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寫這一系列的文章的過程中,我不斷的想到了意義,人生的意義是什么?
或者說,我所堅持的生命的意義是什么,人活著確實是需要意義的,一個活動,一件事情,一段過往,一種人生,它之所以以某種方式呈現在我們面前,之所以可以感動人,悲傷人,快樂人,遺憾人,這都是因為我們給予它們了某種意義。
我有很多困惑,很多問題。就正如陳嘉映在《科學哲學常識》中所提到的一樣。我想這也是普通人的普遍的困惑,當然這也是很多人喜歡哲學,研究哲學這類思想的根本原因,就是為了解決自己的困惑。
思想對生活有什么意義?更明確一點兒,理論對生活有什么意義?倫理學教人為善嗎?如果一切理論皆是灰色只有生命之樹常青,那怎么竟會出現理論這種東西?
如果理論沒有用,為什么還會出現,難道是因為不是理論不重要,而是我們沒有理解或沒有應用理論?是知識本身無用呢,還是我們壓根沒有去使用知識?那理論或知識的存在意義又是什么呢?
從人類史中追根溯源,似乎思想的理論形態大概是在從古希臘那里出現的。希臘哲人曾嘗試為世界提供理性的整體解釋。然而,那是不是太遙遠了?看起來,哲學自負的工作早已被科學接了過去,哲學也許已經壽終正寢。
然而,科學在何種意義上為我們提供了對世界的整體解釋?
現在想弄懂任何一門科學分支都需要很多年的專門學習,談何整體畫面?遠為根本的是,科學把心靈留在了畫面之外,科學世界觀沒有為喜怒哀樂美丑善惡留下席位。
那么,我們有兩套真理――科學真理和生活的真理?
柯瓦雷質疑說:兩套真理,那就是沒有真理。真的如此嗎?也許真理是在不同的層面上顯露?也許我們凡人從來只生存在斷續相連的局部真理之中?
一個疑問帶到另一個疑問,往往,不斷的追索又把我引回最初的疑問。問題互相纏繞,疑惑互相滲透,它們以各種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明確性呈現出來。
在精神世界里,很難用語言來描述那種想象世界的魔力,所以哲學思考難得產生值得付諸文字以與他人分享的果實。就算我剛剛出現了幾個有意思的想法,我把這些想法表達清楚連貫成章也非易事。但是,就是在這個困惑與征服的征途之中,我慢慢的對這一切有了釋然之感。
如果沒有哲學,沒有人文方面的滋養,沒有知行合一不斷的追求,以及在不斷解惑與對生命的新奇之中,我可能永遠不會像現在這樣淡定,從容,快樂,自足,心安理得,心花怒放…..
佛說,每個人都本自具足,人之所痛苦,是因為追求了錯誤的東西,所以,一切由心,只有心境達到一定的程度,一個人才能真正立足于天地之間,經過不斷的追求,我似乎已經達到了,孟子所言的,“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人生的境界是無窮的,也是值得我去追求的,說實話,我不停的讀書寫作,在這上面花了十幾年的時間,從來無怨無悔,甚至有點小得意,這是因為,每寫一次,生命的能量似乎每提高一次,每反思總結一次,生命也每精彩一次。
這種感覺很奇怪,就像是一個人像一束光,就像是來自高空的光,發光自己,完滿自我,光亮萬物。經常會出現那快樂的一瞬,抓住那法喜的一瞬,體驗生命之神奇,這也許是任何東西都無法代替的。
41.1 繼續談一談,現象學中如何看待自我的問題。
關于自我的問題,現象學懸置之后,達到了純粹意識純粹經驗意向性這個階段,但這個時候現象學的懸置還沒有完,為什么呢?
41.1.1 我不禁有這樣的疑問,經驗,意向,這是誰的經驗,這是誰的意向?這就涉及到先驗自我的問題。
在胡塞爾看來,自然觀點要懸置掉,科學觀點要懸置掉,形而上學的觀點要懸置掉,世界要懸置掉,他人要懸置掉,那么關于自我,也要進行懸置。
懸置之后,最后只剩下一樣東西,這就是四個字“先驗自我”。
先驗自我不能再被懸置?為什么先驗自我是最自明的東西,而且又是不能被懸置掉的東西,我們首先對這種起點的質疑。
胡塞爾說,哲學真正不證自明的開端,現在總算找到了,這就是先驗自我。
但是這樣一種起點,一種所謂的未終前提和起點,即等于一種自身沒有前提的前提和自身沒有起點的起點,這在邏輯上是完全不可能的。
為什么?你說你是起點,我還可以再往前推,再找到一個起點,那么,它會像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一樣完全是一派胡言。也就是說,我們為什么可以懸置一切,而唯獨不能懸置先驗自我?這種對不可懸置的先驗自我的假定,難道不也是一種先入之見嗎?
大家也可以思考一下,先驗自我,還能不能被懸置掉,應該從邏輯上講它是可以懸置的,但是,我們看胡塞爾的回答是什么?
