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開始工作以來,由于公司是國企和崗位的特殊性,實習期的我基本上屬于賦閑養老狀態,也就導致一直書荒劇荒片慌。不是好書好劇好電影我都看了,而是適合我當下心理狀態并且能使我靜下心欣賞的實在不多,于是上映后一直很熱的七月與安生撞入了我的視線。
雖然看之前多多少少知道些相關的評價,卻并沒有對國產青春電影抱太大的期望,因此是以反正無聊不如看看的心態打開的。關于電影的描寫手法和套路如何巧妙,導演心思如何細膩等等我不是很清楚也不愿意討論這個,只想談談其中比較戳我的點:女孩的一生,安穩與自由。
記憶尤深 的是七月的媽媽對七月說的一句話,“女孩的一生啊,不管怎樣都很辛苦,從一個家到另一個家”,當時看到這里一陣心酸。女孩的一生真的注定是這樣嗎?我一直認為自己是個崇尚男女平等的人,從小在學校就喜歡以成績優劣與男生論高低,總以為可以憑借努力奮斗超越那些男生,女生也可以很厲害。在高考之前,我一度為自己的成績驕傲,甚至于對成績比我好的男生心存敵意,總想著超過他們,所以我的青春期 基本上沒有粉紅的少女心。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我漸漸在現實中看清了自己作為一個還算努力的女生和男生的差距,那是智商上的,心理上的,為人處事上的,甚至于機遇上的差距。我一直不承認的男女之間的差距一下子全部在現實中暴露出來,離開只以成績論英雄的學校,來到更廣闊的微型社會的大學,我發現自己是那么無力,掙扎著不知道應該去往何方。清醒又渾噩地度過四年大學時光后,我來到了安穩的國企,安穩到我在這里找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找不到人生今后的方向和目標。人生的痛苦與糾結是不是都來自于做不到卻想太多,在“別人說”當中迷失了自己,漸漸真的活在別人眼里,找不到真實的自己,不知道想要的究竟是安穩還是自由。或許每個人都是一個矛盾體,身上活著七月,也有著安生,就像是遵循物極必反的自然規律,做慣了乖乖女的女孩內心都有一個無處安放的安生,自由不羈地過著七月向往的生活。而現實卻是每一個流浪著的安生都向往著一個家,不再漂泊,漸漸地活成七月的樣子。安穩與自由,都需要代價。我們都過著自己的人生,向往著截然相反的另一種可能,就像是磁極相反的吸鐵石反而會互相吸引。我貪戀著安穩卻也熱愛自由,對安生說過的在27歲死去深感震撼,而她看著七月的死亡通知單哭著笑著說你怎么“也”在27歲死了啊,我想她的心中 那個自由的安生或許也早已死了,而七月的死卻是生物意義上的真正死亡。七月的離開似是應了她自己對自由的熱愛,生命在最好的年華永遠地停留,再無拘束,而活著的安生將自己漸漸活成安穩的七月,工作、寫字、養孩子,曾經四海為家,流浪漂泊的她甘愿舍棄自由,甘愿活成七月的樣子。我想 向往所謂自由的我或許就是葉公好龍,跟自己擰巴,生命的意義就在當下的 每一個瞬間么,人的一生不也就是這些瞬間組成,也會在當下的某個瞬間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與其在安穩的時候跳騰著流浪與自由,不如靜下心來做喜歡的事情并且堅持,人生的歡喜順心又有幾多,不順心者十之八九,可與人言不過一二,我依然不想相信女孩這一生怎樣都辛苦,至少要把當下難得的自在時光過成心中喜歡的樣子,讓自己漸漸認可自己,喜愛自己,安穩與自由不過是相對,沒有絕對的安穩也沒有絕對的自由,找到平衡點讓自己可以有堅實的后盾去實現理想,也能夠放下瑣事出去看看這世界就是最好的生活狀態,不糾結于表象,才能追求更深層次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