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30 氺慶
提到“說教“這件事,我想大家腦海里浮現最多的景象莫過于父母喋喋不休的嘮叨,課堂上老師的一成不變的大道理灌輸......,而我也特地的百度了一下“說教”這一個詞的釋義:
其實說教這件事,我們要么在做,要么在“被做“,或正在做的路上,如果你有意識的注意,你就會發現。特別是已為人父人母的。(至于我們這種職業的,多少也有點)
為什么喜歡說教,或許各有各的原因和出發點。但總結一下說教的一些常見形式與場景,就不難理解說教的動機了。
幾種常見的說教:
1.父母對子女
2.老師對學生
3.長輩對晚輩
4.上級對下級
第1類說教很容易能理解動機,可憐天下父母心,總之一句話都是為子女好,希望子女成為優秀的人,希望子女過好的生活,所以這樣的說教我們有時候不認可、不接受,甚至反抗叛逆,但初衷絕大多數人是能夠理解的。
第2類說教,在中國式教育成長的我們,見得最多也最為習慣,老師自然是出于教育的目的來進行說教的,至少絕大部分老師是出于這樣的目的,采用說教進行感化和引導學生,但有些老師說教的內容、方式和具體達到的效果則不一定會令人滿意。
第3類說教,是指除父母、老師以外的親友長輩的說教。在中國這樣一個注重人情關系的社會里,絕大部分人多多少少是要被親戚、鄰居、父母的好友等長輩們說教的。這里有長輩對晚輩的關愛之情,也有是通過說教這樣的方式來強化親友間的這種依附關系,或通過說教的方式來顯現在親友關系中個人地位、面子的一種方式。
第4類則是在職場中多見的。這種形式的說教一般出于兩種目的:一是推進工作,二是鞏固地位;而且多見于層級比較嚴密的團體組織之中。
在這四類常見的說教中,有些說教也并不一定完全基于這幾種關系中才存在,某些說教或是一種個人的訴求體現。比如喜歡將自己未實現的想法愿望灌輸給他人,一種心理的訴求表達;完美主義患者,喜歡吹毛求疵,追求極致,從而喜歡對人說教,等等。
喜歡說教的弊端
其實對于喜歡說教的弊端,對于絕大部分被說教過的人來說,是有些許體驗的。
一方面,說教的時候,很多內容無非是那些大道理,特別在父母、長輩、老師說教的時候,多了,容易使人產生厭煩、反感的情緒,會影響說教者與被說教者之間的親密關系。另一方面,說教者如果經常喋喋不休,顯得很啰嗦,容易傳遞負面情緒,使人容易產生焦慮,缺少生活的灑脫和快樂,使人產生距離感,久之,逐漸會被人群邊緣化。而有時很多的說教,也暴露了自身的不足或欲望,比如:說的和做的不一致,光說不執行;將自身的欲望類想法進行灌輸,試圖使人認可,進而同化,給自己塑造信徒。久之,那些說教在他人看來只是些無用的說辭和欲望表達,缺乏可信度和使人效仿的內在力量。
而對于被說教者,長期在說教的環境中成長并深受說教的影響,容易缺乏獨立的主見和個性,容易畏畏縮縮;而叛逆心強的,心里則會深受說教的折磨,有時還會適得其反,往壞的方向發展,叛逆變本加厲。
如何避免過多的說教
對他人進行教育時,首先要注意與對象間交流的平等性。就算要說教,也應當以平等心態,和善的語氣提醒或建議,這樣效果或許更好,更讓人容易接受。特別是長輩對后輩教育式的說教。其次關注受教者所處的狀態,在恰當的時候進行,容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可以盡量的避免受教者的對立情緒。另外要避免過多的喋喋不休和啰嗦,適時適當的提醒,注重自身言行的一致性,為自己言行負責,親歷親為的示范效果會更好。
特別在家長、教師在進行教育時,不要把過多的說教當成一種教育手段,特別是在說教效果不佳時,不要過激情緒失控,而采用嚴厲的方法進行懲罰或言語粗暴,一但遷怒教育對象,以后任何形式的說教都不會有好的效果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