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骨頭是最硬的,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他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就是文學家、思想家——魯迅
魯迅小說《故鄉》里寫的“閏土”不少來自一個真實的“閏土”。他姓張,本名運水,因為八字上五行缺水,所以小名叫做“阿水”,書名上加上個“運”字,大概是運氣的意思。魯迅與閏土相識,并非偶然。魯迅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雖然為知識分子,在地位上與農工大眾有若干距離,但是又因為是破落了,這又使得他們有接近的可能。
魯迅一生購書費用約合今天人民幣52萬元,這還是一個較為保守的數字,有些經濟學家提供的數值比這更高??v觀《魯迅日記》24年的書賬,詳細記載了他平生購置并保留的9600多冊書籍和6900多張古文物拓片,共1.65萬件圖書。
為了翻譯一些外國文學作品,魯迅預先購置了大量參考書籍,甚至委托朋友們從歐洲、日本購買外文原版。即使如此,魯迅還經常感嘆:"書到用時方恨少"。
其實世界并沒有這樣簡單,每樣學問都有自己的用處,而且要找出誰是頭等都還是一個大問題。假如世界上全是文學家天天講“詩的構造”,或者全是化學家,整天埋頭于各種元素、化學原理。世界大概要無趣的很。
婕洛人:最后,先生還有什么要囑咐的?
魯迅:首先,讀書之后,更好的是觀察者,他用自己的眼睛去讀世間的這一部活書。這是的確的,實地的經驗總比看,聽,空想確鑿。然后,我們自動的讀書,即嗜好的讀書,請教別人是大抵無用,只好先行泛覽,然后抉擇而入于自己所愛的較專的一門或幾門;但專讀書也有弊病,所以必須和社會實踐接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
在55年的人生旅程中,魯迅一生的行動思想指南是愛國。他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情緒,是建筑在對于祖國命運的一種深闊的瞭望和思慮基礎之上的。從晚清到抗戰前夕,中華民族憂患重重的日子,魯迅以犀利的文筆直陳社會弊病,批判圍觀者的冷漠,對國人的國民性陰暗面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今天的時代早已非魯迅所處的那個時代所能相比,但清醒地、理智地愛國,并勇于直陳社會之弊端,仍然沒有過時。盡管由于某些原因,魯迅的作品以顯而易見的速度退出今天的教科書,然而,魯迅和他的作品總是被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期所召喚,肯定與否定都源自魯迅和他的作品成為人們看待自己的社會和時代的坐標。
從這個原因上而言,魯迅永遠是一位“當代”作家,而我們也有必要在今天重讀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