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宏濤
1有才華的窮人
33歲那年,我突然吃驚地發現,我是我所有同學以及我所認識的朋友中,最窮的一個。我很不能理解,為什么會這樣呢?一向優秀的我,為什么會淪落到這么赤貧的境地呢?
我從小就是三好學生,每次無論大考還是小考,不是第一就是第二,最差也是第四。是全班同學和所有任課教師都公認的最優秀的學生。
到了重點高中,成績雖然一落千丈,但語文成績仍然一枝獨秀,在全級也總是前幾名。到了大學,專業課成績也很優秀。暑假宿舍幾個同學一起做臨時銷售,我的業績也是最好的。
畢業后,我到一家小公司做業務員,三個月后,我就成了公司里業績最好的業務員,那些干了五六年經驗豐富的老業務員也都遠遠落在了我的后面……
后來棄商從文,以寫作為生,也很快在很多大報大刊上發表了很多文章,得到了不少編輯和主編的賞識。
再后來通過網絡做家庭教育指導,也贏得了很多家長的歡迎,甚至崇拜;但是,為什么不知不覺地我會在金錢上,遠遠落后于我所有的同學和朋友呢?
為什么我這么一個有才華的人,成了最底層的窮人呢?
2原因分析
我開始分析自己畢業十年來的收入模式和人脈。我發現我的收入都是“被動”收入,就是別人給多少,我拿多少,甚至別人愿意多給,我也不會多拿。如果別人少給了,我也不會去追著要。有好多次發財機會,我都毫不珍惜,故意錯過。
人脈方面,我幾乎所有的朋友,都是“被動”認識的。無論是男是女,比我大還是比我小,都是別人主動和我交流,才成為朋友的。我從來不主動和別人交流,哪怕我很欣賞對方,很想和對方交往,我也不會主動開口。還好,這來我欣賞的朋友,大都主動找我結交了。
我還發現,我錯過了很多創立一番事業的機會。不是我能力不足,也不是因為我沒有準備好,只要我伸手,機會自然會到我的手中。可是我往往會眼睜睜地看著機會從我眼前溜走,手卻放在背后。
為什么會這樣呢?為什么明明不是看不到,也不是不能去抓,卻偏偏讓機會溜走呢?
我曾經想過很多長時間,都沒想出來是怎么回事。但當我意識到我成了最窮的人之后,我決定要把這件事想明白。我不怕窮,但我不能就這樣不明不白的窮下去!
當時我正在學心理學,我看的很多書中都提到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童年陰影。心理學理論認為,人在早期所經受的一些刺激會形成不同的心理陰影,對人的一生產生不可預想的影響。
著名心理咨詢師武志紅等人還認為,如果不能覺醒,童年陰影不僅會一直存在,而且整個人生都將會是童年不幸的不斷輪回。只有覺察到童年陰影,才能斬斷這個不幸的輪回。
于是,我開始從童年尋找原因。我的童年,被種下了什么心錨,以至于我無法獲取更美好的生活,無法獲得于我才華相匹配的財富呢?
3童年被種下的心錨
聽到街上一個小孩想買一個玩具,媽媽不給買,倆人爭吵的聲音,我突然回到了童年。
小時候,每當街上有走街串巷的小販賣水果或者玩具時,我總會要求媽媽給我買。幾乎每個孩子都會要求媽媽給自己買。所以,只要小販經過,街上必然是哭罵聲一片。
有的小孩見媽媽不肯,就會躺到地上,撒潑打滾、哭鬧不止;也有的是小孩一再要求買,媽媽哄勸不住,怒了,就按住孩子,照屁股上一頓猛揍,把孩子打得鬼哭狼嚎……結局當然只有兩種,要么最后孩子妥協了,哭一陣兒收場;要么最后媽媽妥協了,給孩子買了,孩子這才破涕為笑。不論哪一種,孩子都是要哭鬧的,我過去覺得這類方法都不好,我媽媽的方法才好。我媽媽從來不打不罵,而是跟我講道理。
我媽媽用的是第三種辦法:“你真想要嗎?我可以給你買。但有兩種做法,你選哪一種?一種是先甜后苦,我給你買。你要什么我都給你買,然后我們家很快就沒錢了,一家人只能拄著拐杖,去當流落街頭四處要飯的乞丐了。另一種是先苦后甜,你先忍著,不吃這些好東西,不玩這些玩具,把錢都攢下來,將來我們會有很多錢,那時候,你想吃什么吃什么,想要什么就買什么。你選哪一種?你自己選!”
作為懂事的孩子,我當然會選先苦后甜。
偶爾,太想要了,我也會不管不顧地說:“我選先甜后苦!”
媽媽會繼續語重心長地給我講道理:“你真選先甜后苦嗎?你不管父母和弟弟了?你為了一時的眼前利益,就讓一家人將來都去街上討飯嗎?你忍心看媽媽去討飯嗎?你忍心看你弟弟去討飯嗎?你一向都那么乖,現在怎么突然變得這么自私自利了?你……”
“媽,你別說了,我不要了,我真不要了……”最后,我都會哭著這樣說。
過去,我覺得媽媽這個辦法非常好!沒有打,也沒有罵,而是說服教育,還是讓我自己選擇。我非常欣賞這種做法,簡直是教育孩子的典范啊。
但是現在,回頭再來看這個故事,我突然有了截然不同的看法。我發現這樣的教育方法是最錯誤的,給我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最大的負面影響就是——媽媽一遍遍的洗腦,導致我不敢去享受美好的事情!
