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吾日三省吾身”,第一個“吾”,學長開示的是“本心”。
“三省”不只是一天反省三次,曾子在每一個遇緣對境時都能去反躬內省,自己的起心動念。
圣人已經明白了生命的真相,所以在一個遇緣對境的時,去分判對照自己做一個檢視。
“吾身”就是色身的自己,色身的“我”。
第二句“為人謀,而不忠乎?”
在遇緣對境的時候,是否忠于自己的良心。“謀”是指心的起動,是為他人謀福利呢,還是在為自己謀福利?
如果是為他人謀福利,那為他人謀什么?謀的是如何讓他人去圓滿圓融?那如果是為自己謀呢,就會有是非,有對待。
學長開示說在我們獨處的時候,沒事的時候是在涵養自己,還是在邪思妄想繼續澆灌自己的苦根?
就看平時我們這個心都在謀什么,那么同樣是菩薩也在謀,菩薩謀的是如何去度化眾生。
第三句“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在與外緣交流互動的時候,能不能言而有信,信因果真。如果有信因果真就一定會謹慎。
“為人謀,而不忠乎”是說沒事的時候,獨處的時候自己到底在做什么?功夫用在哪里?
與朋友交,與外緣交流互動的時候,是讓自己的感覺去做主,還是讓自己的本心去做主?
遇緣對境馬上生出來是意識心在作用,感覺做主,說某人做事讓我不舒服……那就一切都在外。
如果平常沒事的時候,都在反觀自己,這樣在遇緣對境中就能回歸到自己的內在了,而不會讓外在的一切牽動,可以做到在因緣中了因緣。
第三個句“傳,不習乎?”
圣人教導的能不能落實出來,能否做到如理如法。把圣人教導的像學長,善知識教導我們的能不能落實出來?
對照,讓自己如何去行出來,不是向外去要求他人。
善知識教導自己的,真的把同修還有有緣人的生命看重嗎,如果有看重就是慈悲。
如果還在自己的感覺感受中起作用,沒有去對照自己,是不是在為自己謀私利,有沒有忠于自己的良心,有沒有散亂?
去落實,踐行。用心去對照自己的起心動念,不去對照別人,真的去用功夫謹慎。
《論語》學而篇5“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道千乘之國”,于我們本身來講“千乘”不在外,就是一個心。要把它導歸,導引到正道,所以要把你身上的這些業都回到正道,個人要去體會。
口一千,眼一千,鼻一千稱為三千大千世界。是自己內在的千乘之國就是一個國,你要性王在位,你的人君要在位,如果沒有凝聚心神當中,你去匯聚出自己的中樞,性根。如果每個人都照自己想修的修,誰能夠去服誰?自己要從事而信。
“節用而愛人”,你自己知道沒有用的心,對慧命沒有幫助的思維就不會去動,知道要結緣但不會攀緣,要先能夠愛己,就是說你知道對生命,慧命沒有幫助,就不會起怨恨惱怒煩,才能愛人。
“敬事而信”也叫做生死大事,慧命這件事,儒家叫做“天事”,
“使民以時”常住在一時,不是展現出高人一等的部分,要去磨練和鍛煉,是明理的內涵。提醒要有“醒”,與同修講話當中你能夠謹慎,天在看人,才會撥機緣給她。
學長開示,孔圣人已經開始發愿了,要修持了,內涵部分是生死大事,因緣就是你真的發愿在生命上去用功夫了,你開始知道要在大事因緣上去發愿了愿的時候,近視而信呢就會有內在的心開始自我沉靜,做事會有分寸,就是法則,因為有天律放在心上。
真的會看重自己的生命,對天地就要表白,要正信因果,信法真,信道真,信天地真,是發了愿
節用而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