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堅信懲罰能讓孩子就范,改正他們的行為,讓孩子明白做錯了是要受懲罰的,從長期來看,再回頭去看看身邊的孩子有沒有因為我們的各種懲罰手段真正消除不良行為呢。我們不讓學校的老師懲罰孩子,自己卻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習慣地以負面方式對孩子的不當行為作出回應。
如果我們能了解孩子不當行為的密碼,就能對孩子有更多的鼓勵。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在潛意識中其實在說:“我知識想有所歸屬”,他們只是喪失了信心。所以鼓勵,是大人在幫助孩子時最重要的技能。孩子們需要鼓勵,正如植物需要水。
但鼓勵并不總是那么容易,讓我們時刻甚至在孩子行為讓人情緒失控的時候,還去想孩子背后的需求,真的很難;我們很擅長懲罰孩子,鼓勵卻不太會;在與孩子發生沖突的時候,他們也并一定會接受鼓勵。
那到底要怎么做才是有效的呢?
-把握時機,先冷靜下來,再鼓勵。因為這個時候,雙方比較容易做到給予和接受鼓勵。
-以相互尊重為前提,希望孩子承擔起對問題的責任,先以身作則。
-追求持續改善,而不必期待完美。孩子的進步有一個過程。
-關注孩子的優點,并鼓勵積極的方面,它就會增長,關注什么就得到什么。
-讓孩子們參與問題的解決過程,做出彌補,將不良行為轉向積極的方面。
-安排特別時光,全身心陪伴。
-花時間訓練孩子,先教會孩子,再提要求,實行新做法之前先以尊重的態度與孩子討論。
-鼓勵自我評價。看到錯誤,先關注好的地方,然后讓孩子自己去評價自己的錯誤。
-日常慣例表,讓孩子按照自己 的管理來行事,而不是按照你來告訴他們該做什么,比如起床,睡覺......
-給予鼓勵,而非贊揚。贊揚的長期效果是讓孩子依賴他人的評價,鼓勵的長期效果在于讓孩子自信。
-用啟發式問題代替說教和提要求,試試請孩子抱一抱你。
生活中,每天都會遇到困難。大人也需要鼓勵和安慰,何況是小孩呢。多一些耐心,了解孩子不良表現的背后是信心的缺乏,鼓勵他也許一兩次也不見得湊效,請多一些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