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敏
? ? ? ? ? ? ? ? ? ? ? ? ? (一)
那一年,寒門學子俞敏洪第三次參加高考,不干農活不打工賺錢,村里人誰見了都笑話,可他仍沒有把握自己能否考得上······
? 那一年,身高只有一米八三的艾弗森,第一次走進職業籃球場的時候,那些人告訴他,你最終的目標就是每場得10分和5次助攻,因為你太矮了,永遠不可能主宰這里······
? 那一年,韓寒去辦公室辦理退學手續,老師們問他,你不念書了,將來靠什么生活?年少的韓寒天真地回答,靠稿費啊!老師們哄堂大笑······
那一年,李安畢業六年沒有活干,靠老婆賺錢養家。曾一度想放棄電影,報了個電腦班學點技術打工補貼家用,老婆知道后直接告訴他,全世界懂電腦的那么多,不差你李安一個,你該去做只有你能做的事······
? ? ? ? ? ? ? ? ? ? (二)
可,如今的俞敏洪,是名動大江南北的培訓界領軍人物;億萬身家的上市公司老總;學員遍布美國的“留學教父”······
可,真實版的艾弗森,曾擔任美國男籃夢之隊隊長。四次榮膺得分王,11次入選全明星,三次榮膺搶斷王。2000-2001賽季,艾弗森打出了生涯最好表現,奪得常規賽MVP獎杯,幫助76隊打入NBA總決賽······
可,如今的韓寒光環四射:著名賽車手,作家,雜志主編。出版首部長篇小說《三重門》,創暢銷紀錄。2010年被《時代周刊》評選為100名影響世界人物之一。自編自導的處女作電影《后會無期》上映后,獲得了高于《小時代》票房······
于是,厚積薄發的李安,是電影史上第一位在奧斯卡獎、英國電影學院獎以及金球獎三大世界性電影頒獎禮奪得最佳導演的華人導演······
? ? ?
? ? ? ? ? ? ? ? ? ? ? ? ? ? ? (三)
毋庸置疑,很多人會艷羨仰望這些成功者最榮耀、光鮮的一面,也不乏有人會嫉妒狹隘的以為,別人的成功只不過是走了狗屎運。但我想說的是:你有多榮耀,就有多煎熬!也許有的人永遠想象不出,如今牛逼榮耀的他們,曾經是如何的苦逼煎熬······
想在某個領域有所建樹,至少需要10000小時的勤學苦練!這,就是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提出者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煉,才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必要條件。”
即使是天才,也逃不脫這個定律:
電腦天才比爾·蓋茨,13歲時開始接觸到世界上最早的一批電腦終端機,開始學習計算機編程,7年后他創建微軟公司時,他已經連續練習了7年的程序設計,超過了1萬小時。
音樂神童莫扎特,6歲前他音樂家的父親已經指導他練習了3500個小時,到他21歲寫出最膾炙人口的第九號協奏曲時,可想而知他已經練習了多少小時。
田壇飛人劉翔,我們只看見他在賽場上的風馳電掣,一騎絕塵,可是為了賽場10多秒的輝煌,從7歲開始苦練,不知跑了多少個一萬小時,流了多少噸汗水和淚水,經歷了多少挫折和失敗,才換來了“陽光總在風雨后”。
我們也許想不到,那些頭頂“銀項圈”的牛逼人士,其實,是從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中煎熬出頭的!那些不堪回首的苦逼往事,才是鑄就他們成功的真正原因!
? ? ? ? ? ? ? ? ? ? ? ? ? ? ? ?(四)
用成千上萬個小時,持之以恒做同樣的一件事,在很多人看來,并不是一個理性的行為。在堅持的過程中,難免會產生困擾,甚至被周圍人誤解,還姑且不論持續練習的過程是否枯燥乏味,這些成功者須付出遠遠超出常人的代價,才可能達到夢想的彼岸。
人們常羨慕那些成就非凡的弄潮兒,可沒有想到他們中的大多數,其實和我們一樣也是平常人,之所以脫穎而出,則是因為他們有超人的耐心和毅力,肯花一萬個小時甚至更多的時間來訓練和積累,才水滴石穿,終成正果。
如果,你也想像那些杰出人物一樣出類拔萃,就先別埋怨自己沒有機會,不逢貴人,懷才不遇,而是先問問自己功夫下得夠不夠,有沒有付出過一萬個小時的努力。
無數事實證明,一個人只要不是太笨,太不開竅,有這一萬個小時的苦練打底,你即使成不了大師、巨匠,至少也會成為本行業的一個具有豐富經驗的專家,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想要多榮耀,就得多煎熬!世界上最有效的捷徑,就是下笨功夫!只有竭盡全力,才可能看起來毫不費力。要成為你想成為的人,就必須走上這條“傻逼般堅持”的煎熬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