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YouTube上有一個70萬人次觀看的視頻,是一位因新冠肺炎病逝的42歲的一所高中校長助理的遺孀Maura Lewinger接受CNN記者的采訪。她含淚訴說了丈夫的去世和對他的贊美和感謝。他每天都會給她的便當盒留一個有愛的便簽,下班后不管多累都會幫她做家務。他是三個孩子的父親,學生喜愛的老師和籃球教練。他對生活從不抱怨,總是想讓身邊的人快樂和感到被愛.....動情之處記者也留下眼淚,幾千人含淚留言,滿屏的哀傷,幾乎都用了“心碎”這個詞。留言者有的也被勾起了對自己已故丈夫的思念,有的感謝Maura那樣勇敢真實的分享,有的贊賞記者帶著同理心始終保持傾聽,還有一個年輕人說他現在知道了怎樣去做一個好男友。
席卷全球的疫情讓無數生命戛然而止,每一個逝去的生命背后都是整個家庭無盡的哀傷,讓人們更加意識到生命的無常。人的一生是不斷失去的過程,除了親人的離世,離開熟悉的環境、寵物的死亡、畢業、婚姻的結束、空巢、投資失敗、失去健康或記憶等生命所失都會讓人情不自禁地陷入哀傷。哀傷是人類非常自然和正常的情緒,但是它卻很容易被哀傷者甚至周圍的人忽視或誤解。一方面在社會化過程中我們被教育解決問題的時候不能感情用事,而是要理性選擇,要讓自己堅強;一方面每一個哀傷都是獨特的,個中滋味只有自己最知道,周圍的人無從真正理解,他們出于好心的理性的安慰起不到真正支持的作用,因此不能用理性解決的哀傷就會變成一個問題而存在。
一位男性回憶在他7歲的時候,有一天早上他的母親叫他起床時對他說,你的父親昨天晚上死了,趕緊起床穿好衣服去上學。他到現在都記得那個讓他感到崩塌的時刻,他是那樣難過,但是無從釋放,生活仍需按部就班。這件事直到他成人都無法釋懷,如果連父親逝世都還要像往常一樣穿好衣服去上學,人生中還有什么重要的時刻能不讓他如此。
哀傷者需要而且也渴望把心中的情緒表達出來,他們需要傾聽者,而非問題終結者。他們想擺脫不好的感受,想要釋放宣泄自己的情緒,如果得不到理解和支持,就會選擇社會認同的方式做為港灣,在別人面前表現出自己開始痊愈的假象,但這無助于哀傷的平復。哀傷就好比一口井,深不可測,直面和表達哀傷如同從井中打水,無論打水多少次,水總會蓄滿,取之不竭的井水就如同在哀傷的表達中獲得力量去回報生活,回報給他人;如果將哀傷壓抑在心底,井水就會干涸,我們的內心也會變得封閉。不被表達和處理的哀傷會影響今后的生活甚至身心健康。
然而,人們不擅長應對人生所失。人們終其一生都在學習努力去獲得想要的東西,從孩提時期的玩具到成人后的學位、婚姻、財富、名譽等等,對所得到的認為是理所當然,在面對失去的時候卻會手足無措,悲痛欲絕。幫助哀傷者正確地認識和處理哀傷情緒,從哀傷中平復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作為為獨撫母親(單親媽媽)提供心理支持的公益組織,“一個母親”所關注的服務對象包括喪偶的女性。在我們五年的服務過程中,發現她們有很多有別于因離異獨撫的困擾。例如不知道怎么和孩子說父親的去世,不知道如何表達和釋放哀傷和思念,得不到有效的支持和共情。一個女性的丈夫離世,身邊的人可能會這樣說:“別難過了”,“為了孩子,堅強起來”,“時間會改變一切”……這些話并不能真正支持到她。同樣,酗酒、忙于工作等一些行為也都不是處理哀傷正確的方法。當一個人身陷哀傷帶來的強烈悲痛時,讓他變得理性是不可能也是殘酷的。
“一個母親”結合國內外成熟科學的方法和經驗,發起對喪偶的獨撫母親的哀傷平復項目,旨在除了對獨自撫養的挑戰和困擾提供支持外,能夠為她們提供哀傷陪伴,幫助她們選擇正確的方法表達和走出哀傷,陪伴她們踏上心靈復原的旅程重新找到生命的活力。
哀傷平復項目包括:
搭建喪偶群體的線上空間,提供可以傾訴的安全通道,表達哀傷和思念,得到同伴的理解和支持
喜馬拉雅FM母親賦能社公益電臺開設新專輯“逝去、哀傷和思念“,邀請心理、法律等方面的專家和媽媽朗讀者為喪偶家庭提供專業支持、排解困擾
開發喪偶獨撫家庭支持包,提供簡單實用的溫暖支持
一對一心理疏導、心理重建團體小組
喪偶獨撫家庭需求調研:和專業團隊聯合完成對該群體的調研,包括群體的特點、挑戰、真實需求到國內外項目支持情況等。為了使今后項目提供更加有針對性的服務,我們需要喪偶獨撫媽媽的支持,聽到你的心聲和需求。有意參與調研者請與小助手聯系(小助手微信下方二維碼)
雖然這個群體數量并不是很多,但是對每一位喪偶的獨撫母親的支持都是非常緊迫和有意義的?!耙粋€母親”的哀傷平復項目得到招商局慈善基金會“防疫抗疫,社區有招“支持計劃的資助,逐步搭建湖北喪偶家庭的支持體系并提供服務。項目將對湖北(武漢為主)地區因疫情導致的有未成年子女的喪偶家庭提供線上陪伴和心理援助,通過搭建互聯網支持平臺,提供適合該人群特點的線上空間、專家課程、一對一心理疏導、心理重建小組等服務使該群體在逆境中獲取力量和對生活的掌控,促進良好的親子關系,和孩子一起從喪親和哀傷的艱難階段中復原。
另外,特別感謝京師律所的王東紅律師對這個項目的專業支持,從2月份開始她便深度參與到項目的研發工作中,并錄制了喪偶相關的法律音頻課程,從遺產、繼承等方面指導如何處理親人離世遇到的相關問題。后續我們也會推出相關音頻的文字材料。
也希望有更多的基金會、企業、愛心人士支持這個特別的項目;同時,如果你的身邊有需要支持的喪偶家庭,感謝把這個項目介紹給她。
王東紅律師,京師總部投資合伙人,京師家事部主任,執業17年,擅長婚姻繼承糾紛、財富傳承與風險控制、爭議解決,主張以調解、談判等無訟化方式解決糾紛,曾為多家主流媒體的點評嘉賓,熱心公益事業。一個母親律師志愿者。
感謝招商局慈善基金會對項目的資助和支持!
“防疫抗疫,社區有招”支持計劃由招商局慈善基金會發起,通過社區行動版塊來支持社會組織扎根社區,開展防疫抗疫和疫后恢復工作,不僅回應社區多元需求,推動社區恢復,更著力提升社區應對公共危機的能力。通過研究與能力建設版塊,也資助專業研究類伙伴,以推動社區/社群與多方主體有效協同為目標,開展具有前瞻性、實踐性的研究,以專業協同為社會更有力應對公共危機積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