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伏羲、女媧本是兄妹,《后漢書人表考》卷二就引《春秋世普》曰:“華胥生男子為伏羲,生女子為女媧。”大洪水之后,萬物凋敝,百姓稀少,于是兄妹二人婚配生子,遂使黎民得以重生繁盛。
上古時期,民智未開,這樣的婚配方式一定存在過,但隨著文明的發展,這種婚配方式便被逐漸淘汰了。不過,淘汰不代表不存在,只是相對隱蔽而已。只是,伴隨文明而來的羞恥感,卻會讓當事人心中的愧疚感越來越強烈,甚至坐立不安。
齊襄公在他還是呂諸兒的時候,就與自己的妹妹私通。這件事在當時大概做得還算隱蔽,畢竟那時候沒有“男女授受不親”之說,親兄妹走得近一些也很正常,加之當時女方年紀小,也不大會被往不堪的地方想。所以,這樣的關系一直維持到妹妹嫁人。
呂諸兒這位漂亮的妹妹最后嫁到了魯國,成了魯桓公的夫人。
地理上的阻隔、時間上的消磨,并未減輕魯夫人對呂諸兒的思念,甚至,這份不倫之戀還隨著時間歷久彌深了。于是,呂諸兒成為齊國國君四年之后,在魯夫人的攛掇下,魯桓公陪著夫人走娘家來了。
齊襄公與魯夫人見面的結果,自然是舊情復發,又睡到了一起。
兄妹倆這一次睡得是如此的明目張膽,魯桓公的綠帽子戴得是如此的光鮮亮麗,直到此時,魯桓公才明白自己此來的目的——不是向齊國示好,不是陪老婆回娘家,而是為了送老婆跟舊情人約會!得知真相的他自然是怒不可遏。
怒不可遏的魯桓公將夫人大罵了一通,可能還動了手。魯夫人自然一肚子委屈,哭哭啼啼地跑去向情人哥哥告狀。
說起來,這兄妹倆感情真是好,為了替妹妹出氣,哥哥提出的解決方案竟然是將妹妹的老公殺掉,全然不顧對方也是一國之君。
殺掉的方法不是像潘金蓮和西門慶那樣,在酒里下毒。實際上,那時的人們大概還沒找到砒霜之類無色無味的毒藥,可以神不知鬼不覺地放入食物或飲品中置人于死地,想毒死一個人,都是給杯鳩酒,明明白白地勸對方喝下去,或強行灌下去。
打定主意的齊襄公,請魯桓公到宮里赴宴,搞了場妹夫與大舅哥的把酒言歡。
魯桓公是有修養的人,當然不可能當面發作。但面對這個給自己戴綠帽子的大舅哥,又不可能喝得開心,所以只好一邊強言歡笑,一邊借酒澆愁,這一喝,就把自己喝得爛醉。
這正是齊襄公想要的結果。
宴會散時,魯桓公已經爛醉如泥,不醒人事,齊襄公命力士彭生抱魯桓公上車,彭生趁機用力拉斷了魯桓公的脖子。
車到館驛,桓公侍從要扶他下車,才發現他已經死在了車里。
消息傳回魯國,魯人震驚,雖畏于齊國勢力強大,但憤怒之情仍然溢于言表。魯人不敢追究齊襄公的責任,但不追究又顯得太過軟弱,是件在國際上很丟人的事,難免被他國看輕,招致被欺負的連鎖反應,于是便向齊國請求殺彭生以謝天下:“寡君畏君之威,不敢寧居,來脩好禮。禮成而不反,無所歸咎,請得彭生除丑於諸侯?!?/p>
不追究自己,齊襄公自然高興,于是大手一揮,同意了魯國的請求,殺掉了彭生這個替罪羊。
彭生抱殺魯桓公,是執行齊襄公的命令,本來這事兒做得也算神不知鬼不覺——魯桓公爛醉如泥,彭生將魯桓公抱上車,下車時肯定也要由其侍從抱下車,對一個醉漢又拖又抱,到底是誰殺掉的他,是有意還是無意,其實都是筆糊涂賬。
當初之所以選擇用這種方式下手,肯定也是彭生與齊襄公共同謀劃的結果,齊襄公也一定向彭生承諾過事后幫他掩飾,甚至引導輿論將矛頭指向魯國人自己,可是,如今魯國人剛剛發難,齊襄公就彭生推了出來,這種做法很不講江湖道義。
齊襄公雖然在情欲面前喪失了理智,連親妹妹都敢睡,但彭生之死給他帶來的負疚感,卻在他心里久久不散,以至于成為他心中永遠揮之不去的陰影,多年之后,這個陰影甚至間接導致了他的死亡。
在殺掉魯桓公八年之后,即齊襄公十二年,齊襄公在這一年的冬天,到沛丘打獵,碰到一頭野豬。這頭野豬長得壯碩威猛,模樣清奇,從者一見紛紛驚叫出一個人的名字——彭生!
