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問卜中華》

? ? ? ? ? ? ? ? ? ? ? 一

?  “世紀末”是一個西方概念,卻在近幾百年,被中國歷史強烈印證了。強烈的程度,甚至遠遠超過西方。

  兩種完全不同的年代意識,為什么會蹊蹺地重合在一起?不知道。就像我們完全不知道,為什么兩千多年前東西方一些奠基性的思想家會同時涌現在地球上,而且出現了釋迦牟尼只比孔子大十五歲,亞里士多德也只比莊子大十五歲這樣的奇事?我想,人間一些最大的約定,是人類自己不能操縱的。

  話說一七九九年,按西方歷法,也就是十八世紀的最后一年,剛開春,乾隆皇帝就去世了。“康雍乾盛世”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后一抹燦爛的晚霞,那么,這也就成了一個真正的“世紀末”。以前的好日子,已經過完。本來,無論是乾隆皇帝本人還是他的大臣們,都準備在第二年慶祝他的九十大壽的,而且他的身體看上去也不差,只是一陣蹊蹺的風,讓他“偶感風寒”,快速離世。九十大壽就在眼前了,但那已經是十九世紀,上蒼沒有作這個安排。

  十九世紀對中國而言,實在是黑暗的深淵。那么多炮火,那么多鮮血,那么多無法想象的失敗,那么多喪權辱國的條約,使一直自認為天朝子民的中國人大吃一驚,悲憤交加。然而,讓他們最感絕望的不是自身生命危在旦夕,而是中華文明面臨淪亡。生命只屬一己,而文明關及祖宗。十九世紀,已讓很多中國人對于維系群體生存尊嚴的中華文明,產生了根本的動搖。

  在十九世紀之前,中國也遇到過文明存廢的危機,例如宋元之間、明末清初。但是那時候中原人士基本上沒有對自己的傳統失去過信心,而且入主中原的北方統治者很快也都皈附了中華主流文明。十九世紀就不同了,從第一、第二次鴉片戰爭到中法戰爭,中華文明在與西方文明的直接較量中從實力到觀念都顯得那么昏聵無力,不堪一擊。等到一八九五年中日甲午戰爭的結束,很多中國人更是陷入了精神上的滅頂之災。那么近又那么小的鄰居,對中華文明相當熱衷,卻翻過手來把龐大的中國打敗了。這就像,遭到遠方的搶掠只能自認倒楣,而遭到徒弟的侮辱卻會讓師傅崩潰。

  甲午戰爭之后,列強興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一種文明的生存領土,眼看就要被外人剝奪。文明像水,而領土像盤,當一個盤子被一塊塊分裂,水怎么還盛得住?但是,大家對于這個趨勢都束手無策。那就只能聽任主流文明之外的鄉間巫術和土俗野蠻來抵抗了,結果可想而知,反而從另一個方面摧殘了中華文明,或者為外人更快地吞食中華文明制造了借口。中華文明似乎已經走上絕路,無法挽救。

  話說之間,又到了“世紀末”。

  離開乾隆皇帝撒手塵寰,正好一百年。

  這一百年,是中華文明誕生幾千年以來最難熬的一百年。以前任何時候,它都沒有被別的文明逼到這步田地。人類很多古文明就是這樣中斷的,相比之下,中華文明的壽命已經夠長。

  它有一萬個理由延續下去,卻又有一萬零一個理由終結在十九世紀,因此,這一個“世紀末”份量很重。

  應該有一首悠遠而悲傷的挽歌,感天動地,又無可奈何。但是,似乎連唱挽歌的時間和勇氣都沒有了。這種情景,正好可以借用魯迅后來的一個質問:“敢有歌吟動地哀”?居然不敢。

