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軍老師在《見識》的好好說話這一章中說?:很多人在演講的時候準備了很多內容?,一看時間要講不完了,就提高語速,試圖把自己準備的內容?盡快地講給聽眾?。其實這個時候聽眾的接受程度就變差了,反而能接受的內容就更少了?。?
這說的不就是我嗎?在上一次讀書分享的時候我的體會特別深刻?。分享完后師父跟我說了一句話:“少則得,多則惑??!??我們沒法在半個小時把一本書中的所有精華?都告訴讀者?,我們能做的就是把書中?重要的那?一兩點內容?告訴大家?,并讓學習者能夠把這里面的知識運用到自己?的日常工作或生活中?,這才是閱讀分享的意義所在。?
在講解一個概念的時候,?要用淺顯易懂的語言?把它講清楚?,有的時候講解了一大堆?還不如?一個小故事來得親切?。?講得越多?,確可能會讓學習者疑惑?,因為會讓人感覺很復雜?。?而且在講的時候要根據現場的反饋隨時進行調整,畢竟人是活的,我們就要學會靈活應對。
其實在我的工作中,設計產品的時候也是這樣的?。?一個簡單的產品?,會讓用戶覺得易用,但是面對?一個復雜的產品?,在一個界面上擠滿了很多功能,用戶就不知道?該如何下手了?。?到底?該點哪一個按鈕呢??一旦用戶感覺復雜?了,就很可能會退出這個程序?,永遠不會再回來?。?
所以?一定要記住這六個字:少則得,多則惑。?分享讀書的時候是這樣?,要弄清楚?分享的目的?,是讓學習者有所收獲?,而不是自己講得精彩;做產品的時候也是這樣?,要弄清楚是讓用戶?有所收獲?,?而不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技術有多牛逼。?
閱讀《見識》第九章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