齊襄公定睛一看,不禁也大吃一驚!繼而大怒,彎弓搭箭便射那野豬,被激怒的野豬猛然起立起來,沖著齊襄公一聲怒吼,那模樣更像是彭生一般,嚇得齊襄公弓箭離手,身子一晃,從車上掉了下去。
齊襄公摔傷了一只腳,眾人搶上前去救他,慌亂中還丟失了一只鞋。
堂堂一國之君,被一只野豬嚇得失足墜車,說出去要多丟人有多丟人,于是,齊襄公怒了。惱羞成怒,自然要找個出氣筒來發泄一下心中的怒火,齊襄公找的這個出氣筒就是宮里管鞋子的那個人——屨者茀。
齊襄公遷怒的邏輯是這樣的——堂堂一國之君光著腳回家,就等于丟人丟到家了,光著腳是因為鞋子丟了,鞋子丟了就因為鞋子不夠結實,鞋子不結實是因為管鞋子的人失職,也就是茀失職!
按照這個邏輯,茀就成了這場丟人事件的罪魁禍首,于是,倒霉的茀就被狠狠地打了三百鞭。
故事講到這里,我們就得表一表馬上就要登場的殺死齊襄公的人了。
此人名叫公孫無知,是齊襄公的堂弟,齊襄公他爹齊釐公同母弟夷仲的兒子。夷仲死后,齊釐公愛烏及烏,也就非常寵愛公孫無知,讓無知在秩服奉養上享受與太子一樣的待遇。
大爺對你好是抬舉你,并不是準備把君位傳給你,可無知卻不這么想,一享受起太子的待遇,就做起了取代太子的夢,不僅私底下小動作不斷,更是與太子正面沖突過幾次。結果,等到太子成了國君,諸兒成了襄公,無知就不得不為自己的無知付出代價了——“及立,絀無知秩服”。兄弟倆的梁子就這么越結越深了。
齊襄公不僅得罪了堂弟公孫無敵,還得罪了另外兩個人——連稱、管至父。這兩個人是手握兵權的武將,襄公曾派兩人去戍守葵丘,本來約定瓜熟的季節去,第二年瓜熟的季節襄公就派別人去替換他們,讓他們回來??墒牵搅说诙?,瓜秧子都拔了,襄公也沒派人去替換他們,他們多次懇請回來,襄公也一直不予理睬,于是兩人便起了殺心。
襄公腳傷非常嚴重,這讓公孫無知和連稱、管至父兩方都看到了除掉襄公的機會,于是互相一聯絡,彼此一商量,說干就干,領著一幫人沖著襄公的宮里就來了。
眾人趕到宮門時,正碰到茀,這個倒霉蛋剛被抽了三百鞭子,正一步一挪地往外走呢??吹焦珜O無知等人仗劍氣勢洶洶而來,茀立刻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趕緊說:“大家先別急,這么吵吵嚷嚷的,萬一驚動了宮里,里邊有了防備,就不好進了?!?/p>
無知說,里邊能有什么防備,我不信。茀把衣服褪下來,露出剛剛被鞭打的痕跡,說你看,他們剛剛還打了我一頓,現在還沒散呢。我進去幫你們看看,等他們都散了,國君身邊沒人了,你們再進去,到時候輕而易舉就能殺掉他。
無知同意了。
茀于是跑進宮去向襄公報信,將襄公藏在一扇門后邊,然后悄悄集合起宮中眾人,嚴陣以待。
這邊無知等人左等右等,等不來茀,覺得大事不妙,八成是被茀給耍了,于是吶一聲喊,闖入宮中。
按照通常小說里的套路,事情應該有逆轉才對。不過,現實總是比小說更殘酷,宮里雖然做了準備,但畢竟無知等人更是有備而來,結果就是,茀等人盡皆被殺,襄公也被從門后邊找到,拖出來殺掉了。
剛剛被抽了三百鞭,茀仍然愿意為襄公賣命,這說明襄公平時對身邊人還是不錯的。聯想到襄公生命中最后的八年也是生活在彭生屈死陰影里的八年,對身邊的人好一些,或許正是對彭生的愧疚所帶來的結果。只是,被殺的因子早在當上國君之前就種下了,不諾與彭生之約的愧疚更是間接導致了他的受傷和死亡,齊襄公被殺其實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