  時間很緊,從一八九五年倒計時,每年都危機頻傳,而且越來越兇險。一八九六、一八九七、一八九八、一八九九——

  仍然沒有挽歌,但似乎隱隱聽到了喪鐘。一切都應該結束了。

  一八九九。

 ? ? ? ?  二

  一八九九,深秋。離二十世紀只隔著三陣風,一場雪。

  十九世紀最后幾個月,北京城一片混亂。無能的朝廷、無知的農民、無狀的列強,打斗在骯臟的街道和胡同間。商店很少開業,居民很少出門,只有一些維持最低生存需要的糧店和藥店,還會閃動幾個慌張的身影。據傳說,那天,宣武門外菜市口的達仁堂藥店接到過一張藥方,藥方上有一味藥叫“龍骨”,其實就是古代的龜甲和獸骨,上面間或刻有一些奇怪的古文字。使用這張藥方的病人,叫王懿榮。

  王懿榮是個名人,當時京城頂級的古文字學者,金石學家。他還是一個科舉出身的大官,授翰林,任南書房行走,國子監祭酒,主持著皇家最高學府。他對古代彝器上的銘文作過深入研究,因此,那天偶爾看到藥包里沒有磨碎的“龍骨”上的古文字,立即產生敏感,不僅收購了達仁堂里的全部“龍骨”,而且囑人四處搜集,很快就集中了一千五百余塊有字甲骨。他收購時出錢大方,又多多益善,結果在京城內外,“龍骨”也就從一種不重要的藥材變成了很貴重的文物,不少人為了錢財也紛紛到處尋找有字甲骨了。

  我沒有讀到王懿榮從自己的藥包發現甲骨文的具體記載,而且當時藥店大多是把“龍骨”磨成粉末再賣的,上面說的情節不足以全信,因此只能標明“據傳說”。但可以肯定的是,正是那個深秋,由他發現了。在他之前,也有人聽說過河南出土過有字骨版,以為是“古簡”。王懿榮熟悉古籍,又見到了實物,快速作出判斷,眼前的這些有字甲骨,與《史記》中“聞古五帝三王發動舉事必先決蓍龜”的論述有關。那就太令人興奮了,遙遠的“五帝三王”在中國歷史上一直缺少實證,而眼前出現的卻是那個時候占卜用的卜辭,而且是實實在在一大堆!

  占卜,就是詢問天意。大事小事都問,最大的事,像戰爭的勝敗、族群的兇吉、農業的收成,是朝廷史官們必須隆重占卜的。先取一塊整修過的龜板,刻上一句問話,例如,幾天之后要和誰打仗,會贏嗎?然后把龜板翻過來,在背面用一塊火炭烤出裂紋,根據裂紋的走向和長短尋找答案,并把答案刻上。等到打完仗,再把結果刻上。

  我們的祖先為了維持生存、繁衍后代,不知遇到過多少災禍和挑戰,現在,終于可以聽到他們向蒼天的一句句問卜聲了。問得單純,問得具體,問得誠懇。問上帝,問宗祖,上帝也就是宗祖。有祭祀,有巫祝,日月星辰,風霜雨雪,問天也就是問地。

  為什么三千多年前的聲聲問卜,會突然涌現于十九世紀最后一個深秋?為什么在地下沉默了那么久的華夏先人,會在這個時候咣當一聲擲出自己當年的問卜甲骨,而且嘩啦啦地流瀉出這么一大堆?

  我想,一定是華夏先人強烈地感知到了,他們的后代正面臨著可能導致萬劫不復的危難。

  他們顯然有點生氣,擲出甲骨提醒后代:這是多少年的家業了,怎么會讓外人糟蹋成這樣?

  他們甚至惱怒了,擲出甲骨責斥后代:為何這么垂頭喪氣?至少也要問卜幾次,最后探詢一下兇吉!

