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6月2日,腹藏經史萬卷的王國維,溺斃于清淺的昆明湖。在列強環伺、軍閥割據的亂世,一個讀書人的“殉道”算不得大事,但它透露出的信號讓人深思:
傳統儼然疽癰,老路已被堵死,中國何去何從?
彼時軍閥混戰、政出多頭,讓人直嘆民國不如大清;思想界新舊對壘,曾經搖旗吶喊的戰士,面對滿目瘡痍的現實也只好“荷戟獨彷徨”。
無論吶喊還是彷徨,都只是人的情感,造化之手卻在崩塌的廢墟之中,不動聲色孕育著新事物的種子。《老殘游記》的作者劉鄂在小說中預言時局:壞即是好,好即是壞;非壞不好,非好不壞。這和托克維爾所說的“石破天驚的革新,往往孕育于舊制度之中”,有異曲同工之妙。
當王國維沉沒湖底,他的江浙老鄉們卻漸次崛起,影響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夏瑞芳,蔣介石,顏惠慶,王正廷,宋子文,晏陽初,李政道,孔祥熙,朱友漁,宋氏三姐妹……這些人遍布各行各業,他們是教育家、出版家、翻譯家、外交家、金融家、醫生、學者、黨國領袖、亂世豪臣,還有諾貝爾獎得主,等等。
這是個人。算上各自家族所創建的諸如上海圣約翰大學、東吳大學、商務印書館、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中國紅十字會等機構,影響之巨,綿延之久,不可估量。
民國時期的上海圣約翰大學
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背后,有一個令人震驚的真相:這一切,源自七個華人基督教家庭,肇始于七位華人牧師---黃光彩,顏永京,倪蘊山,王有光,鮑哲才,李子義,許芹。
耐人尋味的是,此七人皆非豪門,要么是衣食無著的底層貧民,要么是家道中落的故家子弟。黃光彩做幫工,倪蘊山開鞋鋪,王有光是難民,李子義賣紐扣......擱在階層日益固化的今天,這些引車賣漿者的逆襲,無異于天方夜譚,但在晚清那個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卻是活生生的現實。
幾千年來,中國人的命運一直是跟著血緣走的,皇親國戚、世襲門閥可永享富貴,平民百姓想出頭,難于登天。再就是留出一條科舉考試的羊腸小徑,給讀書人望梅止渴。所謂“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不過是奴才思維,卻成了歷代讀書人的精神圖騰。
有幾人能夠理解王國維所殉之“道”,到底是什么?1928年6月3日,王國維逝世一周年忌日,清華立《海寧王靜安先生紀念碑》,與王國維同為清華四大導師的陳寅恪在所撰碑文中寫道:
“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于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義,夫豈庸鄙之敢望。”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今天人所共知的這句著名口號,就是在這時候第一次得以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