41.1.2 胡塞爾說,第一先驗自我,絕對不能再被還原,不能被懸置,原因是經驗先于邏輯。
他就說,先驗自我的終極性質的確定,并不依助于邏輯的推論,而是直接經驗,或然直覺,也就是直覺把握的結果。
A,胡塞爾說,在直接經驗中,我們不是假定了推論出了我,而是確確實實的經驗了我。我經驗,體能到我自己。
B,即使我懷疑我的存在,但是這仍然是由我這個存在者來懷疑的。
C,比如說,假如說你被欺騙怎么辦?即使你被一個全能者欺騙,但為了被欺騙,我也必須存在,因此,我的明證性不假外求,絕對自給。
D,任何企圖對我,做出進一步說明的努力,都會像禪宗所說的,騎牛的牛一樣,徒勞無功,所以現在剩下先驗自我,我就是照相機的眼睛,它注視著,但是永遠不能拍下它自身。
這是先驗,經驗先于邏輯的一種證明。先驗自我是通過我經驗到的,不是通過邏輯推演出來的。
41.1.3 先驗自我與我思故我在有什么不同?
在這里,胡塞爾講到,先驗自我,我也曾談到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那么笛卡爾的自我和胡塞爾的自我一樣還是不一樣呢?
我認為是有很大區別的,最起碼有四個方面的區別。
注意,從現象學開始,西方開始了一元論(精神和物質統一,二元論精神和物質相獨立)的世界認識,而不是我們現在很多人認為的西方人沒有一元論,他們也在不斷的進化與轉變,當然二元論的思想由歷史慣性,還很強大,但現象學哲學思想之后,有一個思潮就是向一元論的轉向。
第一個是方法上,笛卡爾是通過數學的方法,就是否定懷疑一切,最后得到的我;而胡塞爾是通過經驗的方法。
第二,從性質上,笛卡爾的我思是實體性的,他說有兩個實體,一個是身體,一個是心靈;但是胡塞爾說先驗自我,實際上它不是實際的實體性的實體,而是一種功能性的。
第三,笛卡爾的我思是一種二元論的,我,我之外還有一個世界;胡塞爾的先驗自我,是一元論的,他說世界是徹底統一于先驗的自我。
第四,單數和復數。笛卡爾的我思是單數的,單個的我;胡塞爾的先驗自我,是復數的我們。以及如何走向他人?胡塞爾說,單個的先驗自我是這樣的,認識世界構造世界,其它任何人跟我一樣,都可以這樣認識世界構造世界,這個就叫復數的我們。
正因為胡塞爾提到“我們”這個概念,由此也引發我們對“真理”的不同的一種認識。
41.2什么是真理?
哲學史上針對真理的不同的解釋,起碼有這幾個方面。
第一個,真理符合論。到底什么是真理,真理符合說認為,如果你有一個命題,符合存在的實際情況,好,你這就是真理。所以我們經常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第二個,真理冗余論。什么意思呢,在這個派別看來,真的這個詞是多余的,我們經常說,P是真的,等于說P也就是說是真的,這是一個多余的詞,比如說草是綠的為真,實際上就等于草是綠的,所以,到底是真還是假,只是在修辭和風格上起作用的謂詞,它沒有任何實際的意義。
第三,真理工具或者說實用論。這個主要以實用主義為代表,認為有用就是真理,工具就是真理,實用就是真理,這個大家都能理解,美國的官方哲學,實用主義,就是這種觀念。
第四個,真理約定論。真理是人類的約定,而不是獨立的實在或必然性。是人們塑造了真理,而不是人們發現了真理。所以大家看,這幾個幾何學,歐幾里德幾何學和非歐幾何學的不同,不是事實的不同,而是約定的不同。
費耶阿本德說,怎么都行,你說是真理就是真理,你說不是就不是。
庫恩說,科學范式的革命。什么是科學,實際上是人們約定的結果,科學的革命,不是事實的革命,而是范式的革命,是我們認識論方法論,這個學科體系的革命,所以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它對牛頓以前的學說來說,就是一種徹底的革命。我們不能說誰更正確,只能說誰更適合某個方面的現象,因為它們都是約定的結果。
胡塞爾的現象學中復數的我們,最后導致的結果就是約定,就是真理約定論,實際上,說到真理,我們還可以有不同的真理觀,唯意志主義的一個典型代表人物,尼采,尼采說什么是真理,強力意志,強權就是真理,誰的拳頭大,誰的力量強,誰就代表著真理。這其實也是一種真理觀。而且這也是西方社會很強的一種觀念。
這幾種真理觀,分別代表了不同的方面,哪一種真理觀更有解釋力,實際上不同的真理觀都對真理做出了不同方面的解釋。
真理的符合說,它主要是將主觀和客觀相吻合,真理的冗余說,這個其實是從語言這個角度講的,真理的實用論,它主要是從后果這個角度講,真理的約定論,它主要是跟人與人之間的這種關系而言講的,它們各有千秋,各有自己的解釋力度。
那么,哪一種更有解釋力呢?
我個人感覺,以中國人在當前中國這個語境下,第一種真理符合論和第三種真理工具或者說實用論比較有解釋力,第一種比較符合馬克思的認識論與實踐的關系,第三個實用論,比較符合中國當下的實用主義哲學。
當然,這里也無法給出價值觀好壞善惡方面的判斷。只是具體到個人,如何看待真理,還是很重要的。是不是每個中國人都切合上述觀點,是不是合適就不好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