  王懿榮似乎有點聽懂。他放下甲骨,站起身來。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  三

  門外要王懿榮關心的事情太多。

  就在王懿榮發現甲骨文的半年之后,八國聯軍進攻北京。這八個國家的國名以及它們的軍隊在中國的所作所為,我不想在這里復述了。我只想說一個結果,一九〇〇年八月十五日(農歷七月二十日)早晨,王懿榮被告知,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已經逃離北京。

  王懿榮,這位大學者這時又擔負著北京城的防衛職務。他頭上多了一個官銜:“京師團練大臣”,代表朝廷與義和團聯系,但現在一切都已經晚了。在中國歷代關及民族安危的戰爭中,開始總有不少武將在戰斗,但到最后還在抵抗的,經常是文官,這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恐怕也與中華文化的氣節傳承有關。王懿榮又是這樣,他覺得首都淪陷、朝廷逃亡,是自己的失職,盡管責任完全不在他。他知道越是在這樣的時刻自己越不應該離開職守,但又不能以中國首都防衛官員的身份束手就擒,成為外國侵略者進一步證明他們勝利的道具。于是,唯一的選擇是,在已經淪陷的北京城內,在朝廷離開之后,在外國侵略者還沒有來到眼前的這一刻,自殺殉國。

  他自殺的過程非常慘烈。

  先是吞金。金塊無毒,只是憑著特殊的重量破壞腸胃系統,過程緩慢,造成的痛苦可想而知。但是,掙扎許久仍然沒有死亡。于是喝毒藥。在已經被破壞的腸胃系統中灌進劇毒,感覺必定是撕肝裂膽,但居然還是沒有死。最后,他采取了第三項更徹底的措施,爬到了井邊,投井而死。從吞金、飲毒到投井,他硬是把官員的自殺方式、市民的自殺方式和農人的自殺方式全部輪了一邊,等于以三度誓詞、三條道路走向了滅絕,真正是義無返顧。

  他投井之后,他的妻子和兒媳婦也隨之投井。

  這是一口灰褐色的磚井。此刻這里非常平靜,沒有驚叫,沒有告別,沒有哭泣。一個文明古國首都淪陷的最高祭奠儀式,完成在這個平靜的井臺邊。事后,世事紛亂,誰也不記得這一口磚井,這三條人命。老宅和老井,也漸漸荒頹。只在很久以后,王懿榮家鄉山東煙臺福山來了幾個鄉親,帶走了幾塊井磚,作為紀念。

  我一直認為,王懿榮是真正的大丈夫,在國難當頭的關口上成了民族英雄。他研究的是金石,自己卻成了中國文化中鏗鏘的金石。他發現的是“龍骨”,自己卻成了中華民族真正的“龍骨”。

  我相信,他在決定自殺前一定在書房里徘徊良久,眼光最不肯離舍的是那一堆甲骨。祖先的問卜聲他最先聽到,卻還沒有完全聽懂。這下,他要在世紀交替間,為祖先留下的大地問一次卜。

  問卜者是他自己,問卜的材料也是他自己。

  兇耶?吉耶?他投擲了,他入地了,他燒裂了,裂紋里有先兆可供破讀了。

  當時,八國聯軍的幾個軍官和士兵聽說又有一位中國官員在他們到達前自殺。他們不知道,這位中國官員的學問,一點兒也不下于法蘭西學院的資深院士和劍橋、牛津的首席教授,而他身邊留下的,卻是全人類最早的問卜難題。

  一九〇〇年的北京,看似敗落了,但只要有這一口磚井,這一堆甲骨,也就沒有從根本上殞滅。一問幾千年,一卜幾萬里,期間榮辱祝福,豈能簡單論定?

  ? ? ? ? 四

  王懿榮為官清廉,死后家境拮據,債臺高筑,他的兒子王翰甫為了償還債務,只能出售父親前幾個月搜集起來的甲骨。兒子也是明白人,甲骨藏在家里無用,應該售給真正有志于甲骨文研究的中國學者,首選就是王懿榮的好友劉鶚。

  劉鶚?難道就是小說《老殘游記》的作者?不錯,正是他。

  劉鶚懷著對老友殉難的巨大悲痛,購買了王懿榮留下的甲骨,等于接過了研究的重擔。同時他又搜集了好幾千片甲骨,在《老殘游記》發表的同一年,一九〇三年,出版了《鐵云藏龜》一書,使甲骨文第一次從私家秘藏變成了向民眾公開的文物資料。他本人也是一位資深的金石學家,第一個提出甲骨文是“殷人刀筆文字”,正確地劃定了朝代,學術意義重大。殷,也就是商王盤庚把都城從山東遷到殷地之后的朝代,一般稱作商殷,或殷商。商因遷殷而達到極盛,是中國早期歷史上的一件大事。

