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的世界》第8集里有這樣的描寫:“一股強勁的“龍吸水”,卷過湖面。引得岸邊游客都紛紛駐足。沒有人會想到此刻臨湖的這所別墅里 ,一個叫劉嘉的女孩正承受著內心“火龍卷”撕裂般的摧殘。只有見過“火龍卷”的人才會感受到劉嘉身處這種險境的危急。修禪的她更知此中利害!……”
今天要說的是火龍卷,又稱為火焰龍卷風、火焰漩渦、火災旋風等,是當空氣中的漩渦亂流因為高熱及風向造成的湍流結合而形成,在旋風內有火焰。當這些渦旋空氣繼續收緊至類似龍卷風的結構時,可以吸入燃燒中的碎塊雜物及可燃氣體,從而使旋風點起火焰。
火旋風有一個核心部分,實際上是由火和旋轉的空氣,不斷從外吸收新鮮的氧氣到其核心。一般的火龍卷核心,約0.30?0.91米寬、15到30米高。在適當條件下可以形成大型的火龍卷,達十多米寬,超過300米高。
火旋風的核心溫度可高達1,090°C,熱到足以使潛在重燃灰燼從地上吸起來。在通常情況下,這已經足夠可以變成火焰渦流或火龍卷。
對于大多數火龍卷來說,當其燃點起的地上植被釋放出來的可燃燒含碳量高氣體,能夠助長火龍卷。即或這些氣體乃因為其他原因而透過燃燒被釋放出來,若然被空氣渦流吸入,當其身處環境一旦能夠提供足夠及已達特定溫度的氧氣時,這些氣體就會立即點燃起火,從而形成了火龍卷那高高瘦瘦的核心部分。
現實世界的火旋風一般移動相當緩慢。火龍卷可以使其路徑上遇到的物體被點燃,也可以把燃燒中的碎片投擲到其周圍環境。由火龍卷引起的風也同樣危險:大型火龍卷引起的風,其風速可以超過100英里每小時(160千米每小時)。這種風速的強度足以擊倒樹木。
火龍卷可以持續個多小時,而且往往不能直接撲滅。
雖然除南極洲外的每塊大陸都有龍卷風,英國是歐洲發生龍卷風最頻繁的地區。
若計入相關土地的面積,荷蘭是世界上單位面積發生龍卷風次數最多的國家,平均每平方千米土地每年可遭受0.00048次龍卷風襲擊。新西蘭和烏拉圭的一部分也有小型強烈龍卷風活動。美國是世界上遭受大型龍卷風侵襲次數最多的國家,平均每年遭受100,000個雷暴、1200個龍卷風的襲擊,每年有50人因此死亡。
世界上最大的龍卷風就是在美國發生的"火龍卷"龍卷風,1925年3月18日,美國發生了一次時速高達96.6千米的最強龍卷風,其越過了密蘇里州東南部、伊利諾伊州南部和印地安那州北部三個州,整體行程長達354千米,被稱為跨越三大州的“三州火龍卷”。美國的這次龍卷風造成了689人死亡,受傷人數達到了近2000之多。
龍卷風,又稱龍卷、卷風,是一種猛烈的天氣現象,由直立中空管狀的強烈旋轉氣球構成。龍卷風常發生于積雨云或是積雨云以下,并通常形成上大下小的漏斗狀,延伸至地面,并且常被塵土或碎片殘骸等包圍。
極少數情況下龍卷風也可能從高積云引發而起。無論是陸地上的“陸龍卷”或是海面上的“水龍卷”,發生條件均基本上需要極不穩定的空氣擾動,或高溫高濕空氣與冷空氣的劇烈輻合作用。因此,龍卷風常發生于中緯度溫帶氣旋及強烈對流雷雨附近。龍卷風漏斗狀的云稱為“漏斗云”或“管狀云”。
【想看“漏斗云”的請移步至《馬可的世界》周邊解析(自然界1)云?】
通常,龍卷風的直徑約在75米(246英尺)左右,風速通常在64千米每小時(18米每秒)到177千米每小時(49米每秒)之間,總移動距離約在數千米。一些大型龍卷風風速可超過480千米每小時(130米每秒),直徑達1.6千米(1.0英里),移動路徑超過100千米。
龍卷風的分類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幾種:
