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今日偶然興起,讀老子《道德經》聊以慰藉,時讀至“無為而治”一段,頗多感慨由然而發,遂欲解讀此段,一家之見還望海涵。
何為圣人之治?文中說的很明確――“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很多注解說“要空虛百姓的心靈,滿足百姓的飲食,削弱百姓的意志,強健百姓的筋骨。”這種解釋我不以為然,不能同意。
“虛其心”,要讓人民虛心謙遜;“實其腹”,要讓人民吃飽穿暖這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奔小康,滿足人民的物質生活要求;“弱其志”,弱化人民爭名奪利的意志;“強其骨”強健人民的筋骨。
這不就是現在的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人民的生活狀態嗎?工資水平能夠滿足物質生活需求,崇尚健身,講文明,懂禮貌,關注自身追求自己的理想。
這明明是理想的生活狀態,卻翻譯成愚民政策,不敢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