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晚上八點半去古箏培訓機構接女兒,碰巧遇到了老師的得意門生,看樣子應該是剛下晚自習去練古箏,很自然跟她打了聲招呼,她淺淺地笑著,我轉身問女兒是否認識這位大姐姐,她說挺面熟卻叫不上名字。
這家古箏培訓機構已經開設了七年,培養的人才不計其數,有一些考進了高等音樂學府,這幾年,老師逢人必提的一個學員,就是一個年僅十五歲的姑娘,從九歲開始學古箏,目前已經通過了十級,正在考演奏級,讓老師們驕傲的并非是她的古箏彈得好,而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并且是少見的超越年齡般的懂事。
上個月,我也是接女兒的時候,突下暴雨,又沒帶傘,只好坐在沙發上和老師們一起喝茶聊天,期間,老師們又聊到這個孩子,說她的樂理和節奏感超乎尋常人,并有意把她做成這家機構的品牌代言人,還預言將來是北大清華的料。
老師說,但凡機構舉辦活動,一定請她做主持,只要交給她辦的事,絕對放心,不會出任何的紕漏,從小學到初中,不但學習成績保持全年級前十名,而且業余還是體操隊主力,所有大型活動的主持人,同時還把古箏學到了十級。暑假同學們有的回老家,有的成群結伴地出游,過得逍遙自在,而她居然在家長沒有任何要求的情況下,天天堅持到機構練古箏,機構所有的活動,她都積極參與并協助舉辦,前前后后用心張羅不圖回報,大到活動的策劃,小到洗水果、擺椅子,自我約束力和上進心極強,自己把時間分配管理的游刃有余,既聰明又勤奮,真是打著燈籠難找的好孩子。說到這里的時候,老師滿臉的驕傲,情不自禁地說了一句“這姑娘太為她父母長臉了!”
我頗有興趣地一直聽著,也想弄清楚她到底成長在什么樣的家庭環境能如此訓練有素?也特別想有朝一日有機會拜見她的父母當面取經。
可能很多人都會猜測她的父母一定是高級知識份子,要么多金,要么當官。
結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她媽媽十七歲就跟了她爸爸,自然是沒受過多少教育,于是在自己都還是個孩子的懵懂年紀——二十歲稀里糊涂生下了她,因為是個女孩,在那個封建閉塞的農村自然不受家人待見,百般欺凌,被要求生男孩,后來屢屢懷孕,皆因查出是女孩全部無情地做了人流。來深圳打工,沒學歷沒經驗,從自學電腦基礎知識開始,不斷提升自己,周六周末的時間,不是在充電,就是在充電的路上,硬是下了股狠勁,成為了一家大公司的主辦會計。在那些最艱難的日子里,她說唯一的夢想就是希望把女兒培養成材,不能再走她那樣的路。
那樣的路,她走怕了。
決心有多大,奇跡就有多大。她長期的努力潛移默化影響了孩子,女兒眼里的媽媽是一個求知欲極強的職業女性,充滿了無窮的魅力,女兒也出奇地懂事,從不與人攀比,除了正常的義務階段學習,業余時間都花在了與藝術相關的領域,不用家長過多操心,更沒有按照當今很多家庭中“女孩要富養”的思維去教育。
很久之前就知道一個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很深遠,總算見識到了。從社會的普遍現象來說,一般原生家庭條件比較弱的孩子,踏入社會后會出現兩種極端:一種是心智早熟,能夠成為優秀人士,另一種是自暴自充,沉淪一生。
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但我們可以決定自己的未來,于大人,于孩子,都一樣。
很多時候,家長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是一張白紙,他會有模有樣的學家長,如果我們每天活得激情四射,不用擔心孩子沒有朝氣,我們積極進取,孩子的求知欲也會更強;我們快樂幸福,孩子會樂觀陽光;我們開朗大氣,孩子必然豁達;如果我們成天扎堆在麻將桌上,孩子將來的賭博概率會大很多;我們成天怨聲載道,就別怪孩子成為嚴重的負能量一族。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在他們小小的世界里,父母就是他們最直接的參照物,終其一生,我們能否當好一面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