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周六,晴朗,大風,宜胡思亂想,宜碎碎念。其實就是寫不出長篇大論了。姑且叨叨幾句吧。
1、 關于寫作。
如果說之前,我隱隱約約感覺到,我內心巨大的糾結,我曾經倡導的左手雞湯,右手靈魂,對不起,我現在意識到,連我自己都做不到。但是他們于我而言,都是滋養,只不過如今的我,意識到我們寫作如同練習書法,還是應該多臨古貼,橫平豎直,一板一眼,中規中矩,這樣的套路對于寫作而言也是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階段。如果一開始我們就學田英章,恐怕以后格調也很難高起來。
正如囧大前段時間說,從古人書中看出很多寫作的道道來,這是真正會讀書寫作的人。
如此到了后期,我們的視野越發開闊,才能真正地隨心所欲不逾矩,才能跳出套路,雞湯于我由益,文學于我有益,海納百川,我們的內心才能裝得下海洋。
除此之外,關于自己的寫作方向,也不夠清晰。我的個人寫作需要一個更好的環境,讓我能安頓,讓我有歸屬,我才能真正沉潛,才能找到完全屬于自己的表達方式。
一個真正的寫作者,一定要跟這個時代保持一些疏離感,一定要對自己足夠坦誠和勇敢。如果我拿真實的蔣方舟做鏡子的話,那么現在的我是活在自己的“精致”里,用勵志故事、頭銜、偽裝等,將自己包裝起來,而這樣的“精致”又是一種多么小氣而淺薄的精致,而真正的作家,如蔣方舟所言,“活在自身缺陷所搭建的監獄”。
沈從文在回湘西老家的船上給張兆和寫信:真正的經典不會產生在北京上海這種地方,你若真要想成為好作家,你必要去山川湖海,文章從泥土中得,真正的好文章,是地里長出來的——
其實中國目前有什么作品值得一讀?作家從上海培養,實在是一種毫無希望的努力。你不怕山險水險,將來總得來內地看看,你所看到的也許比一生所讀過的書還好。同時你想寫小說,從任何書本去學習,也許還不如你從旅行生活中那么看一次,所得的益處還多得多!
我總那么想,一條河對于人太有用處了。人笨,在創作上是毫無希望可言的。海雖儼然很大,給人的幻想也寬,但那種無變化的龐大,對于一個作家靈魂的陶冶無多益處可言。黃河則沿河那市人口不相稱,地寬人少,也不能教訓我們什么。長江還好,但到了下游,對于人的興感也仿佛無什么特殊處。我贊美我這故鄉的河,正因為它同都市相隔絕,一切極樸野,一切不普遍化,生活形式、生活態度皆有點原人意味,對于一個作者的教訓太好了。我倘若還有什么成就,我常想,教給我思索人生,教給我體念人生,教給我智慧同品德,不是某一個人,卻實實在在是這一條河。
當然沈從文還說,“我輕視天才,卻愿意人明白我在寫作方面是個如何用功的人。”
2、 關于閱讀
一定要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樣的喂養。一定是真正地沉潛,真正地去閱讀經典。這一點必須堅決。這個時代以各種形式呈現美好,引人向上,這樣的東西永遠有市場,永遠不會缺,但是如蔣方舟這般,直面自己“缺點”的書寫,反而是這個時代的稀缺。
越是在這個時代,越是要能夠清晰地扒開各種泡沫,去找尋到真正能喂養自己的營養。如果說,上研究生那段時間我做到了,而現在到了工作的環境氛圍,我又迷失了。當我用雞湯喂養自己,當我處于雞湯的環境,我的工作和寫作就變得淺薄而不自知,甚至以采訪到蔣方舟而洋洋得意,殊不知,你應該更以再一次敢于直面自己為榮。
很長時間以來,我致力于克服“缺點”,學溝通,學管理,學執行力,卻忽略了自己的內核。我做了很多無用功,走了很多回頭路,雖然他們也最終成為那個最真實自我的一部分,但是我真心希望,你需要對周邊的環境保持警惕,否則你也會像我一樣,被環境所“喂養”,我們越是妥協,越是找不到屬于自己的方向,越是容易瞻前顧后患得患失,越是容易變得狹小,我們的生存空間反而變得逼仄。
所以,當我們自身儲備不夠的時候,就只能把所有的業余時間拿來找自己的路,那才是自己真正應該開拓的領域。我們應該讀的是薩特,是加繆,是麥田里的守望者,是圣經,是道德經,是被一個個時代檢驗過的東西,而不是雞湯,不是馮唐,我們愿意被什么喂養,我們就最終才按照自己的意愿,長成自己想要的形狀。
所以我們應該勇敢地去找到我們要去的地方。如同行在沙漠,看到一小片綠洲,我們朝著它奔過去,但終究發現那只是我們渴極了之后出現的幻象,我們趁著這一小片綠洲給我們的希望,繼續向前奔去。
如果有越來越多的同行者,如此幸甚。這是我真正愿意繼續在簡書寫的原因。寫作原本孤獨而枯燥,但是當你跟一群人一起重復這些孤獨而枯燥的練習時,我們確定自己想去的方向是哪里的時候,我們竟然也能從這個枯燥里,找出很多樂趣來。
砍柴土家農業重金屬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