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號,與我來說是個神奇的日子,我的人生冥冥中,總與這個日子有緣。
12年前的今天,我來到了我的上一家公司,十年時間,奉獻了青春,遭受了很多困難和磨練,學到很多東西,最終實現了自我蛻變。雖然最后遵從內心的聲音,選擇了離開,但對那段時光依然感恩。
沒想到這次傳習錄的學習,又恰巧在7月21日,難道冥冥中,與我,哪怕只一個月,又將是一段不一樣的日子?
開始學習之前,未預想到這次學習的難度,還想用以前隨性泛泛的看書習慣,可這次的學習,每日要學習好幾篇文言文,對于難懂的文言文,經常要反復推敲琢磨好幾遍,才能了然心中。
此外,之前對王陽明先生的了解,只停留在人人熟知“知行合一”、“心即理”、“致良知”等名言上,通過這幾日加深了解,愈發認識到,陽明心學不僅包括了儒家“修齊治平”的入世有為、道家“上善若水”的清凈無為、還有禪宗“心物不二”的般若智慧,所以,要想學到陽明心學的內涵,真的需要具備深厚的文化素養功底,和飽滿的浩然之氣!難啊~
正如《傳習錄》這本書的名字一樣,出自《論語·學而篇》:“傳不習乎?”? 傳謂受之于師,習謂熟知于己,這次的學習,深知自己白紙一張,要用心學習,用心體會,用心知覺!
陽明先生對徐愛說,在萬事萬物上尋求至善,那就把道義視作心外之物了,至善方是心之本體。就像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能做到且做的好,皆因有一顆誠孝之心、一顆無私欲之心,心即理也,在心上用功最重要!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孔子說,孝順并不是只讓長輩吃飽喝足,而是要在父母面前經常有愉悅的臉色,這是件難事。這的確是很現實的話,不過,正如陽明先生言,若修養心性,讓自己有一顆誠孝、無私欲、深愛父母之心,那侍奉父母自然會噓寒問暖,臉上必有和氣、愉色、婉容,根本不必強做出愉悅的臉色。
陽明先生告訴徐愛,至善做的好,并不在于表面文章、表象儀節是當,因為很多表象的東西都是可以假裝出來,保持自己的心純乎天理、達到極點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