  但是,一個偉大的事業在開創之初總是殺氣逼人,劉鶚也很快走向了毀滅。就在《鐵云藏龜》出版后的五年,他突然莫名其妙地被羅織了罪名,流放新疆。罪名之一,是“擅散太倉粟”,硬把好事說成壞事;罪名之二是“浦口購地”,硬把無事說是有事。一九〇九年在新疆因腦溢血而死。

  你看,發現甲骨文只有十年,第一、第二號功臣都已經快速離世。離世的原因似乎都與甲骨文無關。這里是否隱藏著一種詛咒和噩運?不知道。

  但是,這并沒有阻嚇中國學者。一種純粹而又重大的學術活動必然具有步步推進的邏輯吸引力,誘使學者們產生驚人的勇氣,前仆后繼地鉆研下去。西方考古學家在發掘埃及金字塔,發掘古希臘邁钖尼遺址和克里特遺址的時候,都表現出過這樣的勁頭,這次輪到中國學者了。劉鶚家里的甲骨文拓本,被他的兒女親家、另一位大學者羅振玉看到了。他一看就驚訝,斷言這種古文字,連漢代以來的古文學家張敞、杜林、揚雄、許慎等也都沒有見到過,因此領受了一種由山川大地交給一代學人的歷史責任。他寫道:

  今山川效靈,三千年而一泄其密,且適我之生,所以謀流傳而悠遠之,

  我之責也。

  羅振玉以深厚的學養,對甲骨文進行釋讀。在此前后,他還深入地研究了敦煌莫高窟的石室文書、古代金石銘刻、漢晉簡牘,呈現出一派大家氣象。對甲骨文,他最為關心的是出土地點,而不是就字論字,就片論片。因為只有考定了出土地點,才能理清楚整體背景和來龍去脈。事實證明,這真是高人之見。

  在羅振玉之前,無論是王懿榮還是劉鶚,都不知道甲骨文出土的準確地點。他們被一些試圖壟斷甲骨買賣的古董商騙了,以為是在河南的湯陰,或衛輝。羅振玉深知現場勘查的重要,他的女婿,也就是劉鶚的兒子劉大坤曾到湯陰一帶尋找過,沒有找到。因此,這個問題一直掛在羅振玉心上。終于,一九〇八年,一位姓范的古董商人酒后失言,使羅振玉得知了一個重要的地名:河南安陽城西北五里處,洹河邊的一個村落,叫小屯。

  洹河邊?羅振玉似有所悟。他派弟弟和其他親友到小屯去看一看,這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是很不容易走下來的路程。到了以后一看,實在令人吃驚。當地村民知道甲骨能賣大錢,幾十家村民都在發瘋般的大掘大挖。一家之內的兄弟老幼也各挖各的,互不通氣,等到古董商一來,大伙成筐成籮地抬來,一片喧鬧。為了爭奪甲骨,村民之間還常常發生械斗。連村里的小孩子也知道在大人已經撿拾過的泥土堆里去翻找,他們拿出來的甲骨雖然大多是破碎的,卻也有上好的佳品。羅振玉的弟弟一天之內就可以收購到一千多片。

  羅振玉從弟弟那里拿到了收購來的一萬多片甲骨,大喜過望,因為準確的出土地點找到了,又得到了這么多可供進一步研究的寶貝。但是,他又真正地緊張起來。一個最簡單的推理是:村民們的大掘大挖雖然比以前把甲骨當作藥材被磨成粉末好,至少把甲骨文留存于世間了,但是,為什么在小屯村會埋藏這么多甲骨呢?劉鶚已經判斷甲骨文應該是“殷人刀筆文字”,那么,小屯會不會是殷代的某個都城?如果是,那么,村民們的大掘大挖,必定是嚴重地破壞了一個遺址。

