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的獨角獸企業接力上市,紛紛為“資本寒冬”儲備糧草。2018年上半年,國內融資共2947起,同比減少17.1%。一些人擔心,投資正變得謹慎、挑剔,對于創業不是好消息。深圳君盛投資認為恰恰相反,如果廉價資本的供應正在過去,對于產業投資、價值投資來說,現在一定是最好的機遇。
“資本寒冬”的說法并非今年出現,2015年,中國公布了“去杠桿”計劃后,嗅覺靈敏的市場已經提前感知到了變化。但是,過分充裕的資本供應本來就不應該是常態,“資本寒冬”恰恰是對市場的修正和調整,從一些行業未來的健康發展考慮,反倒是一件好事。
深圳君盛投資認為,在天使領域里,市場的浮躁曾經讓很多土豪來“攪局”,而專業投資人想要投資就必須跟著提高價格。資本寒冬會讓很多不懂商業、缺少專業能力的土豪退出,更有利于專業的投資人服務最優秀的創造。
資本真的進入了寒冬么?可能也未必如此。
截至2018年6月底,中國私募股權、創投基金規模達到了近8萬億元,沖到了歷史高點,中國私募股權投資類FOF的管理規模達到1.4萬億。其中,政府引導基金共有676只,管理資本1.16萬億元。另外一組B2B內參的統計數據是,今年上半年,82家B2B電商累計融資226億元,同比翻了一倍。
深圳君盛投資認為,一方面是私募股權、創投基金“不差錢”,手握大量資本蓄勢待發;一方面是好的項目“不缺錢”,優質項目的融資不僅未受寒冬影響,反而獲得了資本的更多肯定。與其說這種不平衡是“資本荒”,不如說是“資產荒”,頂尖的投資機構從未相信“資本寒冬”。對于投資者來說,無論是1998年還是2018,市場冷的時候往往都是投資最好的時機。
為什么說現在是產業投資的最好時機?
深圳君盛投資想,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經濟領域正在發生的變化。中國自2015年開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得傳統產業進入了深度轉型通道,前文提到的政府引導產業基金,正是期望政策與市場合力,對市場資源進行重新配置。
深圳君盛投資認為,在另一個戰場,輕資產、增長快的互聯網經歷了10幾年高速發展,在傳統的購物、出行、支付、旅游等行業形成了新經濟、新動力,但是現在,這一領域的投資逐漸飽和,甚至擁堵。新技術已經悄悄向實體產業滲透。
深圳君盛投資相信:“過去企業賺錢主要是依靠toC(消費者)模式,在未來,升級toB(企業)的技術服務才是關鍵。很多中小企業要發展起來,為他們做一些服務,這將是未來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
現代賽馬最關注三件事:賽道、馬、騎手。投資同樣適合這三條法則。投資是否成功,回報是否夠大,幾乎所有VC、PE會認同一個事實:這些最終將由賽道決定。它意味著如果選錯了行業,即使創業者的野心再大,團隊再強,也做不出千億美元的事業。
深圳君盛投資認為,處于轉型中的傳統產業不缺規模,它的每一條賽道,都是千億甚至萬億以上。以享租設備所在的工程機械行業為例,這條超長的產業鏈涵蓋了上游的機械制造、中間的銷售代理以及下游的租賃、維修、養護、培訓等,僅設備租賃市場規模就達到了萬億級。
“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深圳君盛投資的這句話是企業成功與宏觀形勢之間關系最好的詮釋。它意味著一個企業能夠做大、做強,創業者的勤奮、聰明、信念十分必要,但99%要靠由產業的勢能所決定,產業賽道的價值正在于此。
產業投資的另一個機遇來自于技術帶來的深刻變革。
深圳君盛投資認為,尤其是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不斷突破、演進,讓成本高昂、效率低下的傳統產業有了轉型、升級的可能,而行業本身對新技術的強烈渴望,對新模式的巨大需求,在工程設備租賃領域就已經展示的非常明顯。
據深圳君盛投資的專業報告統計,實體產業領域僅僅是1%的效率提高,其產生的價值都十分驚人。鐵路系統如果提升了1%效率,它意味著行業將增加1500億元產值。航空工業如果節省1%的燃料,意味著企業能省下2000億元人民幣。阿里巴巴物流平臺上35億條的醫藥購銷信息,則是一個比單純藥物銷售更大的在線醫療市場。
相比購物電商、共享單車領域的激烈競爭,實體產業寬闊的賽道上,目前還看不見幾臺像樣的交通工具。在2018年公布的排名前100位的獨角獸企業中,工業toB領域只有找鋼網一家。但是,每年高達8萬億元的鋼貿市場,2012年成立的找鋼網從11個人激增到1600人,最后也只不過做了175億元的交易額,可以想象產業投資空間有多大。
很多人擔心,體量龐大的傳統產業由于其固化的利益、傳統的模式,將是產業資本難以喚醒的巨人。
這樣的擔心不無道理,但是深圳君盛投資也看到更多的變化。政府引導產業基金正在將資本、科技、人力等資源,全力引入萬億級賽道;在垂直細分的產業領域,謀求“長遠布局”的產業基金,其施展的領域將是整條產業鏈;而中國目前草根創業到精英創業的升級,意味著有經驗的企業高管、行業專家,將能夠跨越產業投資的專業門檻。
深圳君盛投資相信,無論從政策導向、市場需求、資金儲備、新技術發展來看,產業投資正在進入爆發的臨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