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播撒溫暖的人
楊詠婕
去年臘月二十八,天氣格外寒冷。路面上結(jié)了一層薄薄的冰,所有的行人都裹得像個粽子,小心翼翼地,步履緩慢地在路上行走。刺骨的寒風(fēng)鉆進我的耳朵里,我不禁地打了個寒戰(zhàn)。
伴隨著風(fēng)吹來的,還帶著一股清幽的香,這香味甜甜的,沁人心脾。我努力收溜著鼻子,貪婪地嗅著這香,顧不著早已凍得通紅的鼻梁。香味越來越濃,前方出現(xiàn)了一個冒著熱氣的大烤爐。
“原來是烤紅薯!”我眼前一亮,驚呼著奔過去,把手放在冒著熱氣的烤爐上烘著,凍得麻木的手漸漸暖和起來。“要買紅薯嗎?”賣紅薯的老奶奶從椅子上站起來,笑瞇瞇地問我。“好的,我要爐子里面的,里面的更暖和。”“好嘞!”老奶奶打開鍋蓋,任由我挑。我舉頭探望,老奶奶隨即一個小燈泡也跟了上來。借著燈光,我毫不猶豫地指了指一個大的,老奶奶戴上手套,裹起她那因種地而粗糙的手,伸進烤爐里拿出紅薯,用餐巾紙包好,遞給我。
我小心翼翼地接過紅薯,細(xì)細(xì)地端詳起來,它有著和老奶奶的手一樣粗糙而溫暖的表皮,一波一波的皺紋,樣子怪難看的。輕輕地,一層皮便被撕掉了,露出蛋黃一樣的小粉粒,一點點堆積起來,色澤鮮明亮麗,仿佛是要與白雪想媲美,卻又比白雪多了一份溫暖。
輕輕地一咬入口,紅薯便慢慢地在口中化開了,它像是老奶奶溫暖又稠密的心思,香得沁進我心里,一口又一口吃下去,身上、手上便都暖和了,唇齒留香。
估計是被我臉上享受的樣子所致吧,不一會兒,便有人聚攏來,笑嘻嘻地要買紅薯。一個小男孩將手里的紅薯翻來覆去,從一只手換到另一只手上,仿佛要將這紅薯里包裹的措手不及的“溫暖”均勻地分到每個手指上,老奶奶都被逗樂了,隨手遞給他一張餐巾紙;一個中年男人說家里親戚孩子多,要買十幾個紅薯,樂得老奶奶合不攏嘴,還不忘叮囑著:“讓孩子們趁熱吃吧,冷了就不好吃了。”
溫暖正隨著紅薯漸漸傳播,人群稀少后,我問老奶奶:“你明天、后天還來賣嗎?”“當(dāng)然嘍!”“啊!那你不準(zhǔn)備過年呀,過年都不休息嗎?”正在放寒假的我伴隨著年前的氣氛,都有點摸不著頭腦了。
“可是街上的人都要吃紅薯,這樣就能暖和起來啊。”老奶奶抬起頭來,與我相視一笑。那一瞬間,似乎春暖花開。
過好審題關(guān),作文不再愁!
上周布置了“播撒溫暖的人”這篇作文,從學(xué)生作文情況看,大部分同學(xué)沒能審清題目中的“播撒”這個關(guān)鍵詞。
“播撒”的本義是“把作物的種子均勻地撒在田地里”,可以組詞“播撒樹種”“播撒藥粉”等,后來用法上有了引申,如“播撒革命火種”“播撒綠色”“播撒溫暖”等等。不管是本義,還是引申義,都要注意詞語中的“撒”字。在“播撒溫暖”這個詞語中,“播撒”的不應(yīng)該只是一個“溫暖”,而應(yīng)該是給一個人的許多“溫暖”,或者是“播撒”給許多人的“溫暖”。
審清了題目中“播撒”的意思,扣題來寫,才不會偏題、走題。
楊詠婕同學(xué)的這篇文章,就是很好地審清了題目中的“播撒”二字,扣題緊,主題明。
這篇習(xí)作敘寫了一個冬日,自己從一位烤紅薯的老奶奶得到溫暖的故事。小作者構(gòu)思巧妙的是在文章的最后三段。這部分寫了“一個小男孩”和“一個中年男人“買紅薯,這就很好地點出了題目中“播撒溫暖”的意思,還通過對話,交代老奶奶“過年不休息”,仍然烤紅薯賣,這就更突出了題目中的“播撒”二字。
文中的老奶奶,既是一個在寒冬用烤紅薯給了“我”及眾人身體“溫暖”的人,更是一個用“愛心”給予“我們”內(nèi)心“溫暖”的人。
題目中的“播撒溫暖”一語雙關(guān),突出主題。結(jié)尾處“那一瞬間,似乎春暖花開”,以詩意的語言引發(fā)讀者的聯(lián)想,深化主題。
習(xí)作言簡而意豐。開頭的環(huán)境描寫,渲染了天氣之嚴(yán)寒,更反襯了老奶奶烤紅薯之“溫暖”。“它有著和老奶奶的手一樣粗糙而溫暖的表皮,一波一波的皺紋,樣子怪難看的。”既寫了紅薯粗糙的外表,又暗示了老奶奶的勤勞質(zhì)樸。語言簡約而生動,沒有閑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