  ——這是最簡單的推理,連普通學者也能作出。羅振玉不是普通學者,他從小屯村緊靠恒河的地理位置,立即聯想到《史記》所說的“洹水南殷墟上”,以及唐人《史記正義》所說的“相州安陽本盤庚所都,即北冢殷虛”。他憑著到手的大量甲骨進行仔細研究,很快得出結論,小屯就是商代晚期最穩定、最長久的都城遺址殷墟所在,而甲骨卜辭就是殷王室之物。

  為什么殷墟的被確定如此重要?因為這不僅是從漢代以來一直被提起的“殷墟”這個頂級歷史地名的被確定,而且是偉大而朦朧的商代史跡的被確定。從此,一直像神話般縹緲,因而一直被史學界“疑古派”頻頻搖頭的夏、商、周三代,開始從傳說走向“信史”。

  這是必須親自抵達的。一九一五年三月,羅振玉終于親自來到了安陽小屯村。早上到的安陽,先入住一家叫“人和昌棧”的旅館,吃了早飯就雇了一輛車到小屯。他一身馬褂,戴著圓框眼鏡,顯得有點疲倦,這年他四十九歲。這是中國高層學者首次出現在殷墟現場。

  文化史上有一些看似尋常的腳步會被時間記得,羅振玉那天來到殷墟的腳步就是這樣。這幾乎是中國近代考古學的起點。中國傳統學者那種皓首窮經、咬文嚼字或泛泛游觀、微言大義的集體形象出現了關鍵的突破。小屯的塵土雜草間踏出了一條路,在古代金石學的基礎上,田野考察、現場勘探、廢墟釋疑、實證立言的時代開始了。

  ? ? ? ? 五

  二十世紀前期的中國,出現了最不可思議的三層圖象:現實社會被糟踐得越來越混亂,古代文化被發掘得越來越輝煌,文化學者被淬煉得越來越通博。羅振玉已經夠厲害的了,不久他身邊又站起來一位更杰出的學者王國維。

  王國維比羅振玉小十一歲,在青年時代就受到羅振玉的不少幫助,兩人關系密切。相比之下,羅振玉對甲骨文的研究還偏重于文字釋讀,而到了王國維,則以甲骨文為工具來研究殷代歷史了。一九一七年,王國維發表了《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證實了從來沒有被證實過的《史記·殷本紀》所記的殷代世系,同時又指出了其中一些錯訛。此外,他還根據甲骨文研究了殷代的典章制度。王國維的研究,體現了到他為止甲骨文研究的最高峰。

  王國維是二十世紀前期最有學問又最具創見的中國學者,除了甲骨文外還在流沙墜簡、敦煌學、魏石經、金文、蒙古史、元史、戲曲史等廣闊領域作出過開天辟地般的貢獻。他對甲骨文研究的介入,標志著中國最高文化良知的鄭重選擇。而且由于他,中國新史學從一片片甲骨中奠基了。

  但是,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王國維還是延續了甲骨文大師們難逃的悲慘命運,也走上了自殺之途。難道,甲骨文石破天驚般出土所夾帶起來的殺伐之氣,還沒有消散?

  王國維之死,不如王懿榮慷慨殉國那么壯烈,也沒有劉鶚猝死新疆那么窩囊。他的死因,一直不明不白,歷來頗多評說。我想,根本原因是,他負載了太重的歷史文化,本來在急劇變動的時局中已經蹣跚踉蹌,更何況歷史文化還在源源不斷地發掘出來,而時局變動也在眼花繚亂地加速之中。對王國維而言,歷史文化太熟悉了,時局變動太陌生了,兩相沖突,他無法處置。這中間,甲骨文并不是把他推向死亡的直接原因,卻一定在壓垮他的過程中增添過重量。