如果按發生地分其實就兩種:
1陸龍卷
2水龍卷
如果按形態或樣式又可分為:
多漩渦龍卷風(又分水陸兩種)
多漩渦龍卷風(或稱多胞龍卷風)指帶有兩股以上圍繞同一個中心旋轉的漩渦的龍卷風。多漩渦結構經常出現在劇烈的龍卷風上,并且這些小漩渦在主龍卷風經過的地區上往往會造成更大的破壞。
彩虹龍卷風
火龍卷
還有類似的陣風卷
陣風卷是一種和陣風鋒與下擊暴流有關的小型垂直方向旋轉的氣流。由于它們嚴格來說和云沒有關聯,所以就它們是否屬于龍卷風還存有爭議。
當從雷暴中溢出的快速移動干冷氣流流經溢出邊緣的靜止暖濕氣流時,會造成一種旋轉的效果(可用《馬可的世界》周邊解析(自然界1)云里的“滾軸云”解釋),若低層的風切變夠強,這種旋轉就會水平(或傾斜)進行,并影響到地面,最終的結果就是陣風卷。陣風卷的旋轉方向不固定,可順時針亦可逆時針。
再有就是塵卷
塵卷也是一種柱狀的垂直旋轉氣流,因此和龍卷風很像。然而,它們生成在晴朗的天氣下,并且絕大多數情況下比最弱的龍卷風還要弱。氣溫較高時,如果地面因高溫形成很強的上升氣流,并且此時有足夠的低層風切變,上升的熱氣流就可能做小范圍的氣旋運動,此時塵卷便會形成。塵卷之所以不屬于龍卷風是因為它們在晴朗的天氣條件下形成而且和云沒有什么聯系。不過,它們偶爾也能引起大的破壞,尤其在干燥地區。
另外還有汽卷風
蒸氣升華的過程中受到渦旋氣流的擾亂所形成,特點是規模小,持續時間短。
龍卷風是風的一種。
風是大規模的氣體流動現象。在地球上,風是由空氣的大范圍運動形成的。在外層空間,太陽風是氣體或帶電粒子從太陽到太空的流動,而行星風則是星球大氣層的輕分子經釋氣作用飄散至太空。
風通常可按空間尺度、速度、力度、肇因、產生區域及其影響來劃分。在太陽系的海王星和木星上,曾觀測到迄今為止于星球上產生的最為強烈的風。
再來了解一下太陽風
太陽風是從恒星上層大氣射出的超高速等離子(帶電粒子)流。在不是太陽的情況下,這種帶電粒子流也常稱為“恒星風”。
太陽風一詞是在1950年代被尤金·派克提出。但是直到1960年代才證實了它的存在。
長期觀測發現,當太陽存在冕洞時,地球附近就能觀測到高速的太陽風。因此天文學家認為高速太陽風的產生與冕洞有密切的關系。太陽表面的磁場及等離子活動對地球有很重要的影響。當太陽發生強烈的活動時,大量的帶電粒子隨著太陽風吹向地球的兩極,就會在兩極的電離層引發美麗的極光。
在太陽的日冕層的高溫(幾百萬開氏度)下,氫、氦等原子已經被電離成帶正電的質子、氦原子核和帶負電的自由電子等。這些帶電粒子運動速度極快,以致不斷有帶電的粒子掙脫太陽的重力束縛,射向太陽的外圍,形成太陽風。
?太陽風的速度一般在200-800km/s。 一般認為在太陽極小期,從太陽的磁場極地附近吹出的是高速太陽風,從太陽的磁場赤道附近吹出的是低速太陽風。太陽的磁場的活動性是會變化的,周期大約為11年。
還有行星風
行星風也稱為大氣逃逸,是指星球大氣層中因著上層的流體動壓,使一些較輕的分子(像氫氣)移動外氣層底(就是外氣層的底層),當其速度到達終端速度時,就在不影響其他氣體粒子的情形下進入外層空間的情形。隨著地質年代的變化,此過程可能會使得像地球一様豐含水的行星,會變成類似金星一様的星球。若行星大氣下層的溫度較高,也會加速氫的流失。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里吧,拜拜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