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孩子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或者做出一些不恰當的行為,養成一些不良的習慣。
當孩子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我們該如何恰當的對孩子說“不”呢?
這時,就我們需要跟孩子建立情感鏈接,利用和孩子之間的專門時間,用溫和而堅定的態度,做陪伴式傾聽,實施干預孩子的這種行為。
場景一
四歲的小朋友在幼兒園的時候,去搶別的小朋友玩具。
這時候,媽媽一邊把手輕輕地放在玩具上,(實施干預)一邊說:“剛才是亮亮小朋友在玩這個玩具,我覺得你應該把玩具還給他。”(溫和而堅定)
這時孩子會大發脾氣,并且生氣的對媽媽說:“不,我就要玩,你是壞媽媽,再也不喜歡你了。”(孩子生氣,憤怒,發泄情緒)
媽媽的手依然放在玩具上,態度溫和而堅定的說:“我知道你很想玩,但是你要把玩具還給他。(媽媽,堅持原則,告訴他該怎樣做)
媽媽的手始終放在玩具上,孩子哭鬧了一陣,情緒發泄完以后就把玩具還給了那個小朋友。
這個媽媽利用溫和堅定的態度告訴孩子,有些事情不能做,同時她也用了陪伴是傾聽,讓孩子發泄自己情緒,看到孩子的不開心和生氣憤怒,當孩子的情緒發泄完了以后,他就會知道這樣哭鬧是沒有用的。
場景二
媽媽帶著三歲半的寶寶去上早教課,走到教室門口,寶寶就不愿意進去,媽媽說我們已經來了,就要在里邊跟小朋友一起上課,做游戲。
寶寶生氣脫掉自己的鞋子,一只扔在門口,另一只扔在了教室里。
這時候老師走過來了,溫和平靜的說:“寶寶,在這里是不允許亂扔鞋子的哦!”
孩子頓時哭鬧起來,發脾氣跟媽媽說:“我討厭這里,我討厭老師,我要回家。”
媽媽說:“你需要在這里,這里很好,等到課程結束我們就會回家。”(實施干預)
老師也說:“寶寶,你在這里很安全,你肯定可以回家的。”
孩子還是一直哭鬧,不肯進教室,媽媽就在門口陪著他,看著他,讓孩子發泄自己的情緒和不滿。媽媽說:“我會一直陪著你。”(陪伴式傾聽)
孩子哭鬧一陣,課程快要結束的時候,他擦了擦眼淚說:“媽媽,我要喝水。”
老師給他倒了一杯水,孩子喝完就說:“媽媽,我也想進去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戲。”
進到教室,她跟媽媽玩起了扔枕頭大戰,還和小朋友玩起了搶凳子的游戲。
課程結束的時候,孩子很開心的說:“媽媽,我喜歡這里,這里的老師很好,小朋友也很好,我們下次還來好嗎?”
還記得我女兒上幼兒園,晚上關燈睡覺的時候,我說:“寶寶,咱們該睡覺了,咱們做個游戲吧!”
女兒說:“好的。
我說:“A你關燈,B媽媽關燈,你選擇哪一個?對于我來講,不管她選擇哪一個,目的就是關燈睡覺。
可是有一天,女兒突然說:“媽媽,我選C不關燈。”
這時我輕輕摟著女兒說:“媽媽這里沒有C,只有A和B,你選擇哪一個呢?”
女兒開心的說:“媽媽,那我就選A吧,我關燈睡覺。”
陪伴式傾聽:需要全身心的關注孩子,傾聽孩子,接納孩子的情緒,不要求,不教導,全過程的陪伴孩子發泄他的情緒。
實施干預和陪伴式傾聽,體現了:
不合理的需求可以不被滿足,但需求不滿足而引發的情緒,需要家長被看見和理解,這樣就不會對關系和孩子的心理造成影響。
家長做到態度溫和而堅定,有三個步驟:
1.跟孩子建立關系讓孩子有親近感
2.內心有原則,有底線,告訴孩子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3.“堅定”是要長期執行,形成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