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系干貨之#讓孩子從“標簽”中釋放#,都是滿滿的干貨啊~~~·
什么叫做“給孩子貼標簽”
R:片段來自《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么聽,孩子才肯說》,片段頁面P207-211
I便簽:
心理學中有一種說法叫做“自我實現預言”,如果你一直給你的孩子以淘氣、調皮、靠不住、不認真、不愛打掃等負面類型的評價,其他孩子也會跟著這樣評價甚至嘲笑他,那你的孩子會認為在大人眼中他就是這樣的孩子,然后他向你展示這些特質也是理所當然的。同樣,如果你一直給孩子以負責任、靠得住、很專心、愛干凈、能幫忙的正面評價,那么孩子也會潛移默化的展示這些特性,有的孩子是內心樂意的,而有的孩子,比如你一直說她成績真好學習真棒啊總是第一名,那么她也可能一直背負這個”成績好“的標簽而不得不加倍的好好學習,不管是內心樂意還是不樂意。
綜上,眾人的評價等于給孩子的背上貼上了一個標簽,不管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孩子都可能被迫背負這個標簽,而主動或被動的展示出這些特性。
A1便簽:
我一直批評我的孩子在上英語視頻課的時候不夠認真,喜歡開小差,總是去撥弄iPad的殼子以至于都撥得翻起了毛邊,而老師在要求他跟讀的時候他的耳朵完全沒在聽,眼睛也是看著別的地方,即使他依舊坐在凳子上。——我對此很生氣,總是用嘴型或悄悄的提醒他”請專心!“。他每一次被我提醒后都是一臉怨念的表情,然后收斂2秒鐘又繼續開始神游天外。。。我想,我頻繁的提醒與課后的教育,其實就等于給孩子貼上了一個”不專心“的標簽。孩子可能會想著,既然我已經是個難以專心的小孩了,那么我上課開小差也沒什么大不了的——我本來就是這樣嘛~~~~~~~~天哪,真是細思極恐!如果孩子真的已經有這種想法了,我該怎么辦?
如何讓孩子從“標簽”中釋放?
R:片段來自《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么聽,孩子才肯說》,片段頁面P212-217
I便簽:
如何讓孩子從自己背上貼覆的“標簽”中釋放,讓孩子認識到自己是自由的、獨立的、可以改變的個體?
舉例:孩子喜歡把玩具散落一地然后不收拾就跑開,標簽是“不愛收拾”
1、讓孩子重新認識自己,主要是讓他知道,他可以不是“標簽”上的樣子
要點一:記住特別時刻——盡量挖掘孩子之前曾經做的好的事例,并在他準備不收拾玩具跑開時提出來。
例:上周你玩完托馬斯小火車軌道時,認真的把軌道一片片拆掉并放進了盒子里,這就叫“有收拾”
要點二:在孩子有想法收拾玩具的時候,馬上提出“驚喜”般的表揚
例:我剛看到這散落一地的玩具的時候,就發現你好像已經開始收拾了!太好了,這樣我們馬上就有整潔干凈的地板了。
要點三:即使孩子依舊體現了“標簽”的特質,但如果他在其中哪怕有一點與特質不一樣的地方,就要特別挑出來
例:我看見地板上都是玩具,但是好像你的托馬斯小火車軌道被你收好了?你可以收拾得很好呀!
2、制造與“標簽”特質相反的任務讓孩子去做,讓他知道自己其實可以做好
要點一:創造機會,機會是父母創造出來的。
要點二:任務內容一定要與他原來的標簽特質背道而馳
例:親愛的,你的書架上的繪本有些凌亂,你能按照繪本的大小和高矮順序,把它們全部重新擺列好嗎?
3、讓孩子無意中聽到你對他的正面評價
要點一:你對孩子的評價一定要是與他標簽有關的正面評價
要點二:對其他人表揚孩子做的好的地方,可以當著孩子的面或者故意大聲讓他聽到,但是一定不是對孩子說的。
例:我當著孩子的面給他爸爸打電話,告訴他說“你知道嗎,今天我發現卡卡自己把他拖出來的所有玩具都分門別類的放到玩具架上面去了。雖然他玩具的種類那么多,但是他都分好類了,樂高和樂高在一起、超級飛俠在一起、變形警車在一起、汪汪隊在一起、托馬斯在一起……”
4、以身作則
要點一:在自己身上還原和展示孩子的標簽特性
要點二:同理心表示能理解孩子心里的不情愿,但是自己還是愿意來做好它
例:我的工作臺上鋪滿了我的書、筆記本電腦、便簽紙和各種記號筆,我對孩子說:“OH,天哪,我的書桌可真夠亂的,我現在學習完真的很累了好像把這些東西攤在這就去睡覺啊。不過,我還是會盡力把他們都收拾好,把書當到書架上、筆放到筆筒里、便簽紙都收拾好貼起來、筆記本電腦收拾好到袋子里,這樣我下次要使用他們的時候,就能很容易的找到啦。”
5、當孩子依舊延續“標簽”的老路子時,明確表達的你感覺和期望
要點一:明確表達你對他的行為的感覺,不喜歡或者不舒服
要點二:明確表達出你希望他能夠做出什么樣的行為,避免用標簽的負面評價,而是直接說出與標簽相反的行為是怎樣的
例:我看見你把玩具攤了一地并且在沒有收拾就準備進房間洗澡了,我很不喜歡這樣,玩具玩完了以后請把它們都收回箱子里去,這樣你下次要找的時候就能明確知道哪個玩具在哪里了。
A2:如果利用上述技巧,讓孩子擺脫他”上英語課不專心的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