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一過,各行業HR都開始忙了,因為畢業生都出來找工作了。數據統計今年應屆大學畢業生795萬,較去年增長16萬人。
90后的天已經變成95后的天,90年出生的人因為社會的快速發展已經出現了分水嶺。95前的人是一個年代,95后的人是一個年代。
95后大學生已經開始步入職場,或者在競爭機構擠得頭破血流,順應時代的發展規律,他們的思想已是潮流。
跟小玉一起吃飯,忍不住跟我說迷茫。找不到稱心的工作,現在的工作拿著死工資混日子,再過幾年就30歲了,感覺自己真的會一無所有。以后的日子看得清清楚楚,覺得自己沒有什么選擇。她讓我寫篇文章表達一下這種心情,我自己也是感同身受。
人總是喜歡與同齡人或者身邊的人比較,看誰過得好。為了面子,我們都會去較量一番,輸了灰頭灰腦,贏了得意洋洋。最常見的一種情況就是混得不好的人,很不愿意去參加同學聚會。
我問小玉擬一個什么標題,她說叫‘尷尬的年齡’。因為,這種時候的我們向前沒能力,向后不敢又不甘,好高騖遠又沒目標。
我們為什么會在這個階段如此尷尬呢!
最主要的還是我們沒多大本事,就拿我跟小玉來說,我們都是從事銷售行業,做到店長的位置,剛進入社會的時候覺得還挺好。但是這可不像電視劇演的那樣光鮮亮麗,我們一旦想轉行,會發現自己除了一張嘴一無是處,而且這張嘴并不厲害。
然而,我們想要的卻很多,二十幾歲的年紀美好,精力充沛,什么都想嘗試,什么都想抓住,總喜歡做加法。
物質的增多導致我們對物質感到匱乏:物價上升(比如房價),種類繁多,我們消費,卻入不敷出。想要十二色口紅,想要去旅游,想要吃大餐,漂亮的衣服帽子鞋子耳環各個風格都不能缺,蘋果手機每半年更新一次。
我們總想擁有,卻不知道減去生活中不必要的繁瑣才是正道。時間有限,精力有限,專注做兩三件事才可以不亂不慌不忙。
我剛開始寫公眾號的時候,每天都在研究各個平臺,寫作檔簡書、今日頭條、豆瓣、天涯、博客,不下五個平臺。我有精力打理的最多兩個,其他都成了擺設,也證明了我的欲望沒有能力去匹配。
這種情況下人會懊惱,搞不清自己到底要做什么,所有的事都做不到精,也就沒什么價值。不知道取舍的人什么都得不到。
22歲到28歲的人永遠沒有29歲到35歲的人成熟,成長與經歷、時間有關。幼稚的人靠幻想活,所謂的夢想是做,不是思考。
可能我們現在真的不會明白生活的真諦是什么?金錢給予的快樂是第一應激反應,都在做夢有錢,現實是我們付出勞力,腦力,得來的報酬只夠我們的肚子飽一個月。
這個年齡段的大多數人拿著3000-4000的工資,6000已經挺不錯的了。不成熟的人都在揮霍,我想知道有多少人會拿出工資的20%或30%固定存起來?
現實是我們跟父輩相比,他們工資與我們差不多,他們養一大家人,存款比我們多很多。我們的不成熟讓我們沒有一點基本保障(金錢),還好,我們沒停止工作。
其實這個年齡階段,迷茫、猶豫、選擇、矛盾是通病。以前做過一個測試,每個人把名字的首字母放在一起去對應一個詞,我的名字‘cq’對應矛盾,我覺得很準。其實,這就是一種心理學,人的一生就是在這些情緒里度過的,并不用太去在意,也就自在了。
我跟小玉探討了這個問題很久,但是還沒有改變現狀,所以,這是一種需要改變的路程,我們不要太急。
以前我做事總是猶豫,看了一本關于李鴻章的書。他是怎么說的,當你猶豫時,你就想你當下需要什么?不要去想以后。
我這么做了,改掉了優柔寡斷的爛毛病。
在這個年齡階段的人,偶爾夢游,偶爾清醒。要想別別人牛逼一點,需要多一份堅定。尷尬全來源于我們沒本事,沒到達所期待的目標。
沒經過這些,也確實長不大。要做的就是一步一個腳印走穩,然后才能飛。
誰的青春不腐朽,誰的年輕不憂愁。都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