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孩子一起收拾書柜,發現這些年竟然在不知不覺中已經積攢了厚厚一摞地圖。于是,關于地圖上“詩和遠方”的回憶涌上心頭。
小時候我家墻上懸掛著兩幅老舊的地圖,一張是中國地圖,另一張是世界地圖。依稀記得爺爺第一次指著地圖上的湖南的湘江告訴我:“你太爺爺的大哥被國軍抓壯丁充軍后就是在那個地方打仗死掉的。”
“你太爺爺的二哥充軍后跟家人失去了聯絡,有人說他還活著,跟著蔣介石敗退臺灣了。說不定哪一天他還會回來找親人。”爺爺用手指著臺灣告訴我。于是在那時我心里隱隱約約覺得湖南和臺灣這兩個地名跟我有某種關系。
地圖是我從這個村莊放眼世界的開始。看著地圖我才知道,原來我心目中最早的遠方——縣城,在中國地圖上竟然渺小得連一個點都沒標注,而當時我們這些農村孩子連去趟縣城都是奢望。
不過,在那時我卻默默地在中國地圖上埋下了一顆詩和遠方的種子。那時候我總是覺得家鄉太小,外面的世界諸多精彩,那顆躁動的心總盼望著出去瞅瞅。
作為山里人的我,視野總是被群山擋住,我總想去看看山外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世界。于是只好借助地圖來打開一扇看世界的窗。
在我還沒上學的年紀,爺爺便教會了我打牌。每次打牌輸了,便要接受鉆桌腳或猜找地名的懲罰,當然我是情愿選擇猜地名的。
我就是這樣把世界地圖和中國地圖上的地名記熟的。每次電視新聞上提到哪個國家、哪個城市,我便會眉飛色舞地告訴親朋好友這個地方在哪兒,接著便是大人們的夸獎,然后我又更有動力去記地圖上的名字了。
我懂事后,村里越來越多年輕人去廣東打工賺錢了。我從地圖上又找到了廣州、深圳、東莞、珠海等一些跟我距離比較近的地名了。
有一次我跟著奶奶去山上撿紅菌菇,爬到山頂,奶奶指著南方告訴我:“翻過這座山,再翻過外面那些山,就是廣東了。我老咯,這輩子是走不出去了,你長大后一定要走出大山去。”
“誰說奶奶老了,長大后等我賺錢了就帶你去大城市看看,我們還要去北京,我們坐火車去,坐飛機回來。”我不服氣地說。
那一年我八歲,我在地圖上幻想的“詩和遠方”就是長大后能去隔壁廣東打工,能夠見識一下像黑白電視機里那樣的繁華都市,那時的我還不敢想象成為那些城市的一員。
上了初中以后,我很喜歡地理,主要因為我喜歡地理書上的地圖。那中國地形圖上許多名山大川的地名漸漸印記在我的腦海中。從此以后,地圖上的“詩和遠方”就比廣東更遠了,青藏高原、冰城、京杭大運河、黃山、廬山、泰山等等。
我依舊不愛學習,但是我又隱隱約約意識到,如果不多讀一點書我就去不了地形圖上我所仰望的名山大川了。因為我發現家里那些外出打工的青年,都只是在廣東珠三角的工廠打工,他們中沒有哪個人能走得更遠一點。
高考后我選了地理專業,并立志上了大學就要考取國家導游證,因為這是我能想到的打卡地圖上更多地名的最省錢的方式。
大二以后,我開始去很多小時候我在中國地圖上曾向往的地方。中國地圖上與我有關系的地名越來越多了。我有一個習慣,每到一個城市看到當地的郵政報刊亭,都會買一張這個城市的地圖。
在城市化飛速發展的今天,雖然我收藏的這些地圖,很多都已經過時,但我從這些地圖上萌生的詩和遠方卻延續至今。
20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