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旺才:
昨天睡覺已經9點多了,我問今天要不不晨跑了?你堅決地回答要跑。
早上5:40我輕輕叫你,你實在瞌睡,迷迷糊糊地答應著。我說要么別跑了,昨天體力消耗太厲害了,今天多睡一會兒。你立馬說,我要跑!于是你利索地穿衣洗漱,6:05我們到了公園。
公園里已經有很多人,做了熱身后我們就跑起來,一會兒碰到了炫跑,他有意放慢腳步,你跟上他的步伐,但對我來說還是太快,我保持自己的節奏。慢慢和你們的距離拉遠,很快你們的背影消失在我的視線里,真是感慨,我無法作為你跑步的領航人了。你的生命中還會出現各個方面引領你前行的導師,而我也得努力,努力不被甩得太遠。
昨天滑梯公園回來你仍意猶未盡,說晚上要看電影,剛好看到有一部印度電影《雄獅》,我們就去觀賞了。
下面是網上拷貝的影評,我實在語言太貧乏,無法準確表達自己真正的感受,而你們的語文學習就是要幫你們打開內心和文字的連接,希望你能使用好語文這個工具,讓你的文字更接近你的內心。
甘尼斯塔萊,甘尼斯塔萊,甘尼斯塔萊……
1986年,5歲的薩羅在睡夢中,被一列退役的火車從坎德瓦帶到1600公里以外的加爾各答,他在擁擠的站臺,一遍一遍重復自己家鄉的名字,焦急的詢問每一個擦肩而過的行人,但直到崩潰,依然沒有一個人知道他口中所說的那個地方在哪個城市。
薩羅成年之前的故事,幾乎都發生在印度,5歲的薩羅在故事中屢屢倉皇奔跑,卻又屢屢從命運的手中掙脫,他的每次奔跑都讓人對印度的底層社會有觸目驚心的了解,一個5歲孩子的經歷,讓觀眾再一次對印度電影刮目相看。
這部根據暢銷書《漫漫尋家路》改變的電影,其實正是來自于作者薩羅·布萊爾利的一段真實經歷。5歲時他在印度的火車上與家人失散,然后,在加爾各答的街頭流浪了幾個星期,被送進一所孤兒院,并被澳大利亞的一對夫婦收養。
但在影片《雄獅》中,薩羅被收養之前的這段經歷,完全可以用驚心動魄形容,盡管他與哥哥的失散有著幼童無可避免的個人原因,但在這之后,每一次在巨大危機前全身而退,真的要感謝命運之手的安排。在這段故事里,劫持、誘拐、虐待兒童現象簡直泛濫,觀眾見證了印度底層社會對兒童危機的麻木無視甚至主動戕害,同時也目睹了5歲孩子創造出的生活奇跡。
影片用童年及成年兩個“世界”的生活狀態對比,來凸顯因為“丟失家園”而對人心靈產生的影響——童年的奔逃讓人看到一片狼藉的印度,而2008年的墨爾本,則為薩羅打開了一種全新的生活。來自《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男星戴夫·帕特爾與妮可·基德曼為觀眾帶來西式的母子關系,這段情感洗禮了薩羅對母親的情感,對生母的思念以及對養母的感激并存,互為比較的見證了澳洲家庭與印度家庭中兩種情感傳承。
2010的霍巴特對主人公的意義同樣無比重大,這條時間線在影片中以字幕的形式進行了加強,此刻,薩羅離開家已經25年,英語對話中,再無半點當年的鄉音,對于一般人而言,25年只是一個時間概念,而對于薩羅,簡直是人生中最為疼痛的一部分,他不能使自己假裝忘記了自己的家鄉以及母親,也不能因為純正的發音而找回故鄉。
對比童年時的經歷,薩羅的成年更多的是在內心的煎熬中展開,他享受現在的生活,但又從未放棄過尋找,這讓成年后的情感無比深刻起來,通過影片,觀眾可以在角色身上看到人性的掙扎,以及對記憶的忠誠。
終于,當薩羅憑借谷歌地圖終于找到家鄉的時候,才真相大白,他的家鄉名叫:甘尼希塔萊。當年5歲的薩羅在加爾各答擁擠的站臺上喊了無數遍的甘尼斯塔萊是多么幼稚的錯誤呀,而直到此時,他才終于明白自己的名字的真正含義——雄獅!
從一個迷失的孩子變成“雄獅”,過程讓人動容。
同樣是孩子,命運卻完全不同,雖然我們不需要完全過他們的生活,但我們可以用更加開放的心去理解他們。
愛你的媽媽
2017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