  這種不可承受之重,其實也壓垮了另一位甲骨文大師羅振玉。羅振玉并沒有自殺,卻在歷史和時局的沖突中選擇了前者。但是,歷史一旦與時局沖突就會發生變異,他以清朝遺民的心理謀求復辟,后來還在偽滿洲國任職,變成了另一種精神自戕。

  甲骨文中有一種“貞人”,是商代主持占卜的史官。我覺得王懿榮、劉鶚、羅振玉、王國維等學者都可以看成是現代“貞人”,他們尋找,他們紀錄,他們破讀,其實也在占卜。只不過,他們也許因為泄露了天機,自身遭遇往往不佳。

  在王國維自殺的第二年,情況發生了變化,也許是王國維的在天之靈在償還夙愿?一九二八年,剛剛成立的中央研究院派王國維的學生董作賓前往殷墟調查,發現那里的文物并沒有挖完,那里的古跡急需要保護,便決定以國家學術機構的力量科學地發掘殷墟遺址。院長蔡元培還致函駐守河南的將軍馮玉祥,派軍人駐守小屯。從此開始,連續進行了十五次大規模的科學發掘工作。董作賓,以及后來加入的具有國際學術水準的李濟、梁思永等專家合力組織,使所有的發掘都保持著明確的坑位記錄,并對甲骨周邊的遺跡、文化層和多種器物進行系統勘察,極大地提高了殷墟發掘的學術價值。直到一九三六年六月十二日在第十三次發掘時發現YH127甲骨窖穴,終于獲得了奇跡般的最大收獲,因為這里是古代留下的一個皇家檔案庫。后來,隨著司母戊大鼎的發現和婦好墓的發掘,商代顯得越來越完整,越來越具體,越來越美麗,也越來越偉大了。

  甲骨文研究在不斷往前走。例如,董作賓對甲骨文斷代法作出了不小的貢獻,后移居臺灣;比他大三歲的郭沫若在流亡日本期間也用心地研究了甲骨文和商代史,后來在大陸又與胡厚宣等主編了收有四萬片甲骨的《甲骨文合集》,洋洋大觀。

  由此看來,一九二八年似乎是個界限,甲骨文研究者不再屢遭噩運了。但是,仍然有一項發掘記錄讓我讀了非常吃驚,那就是在YH127這個最大的甲骨窖穴發現后裝箱運至安陽火車站的時候,突然產生了奇特的氣象變化。殷墟邊上的洹河居然向天噴出云汽,云汽變成白云,又立即變成烏云,并且很快從殷墟上空移至火車站上空,頓時電閃雷鳴,大雨滂沱,傾泄在裝甲骨的大木箱上。

  再明白不過,上天在為它送行,送得氣勢浩蕩,又悲情漫漫。

  ? ? ? ? 六

  此刻我站在洹河邊上,看著他,深邃無波,便扭頭對我在安陽的朋友趙微、劉曉廷先生說:“與甲骨文有關的事,總是神奇的。”

  傳說黃帝時的史官倉頡造字,造出來后“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為潛藏。”可見,在中國人心中,文字的力量驚天動地。更何況,甲骨文吞吐過無數兇吉禍福,又沉默在地下三千多年,蘊含著多少力量!

  靠著甲骨文和殷墟,我們總算比較清楚地了解了商殷時代。可能比孔子還清楚,因為正如梁啟超先生所說,孔子沒有見過甲骨文。孔子曾想搞清商殷的制度,卻因文獻資料欠缺而無奈嘆息。但他對商代顯然是深深向往的,編入《詩經》的那幾首《商頌》今天讀來還會讓一切中國人心馳神往。據說孔子有可能親自刪改過《詩經》,如果沒有,那也該非常熟悉,因為這是那個時代大地的聲音。

  我不知道如何用現代語言來翻譯《商頌》中那些簡古而宏偉的句子,只能時不時讀出其中一些斷句來:

