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有的人怎么都不愿意學習,怎么都沒有興趣,怎么都學不會?
在小時候總是被家長管著,在上學時總是被老師管著,長大后又覺得天天被老板管著……
因為他們沒有內部驅動的力量,不知道該做什么,也不知道該怎么做,同樣就不會有自己的思考。
更簡單點說就是沒有建立自我成就的認知思維感受,不知道自己費盡千辛萬苦之后實現一個目標,究竟有多么快樂。
我們經常看見網上各行各業的達人秀,他們在自己的領域里不斷地挑戰自我,練就出了令普通人難以企及的本領,難道他們最初就是那么厲害嗎?
不是,是他們首先培養了自己的內驅力,那種感受就如同在希望田野里播下的一顆種子。
無論風吹雨打,他們都會百折不撓地去努力前行,從而不斷的挑戰自我,最終實現了超越自我的人生目標。
然而他們是怎么做到的呢?讓我們看一下這個故事。
王老師家有一位女兒,她不知何時心血來潮就喜歡上了織圍巾,然后便向她的母親提出購買織圍巾材料的這個請求。
可是她的母親卻并沒有滿足她的愿望,然而這位女孩卻并沒有放棄,而是苦苦求了她母親一個月,最后她的母親終于答應了給她買織圍巾的材料。
這位女孩因為感到這些材料來之不易,所以便倍加努力地想要把這個圍巾織出來。
后來每天放學回到家的第一時間就把作業做完了,然后便集中全部精力開始織圍巾,她先是在網上搜集紡織圍巾的視頻,然后又一步一步地跟著視頻學習,這位王老師可能是覺得她又寫作業又織圍脖太累了,就說我幫你織吧,然而她的女兒卻壓根不理會她母親的幫助,再后來經過十幾天的努力,終于把圍巾織了出來。
這個故事是春日里的散步寫的一篇文章《王老師要織圍巾的女兒》,他說‘這種成長的感受是無法讓別人替你承受的,所以也必然由每一個人自己來完成!’
故事雖然很簡單,卻令我印象深刻,我記得我玩魔方的時候已經30多歲了,當我解開魔方的那一刻仿佛所有的思緒都被打開了,幾乎與那位孩子如出一轍,但是算一下年齡,我已經是而立之年才從那樣懵懂的困境中走了出來。
但是那時卻不知道這究竟是什么道理,便又走了很多彎路,不明白自己為什么總想要做點挑戰自己的事,現在我讀了這個故事,才恍然大悟,原來那才叫內驅力——為了挑戰自我而不斷的設立目標的認知。
相比較我可能比其他人更幸運一些吧,最起碼知道了實現設定目標后有所成就的感受,而有些人卻仍然還在懵懂的困境之中摸索,甚至連那個孩子的認知都不如。
當你有了這樣驅動力的時候,你就不會在意現在的失敗或者得失了,從而再一次站立起來尋找一切可能,解決現在的問題,就會主動地挑戰自己,做一次很艱難的決定。
對于寫作者而言最開始想要做這件事的時候是有些恐懼的,我覺得最好的辦法就是選擇那些既想做又怕做的事情,畢竟克服恐懼的最好方法就是面對恐懼。
比如不喜歡讀書,那就設定一個十天讀一本書的計劃;比如不喜歡回憶痛苦,那就寫痛苦,設定寫十篇這樣文章的目標,唯有面對才是最好的解藥。
比如學會寫作的某一方面本領,沒有為什么,就是設定目標然后完成它,比如我就是要挑戰自己實現寫出一部小說的夢想。
我想這既是夢想也是挑戰的目標,當你一旦播下驅動力的種子,你就會像那些達人一樣,再也不為眼前周遭的境遇而感到焦慮和痛苦了!
并時刻保持著對自己想要達成目標的專注,從而做自己愿意做的事,到后來成為令人羨慕的又一位達人!
簡單總結一下:培養內驅力也并不是什么難事,只要在恰當的時間做自己適合的事就這么簡單。
我認為那些剛開始寫作的小白越早認識這個問題越好,他會讓你少一些焦慮,少走一些彎路,多一些信心和對寫作這件事的一個正確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