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小學開始就有中華詩詞讀本,初高中有文言文,一篇篇都要全文背誦,虐的我們死去活來。我也曾經不止一次的質疑,背下這些文縐縐的東西你說有啥用啊,反正過不了多久就忘了,可是沒辦法考試要考啊,在之后我把這次質疑也忘了。
大學里一次我去到青島的海邊,明月高照,海面起起伏伏黑色中反射著光亮。你看,這是我描寫的句子。在當時我腦子卻忽然映出的是“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瀲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是古人寫的句子。這些詩文猝不及防的出現在我腦海中,忽然感覺好像和千百年前的古人有了一絲聯系,他們的心胸和情感好像再現到了我眼前,我發現這面前的“普通”的自然景色,因為這些詩文變得充滿靈氣,仿佛月亮的另一面就是大唐就是詩人。“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現在我看的這輪月亮,王勃看過,李白看過,杜甫看過,張若虛,王灣,張九齡肯定都看過,以前苦苦記誦的詩文這一刻卻讓我感覺到傳承,這是數千年來作為中華一份子的共同記憶。
其實包括我在內的大多數人,即使曾經讀過背過一些詩文,仍然對這些文字和詩人無比陌生,我們不知道他們生活在哪個時代,不知道他們之間的關系,不知道他們的經歷,不知道他們的心情。他們對我們來說,就只是一個名字,一個名號,折磨著我們的學生記憶。半個月前我接觸到六神的新書《六神磊磊讀唐詩》,我本以為會是一板一眼的知識普及書,但是讀罷,從開頭到結尾酣暢淋漓。六神長期從事新媒體創作,他的語言充滿了現代范,新媒體轉套到大唐的詩壇不僅不違和反而更妥帖,讓人會心一笑。他介紹王昌齡,說他的公眾號是“絕句我最強”;說道杜甫,說他是小號的逆襲。你可以瞬間了解到他們的性格和當時的地位,這些曾經的名字,慢慢變得有溫度起來。
跟著作者穿過大唐近三百年的時間,穿過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一位位詩人走來又走去,我發現這些作品已經融入了我們血脈的人,我竟從來沒真正認識過。之前我翻閱唐詩三百首,對這些我不曾見過也不熟悉的名字往往是不屑一顧,僅僅是翻來覆去找尋學生時代的記憶。如今再次翻閱唐詩,每一篇都可以說是“熟人”之作,“狂士”王績,“詩鬼”李賀,小詩人聶夷中,他們的性格和經歷,抱負與無奈。
更有才學的人很可能會鄙夷,就好像看過《明史》的鄙視通過看《明朝那些事兒》來了解明朝的;看過《三國志》會吐槽《三國演義》。其實我想說,通俗文章會很淺薄,會有不嚴謹,但是我們老百姓不會在乎它是不是嚴謹,是不是史實,那是專家的事情。郭德綱在相聲里說,藝術最難做到雅俗共賞,雅,雅得過昆曲嗎,民國就沒人聽了。同樣的,雅,雅不過二十五史,我們誰會去看二十五史呢。所以,我仍然希望有更多的高質量的“通俗可讀普及文”,就如同《明朝那些事兒》讓我了解那個熟悉又陌生的帝國;《六神磊磊讀唐詩》讓我心中的唐詩有了心跳。
羅振宇在推薦這本書時說他讀唐詩“不僅通向古遠,還通向當下,在這本書里,你對詩人不會再仰望,而是相逢”,你說,可不就是相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