我陷入了沉思,繼而豁然開朗,哈哈哈!我終于明白我為什么會白白錯過那么多好機會了。
4心錨對我的深刻影響
每次,當有機會或者幸運降臨的時候,我不是懷著欣喜去迎接、去享受,而是下意識地往后躲。童年的心錨已經種下了,這個心瞄就是——先甜會導致后苦,先苦才能后甜。
我自己可能沒有意識到,但潛意識一直控制著我。潛意識擔心如果我享受了美好的事情,就必然會有悲慘的事情在后面等著我,所以我會不由自主地逃避美好的事情。潛意識鼓勵我去吃苦,甚至自討苦吃,因為在我的潛意識里,覺得先苦了,后面就會有甜。
可“后甜”什么時候到呢?是年老的時候嗎?反正我一直沒覺得這個“后甜”該來,總覺得自己還年輕,還早著呢,“后甜”還不會來。但同時,我一直懼怕“后苦”的到來。
我很知足,對當下的處境安之若素,不覺得苦,雖然事實上已經相當凄慘了。我不求未來會更好,我只擔心未來會更壞。所以,我就一直被“先苦后甜”給牽著鼻子走,而“先甜后苦”仿佛一把利劍,一直懸在我的頭頂,仿佛長著眼睛,只要我嘗到了甜,就立刻會落下來讓我大禍臨頭一樣。
總之,就是這樣一個哄孩子不買東西的方法,導致我一直不敢主動去品嘗我自己想要的東西,哪怕這個東西就在我眼前。這看似很荒誕,但卻真實地影響了我影響了我三十多年。事實上,甜和苦,并沒有這種因果關系。很多人可能苦了一輩子,也有很多人甜了一輩子,更多的人是酸甜苦辣混合著過。
可我,卻因為懼怕甜會帶來苦,而主動像一個苦行僧一樣,生活了很多年。夏天,明明很渴,我有錢,也有欲望,但我卻不舍得給自己買塊雪糕,也不舍得給自己買瓶水。走在路上,明明很累了,我也不舍得坐公交車。看到我很欣賞的人(男女不限)近在眼前,我也不會主動和對方說一句話,雖然明明很想說……
再看其他父母的教育方法,那些最后總是父母妥協的,孩子會被種下什么樣的心瞄呢?孩子會認為,自己是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的,但是要經過一番抗爭,要付出很多代價。這樣的觀念也會影響孩子一生,好處是孩子會不怕挫折,并認為阻攔和挫折是成功前的必經階段,所以屢敗屢戰,不怕挫折,直到成功。壞處是,孩子會認為所有事情都需要經歷挫折、付出代價才能成功。如果某件事情很順利,沒有阻力和挫折,他會覺得不真實,沒有成就感,反而會放棄或者故意先把事情搞砸,再補救。他每件事情,都要搞得很痛苦很麻煩最后才成功。
那種最后哭鬧了,也被打罵了,但都沒用,最終每次都是自己妥協的孩子,長大后容易很悲觀,會抗爭,但不能堅持到底,并且堅信好東西是不屬于自己的,自己天生就沒好命。
有很多這類故事,一頭小象被拴在小柱子上,它掙扎許久,沒有效果,就不再掙扎,等他長大了,輕松就可以扯斷柱子,但它卻認命了,認知還停留在童年時代。一只跳蚤可以跳很高,給它加個透明的玻璃蓋子,它就怎么也跳不高了,一段時間后,拿去玻璃蓋子,它也只會跳原來的高度。
我并不比這些動物和昆蟲聰明,我也被很多童年的觀念限制了很多年。
5,化解童年陰影,伸開雙臂迎接美好的生活
當明白了這個童年陰影的原因,拔出了這個童年被種下的心錨,我的財富觀、人生觀發生了質的飛躍。
我還趁熱打鐵,一連找出了好多給我負面影響的童年心錨,并一一將它們都拔了出來。我從一個負重在沼澤地里掙扎的幾乎快被壓垮的狼狽的人,華麗轉變成了一個身輕如燕、健步如飛的自信樂觀的人。
我開始大方地收費,幫助更多的家長更好地理解和愛孩子,幫助更多的人化解童年陰影(比如有個朋友,晚上睡覺必須開燈,如果關燈,她會睡不好,而且心情會變得很差。我引導她回想童年……她終于明白了自己為什么要求睡覺開燈了。當明白原因的那一刻,她解脫了,此后晚上不需要再開燈,她也能睡得很香甜了),走上幸福自由的道路。
我也開始勇敢地花錢去買我喜歡的東西,去享受我想要的生活。我花的錢越來越多,生活品質越來越高,也就是說我的生活越來越甜蜜,但我并沒有變苦,也不怕后面的苦。因為我賺的錢也越來越多。我今年35歲了,這兩年時間我賺的錢,幾乎超過了我過去十年賺的錢的總和。
我母親當年只是因為家里窮,捉襟見肘,想省錢,結果無意間給我種下了這樣的心錨。我不怪她。但是要想生活得更好,我們必須從童年尋找到相關的原因,拔出童年時父母無意間給我們種下的心錨,這樣,我們才能放下早就應該放下的壓在我們身上的陳舊落后卻沉重的觀念,輕松前行。
你窮嗎?你常常會陷入某一類痛苦中嗎?從童年找找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