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很長時間里,宰相都是一個非常關鍵的角色,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是一個非常風光的崗位,當然也是一個非常需要謹慎的崗位,正所謂伴君如伴虎,在皇帝身邊的工作可不是太好干的。
不過明朝的朱元璋卻廢除了宰相制度,但在這之前明朝還是曾經有過的。李善長就是大明第一位,第二位也是最后一位就是胡惟庸。
那么我們就要說說劉伯溫了,他被吹得神乎其技,半人半仙兒,能力自然是沒的說。
既然劉伯溫這么厲害,他為何在明朝沒有做宰相呢?
劉伯溫在很早的時候就開始輔佐朱元璋了,替他出謀劃策,排兵布陣,一直是算無遺策,是朱元璋的軍師。
但就是這樣的神人,卻在建國后只是做了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其實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劉伯溫并不是朱元璋絕對的親信人員,他的功勞也不足以讓他承擔這么一個職位。
大明第一位宰相是李善長。與李善長相比,劉伯溫有著諸多不足。
建國后,李善長年祿4000石,子孫世襲,封為韓國公,可謂:位極人臣 。而彼時,朱元璋只封劉伯溫為誠意伯,歲祿240石。如果說能力上分不開的話,那么至少從待遇上可以看出,劉伯溫與李善長根本不在一個檔次。
這足以說明兩個情況,第一是朱元璋對待兩人是有巨大差別的,第二劉伯溫的功勞遠不及李善長。
而劉伯溫的性格并不適合當宰相。劉伯溫雖然見識不凡,才華超群,但有個讀書人的通病,那就是性格高傲,言行無忌。
更何況,李善長很早就投奔了朱元璋,成為其參謀,給朱元璋出謀劃策,并參與重大事務的決策。朱元璋稱吳王時,先后任命李善長為右相國、左相國,可見當時他的地位是不容動搖的。
而在李善長之后,丞相成為了胡惟庸。這里固然有李善長的推薦,但胡惟庸當時能夠獲得朱元璋的信任還是有自己一套的。
劉伯溫當時卻已經辭官歸田了。朱元璋也不留,直接批準。畢竟此時已經天下太平了,至于劉伯溫偶爾忙活一下便是了,朱元璋一直在加強中央集權大概也知道與劉伯溫不可能完美共事的。
洪武八年,劉伯溫便因病去世了。民間相傳是因為劉伯溫生病后,與其素有間隙的胡惟庸奉朱元璋之命,帶太醫前來看病,結果沒有多久劉伯溫便死了,因此很多人認為劉伯溫是被毒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