,有的已經大學畢業參加工作,有的正在讀初中、高中、小學。
現在大山村小學的條件已經得到了很大改善,教師也增加了很多人,放學后還有老師負責看管,但是節假日里,王老師家還是門庭若市,孩子們都愿不愿意到王老師家里玩,愿意到王老師家的小小圖書館里看書,王老師也一直樂此不彼地為孩子們答疑解難,指導功課。
今年是王老師退休二十周年及八十壽辰紀念日,凱子提前聯系了經王老師收留、輔導過的在外地工作、學習的“同學”,然后策劃了這場別開生面的生日晚會。
“凱子,我們是不是應該向王老師匯報一下我們的計劃了?”
凱子的回憶被一位“同學”的話語打斷,他看著對面說話的“同學”說:“對,向王老師匯報一下我們的決定,這也是我們送給王老師的一個特別的壽誕禮物,我想他老人家一定會高興。”
于是,那位同學就蹲在王老師的身邊向王老師匯報他們幾位同學的一個計劃。
原來,經王老師照顧、資助過的十幾位已經參加工作的同學,決定每人拿出一部分資金作為基金,成立“大山村建功助學基金”,旨在資助留守兒童以及品學兼優的由大山村考出去的高中生、大學生。
“建功”是王老師的名字,這是學生們對老師的回報,也是要資助更多的大山村的孩子“建功”立業,這也是對家鄉的回報。
王老師聽完學生的匯報,伸出拇指說:“謝謝你們,我知足了,大山村知足了。”
王老師,就像一支璀璨的紅燭,燭光照亮了孩子們灰暗的童年,照亮了孩子們未來的路。
而今,這燭光已經散作了滿天的星星,照亮了整個夜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