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時間:2015.11.13日? ? ? 12:30-13:30 ?16:00-17:00
閱讀目的:了解成長與信仰的關系,了解什么是恩典
閱讀進度:完成第三和第四部分的閱讀
閱讀方法:快速閱讀(手指引導)
閱讀筆記:
第三部分成長與信仰
信仰與世界觀
一個人的信仰與世界觀,只有一小部分屬于意識層面,多數患者無法體驗到自己的潛意識內容,以及對世界真正的看法和整體的觀念。
形成信仰的基本因素來自我們成長的家庭環境,父母是我們信仰的培植者。
我們無法超越文化,父母和童年經驗的影響,只能依據狹窄的人生參照系來待人處事。人們的感受和觀點起源于過去的經驗,卻很少意識到經驗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法則,他們對自己的世界觀并沒有完整而深入的認識。
科學與信仰
科學的信仰,旨在幫助我們從實際出發,采用現實的經驗和歷史教訓去認識世界,更新人生觀和世界觀。
科學只是踏出了實現心靈進化的第一步。在認識上帝本質的問題上,科學家還面臨諸多困難。
凱茜的案例
凱西的病例,顯示宗教環境和心里疾病的密切關系。
宗教只不過是凱西母親建立不合理權威的工具罷了。教會的神父從不鼓勵凱西發揮主觀能動性,對教會的信條提出質疑。
心理學家必須耗費時間和精力,幫助患者擺脫落后而陳腐的宗教觀念,使患者的心靈重獲自由。
馬西婭的案例
馬西婭原本否認神靈,是個無神論者,經過治療,卻相信上帝的存在。
特德的案例
每個人都不斷的隱藏一些不想為人所知的經歷,由于沒人引導思考各種可能,本身不自覺的對一些經歷使用了雙重標準。
嬰兒與洗澡水
真實的上帝周圍,流淌著大量骯臟的洗澡水(殘酷的圣戰、活祭、教條主義等等)。
科學家容易把嬰兒和洗澡水一起倒掉。
對于別人交給我們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觀念以及一切陳規舊習,采取冷靜和懷疑的態度,才是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
心得:這部分內容主要通過幾個案例,說明心里疾病和宗教的關系。信奉耶穌的作者能夠指出宗教中不合理的地方,尤其難得。作者給出了具體建議就是,對待宗教不要僵化,靈活掌握起精神即可。
第四部分恩典
大量的意外事件提醒我們,我們生存至今,是得益于一種比本能更奇妙的力量。
人們不經意間說出某些奇怪的話,做出異于平常的舉動,原因往往是受到壓抑的東西的一種自然流露,它們是客觀真實的,盡管我們可能不想公之于眾。意識塑造的自我與潛意識中的自我有時相差甚遠。
每當我們閱讀一本書,碰到一種我們喜歡的想法或理論時,書中內容就會立刻使我們感覺極其熟悉,仿佛引發了我們模糊的記憶。這時候我們就會辨認出智慧的正確性,哪怕是我們之前從未思考過相關的理論,或者產生過相關的想法。我們學習某種新東西,實際上只是發現了一直存在于腦海中的某種事物。
我們趨向于逃避一切痛苦和折磨,因此對某些消極現象可能熟視無睹,對殘酷的現實可能不聞不問,我們的目的只在于捍衛自己的意識,不讓真實信息侵入其中,心理學家把這種情形成為意識的防衛機制。
正視自己的心理疾病,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就更容易克服困難,實現轉變。路已經擺在那里,一步一步走是我們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