  天命玄鳥,

  降而生商,

  宅殷土芒芒。

  故帝命武湯,

  正域彼四方。

  商邑翼翼,

  四方之極。

  赫赫厥聲,

  濯濯厥靈。

  壽考且寧,

  以保我后生。

  還有很多更熱情洋溢的句子。總之,商殷,受天命,拓疆土,作表率,立準則,政教赫赫,威靈盛大,只求長壽和安寧,佑護我萬代子孫……

  這些句子幾乎永遠地溫暖著風雨飄搖的中國歷史,提醒一代代子孫不要氣餒,而應該回顧這個民族曾經創造過的輝煌。甲骨文和殷墟的發現,使這些華美的句子落到了實處,讓所有已經拒絕接受遠古安慰的中國人不能不重新瞪大了眼睛。

  甲骨文和殷墟告訴人們,華夏先祖是通過一次次問卜來問鼎輝煌的。因此,輝煌原是天意,然后才是人力。

  甲骨文和殷墟告訴人們,華夏民族不僅早早地擁有了都市、文字、青銅器這三項標志文明成熟的基本要素,而且在人類所有古代文明中建立了最精密的天文觀察系統,創造了最優越的陰陽合歷,擁有了最先進的礦產選采冶煉技術和農作物栽培管理技術,設置了最完整的教學機構。

  甲骨文和殷墟告訴人們,商代的醫學已經相當發達,舉凡外科、內科、婦產科、小兒科、五官科等醫學門類都已經影影綽綽地具備,也有了針灸和齲齒的記載。

  甲骨文和殷墟告訴人們,商代先人的審美水平已經達到登峰造極的高度,司母戊大方鼎的氣韻和紋飾、婦好墓玉器的繁多和精美,直到今天還讓海內外當代藝術家嘆為觀止,視為人類不可重復的驚天奇跡。

  當然,甲骨文和殷墟還告訴人們,商文化和新石器文化有著什么樣的淵源關系,以及當時中原地區有著什么樣的自然環境、溫度氣象和野生動物。

  這么一個朝代突然如此清晰地出現在兵荒馬亂、國將不國的二十世紀前期,精神意義不言而喻。中國人聽慣了虛浮的歷史大話,這次,一切都是實證細節,無可懷疑。許多無可懷疑的細節,組合成了對這個民族的無可懷疑。三千多年前的無可懷疑,啟發了對今天和明天的無可懷疑。

  那么,就讓我們重新尋找廢墟吧。一切都像殷墟,處處都是卜辭。每一步,開始總是苦的,就像王懿榮、劉鶚、王國維他們遭受的那樣,但總有一天,會在某次電閃雷鳴、風雨交加中,接受歷史賜給我們的厚禮。

  這讓我聯想到了歐洲。大量古希臘雕塑的發現,開啟的不是古代,而是現代。幾千年前維納斯的健康和美麗,拉奧孔的嘆息和掙扎,推動的居然是現代精神啟蒙。

  在研究甲骨文和殷墟的早期大師中,王國維對德國的精神文化比較熟悉,知道十八世紀啟蒙運動中溫克爾曼、萊辛等人如何在考證古希臘藝術的過程中完成了現代闡釋,建立了跨時空的美學尊嚴,并由此直接呼喚出了康德、歌德、席勒、黑格爾、貝多芬。在他們之前,德國如此混亂落后,在他們之后,德國文化光耀百世。此間的一個關鍵轉折,就是為古代文化提供現代闡釋。

  王國維他們正是在做這樣的事。他們所依憑的古代文化,一點兒也不比古希臘差,他們自己所具備的學術功力,一點也不比溫克爾曼、萊辛低。只可惜,他們無法把事情做完。

  于是,就有了我們這一代的使命。

  那就出發吧。什么都可以舍棄,投身走一段長長的路程。

  問卜中華,這次的“貞人”是我們。

圖片發自簡書App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156評論 6 531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401評論 3 415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069評論 0 37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873評論 1 309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635評論 6 40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128評論 1 323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203評論 3 441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365評論 0 288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881評論 1 334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733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935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475評論 5 35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172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582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821評論 1 282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595評論 3 39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908評論 2 372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