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著名歷史學家、思想文化史學家、翻譯家何兆武先生在京逝世,享年99歲。在何兆武先生身上,我們看到:百年清華,百歲學人,思想璀璨,文化豐沛,連通中西,關照當今。
何兆武1921年生人,原籍湖南岳陽,在北平讀小學和中學,1939年考入西南聯大,先后就讀于土木、歷史、哲學、外文四系。1956年至1986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員;1986年后,任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
“思想”二字,正是何兆武先生的關鍵詞。何先生家中窗臺上,有一個小牌子,上面寫著“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1939年秋天我到昆明報到,一來就感覺到昆明的天氣美好極了,真是碧空如洗,連北京都很少看見那么好的藍天。”在何兆武的回憶中,西南聯大做學生的七年,是“一生中最愜意一段的好時光”。
從鹿橋描繪西南聯大校園生活的經典小說《未央歌》,到為了慶祝清華百年而拍攝的電影《無問西東》,西南聯大作為戰火紛飛之中傲然屹立的知識明燈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環境艱苦卻名師林立,培育的英才更是各擅其才,在不同領域功績卓著。在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戰時昆明的西南聯大締造了現代中國乃是世界未來的命運。西南聯大,在如今已經成為了一個神話。
何兆武就是西南聯大神話最重要的創造者之一,他的口述回憶《上學記》幾乎可以說是西南聯大的一首頌歌。另一位神話創造者則是他的同學汪曾祺。何兆武曾經回憶這位同學“一副舊社會文人的派頭,經常趿著一雙拖鞋 ,看起來甚至有點頹廢 ,當時大家都沒有想到他日后會做出什么特別的成績。”但當時的何兆武自己窮困落魄的境況恐怕也不比汪曾祺好出幾分。從1939年到1944年,對學生時代的何兆武來說是最困難的幾年。這位中學時代一天三頓,常有白米大肉吃的中產階級子弟,在西南聯大卻只能吃摻雜沙礫老鼠屎的“八寶飯”,縱使是這樣的飯菜,也常常被一搶而空。
何兆武對西南聯大學生時代的熱戀,卻并非自抬身價的夸夸虛談,而是真情實意。物質條件的困苦,在精神上卻可以得到慰藉。西南聯大自由散漫的學風,非常符合何兆武的胃口:“沒有任何組織紀律,沒有點名,沒有排隊唱歌,也不用呼口號,早起晚睡沒人管,不上課沒人管,甚至人不見了也沒有人過問,個人行為絕對自由。自由有一個好處,可以做你喜歡做的事,比如自己喜歡看的書才看,喜歡聽的課才聽,不喜歡的就不看、不聽。”
在今天看來,這種校園管理簡直像是將學生當成一群無需放牧的羔羊。學業的堅持幾乎完全靠個人意志來進行,困苦的物質條件也會時時剝奪人求學的意志。但何兆武提供了西南聯大最具吸引力的一點,就是簡單的兩個字“自由”。多年后,何兆武在口述自傳中回憶西南聯大的自由學風時說?道:“‘江山代有才人出’,人材永遠都有,每個時代、每個國家不會差太多,問題是給不給他以自由發展的條件。我以為,一個所謂好的體制應該是最大限度地允許人的自由。沒有求知的自由,沒有思想的自由,沒有個性的發展,就沒有個人的創造力,而個人的獨創能力實際上才是真正的第一生產力。”
何兆武坦承自己在西南聯大讀過四個系,“不過都沒念好”。他初學土木工程,然后誤打誤撞進入歷史系。學生轉系如此隨意,課堂上的老師也是隨性而為。全校的公共必須課中國通史,由雷海宗和錢穆兩位著名學者教授,但兩位老師“各教一班,各有一套自己的理論體系,內容也大不相同,可他們都是講到宋代就結束了”,錢穆還在課堂上為自己即將出版的新書《國史大綱》做廣告:“我這本書就要出了,宋代以后的你們自己去看。”有的老師甚至“喜歡在課堂上胡扯,甚至于罵人”,但何兆武聽得津津有味,因為“那里有他的風格、他的興趣,有他很多真正的思想”。
多年前,在風霜凜冽的時代,何兆武偶然之間發現了帕斯卡爾的《思想錄》,這位三個世紀前的哲人的沉思雋語,給了他心靈莫大的慰藉,或許正是從中,他找到了彎與折之間的中道:
“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用不著整個宇宙都拿起武器來才能毀滅他,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縱使宇宙毀滅了他,人卻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東西高貴得多,因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對他所具有的優勢,而宇宙對此卻是一無所知。因而,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于思想。”
蕓蕓眾生,可劃分為兩類:有思想的人和沒有思想的人。作為思想家、大學者的何兆武先生,不僅具有“獨立之精神”,具有“自由之思想”,還具有“啟蒙之行動”;他一生淡泊名利,有著超越世俗的純真與虔誠,保持獨立的學者人格,不趨炎、不附勢、不媚俗、不違心,“治學不為媚時語,獨尋真知啟后人”,直接體現了“人的全部尊嚴就在于思想”。
唯優質思想經久耐磨,永遠流傳不磨滅。一個人,決不能在愚昧落后的思想思維上停留過久,否則就會成為它的俘虜。“人是生而自由的,卻無往不在枷鎖中。”徐迅雷老師說,一個人,如果不能在自己的國土上流露、表達自己的思想,那是另一種流亡——無形的流亡。
讓思想影響思想,讓影響彰顯思想——何兆武先生的優質思想資源,通過他的諸多著作靜靜地傳遞給了我們,不能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