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關系
根據(jù)《黃帝內經(jīng)》:心為君主之官,肝為將軍之官,肺為相輔之官,脾為倉廩之官,腎為作強之官;即心相當于古代的君主,肝相當于將軍,肺相當于宰相,將軍或宰相出現(xiàn)問題,則會對君主的決策產(chǎn)生影響;若君主出現(xiàn)問題,則各職能都會受到影響;反之,其他各職能器官出現(xiàn)問題,同樣會對心產(chǎn)生影響。總體來講,五臟之間相生相克,相輔相成,相互影響。
一、心與肺
心主行血,肺主氣而司呼吸。氣為陽,血為陰,血的運行需要依靠氣的推動,氣也需要借助血的運行散布全身,兩者相互配合,保證了氣血相互依存、正常運行,從而維持各器官進行正常的代謝活動。因此,常有“氣為血帥,氣行血行”“血為氣母,血至氣亦至”等說法。
若僅有血而無氣推動,則血凝而不行,謂之淤血。如果僅有氣而無血,則氣無所依附,渙散不收。因此,在病理上,肺的宣肅功能失調,可影響心主行血的功能,而致血液運行失常。反之,心的功能失調,導致血行異常時,也會影響肺的宣發(fā)和肅降,從而出現(xiàn)心肺虧虛,氣虛血瘀之候等。如肺氣不足宣發(fā)無力,不能輔助心臟推動血液,造成心血瘀阻;如心火過旺會灼燒肺陰,而出現(xiàn)心悸、心煩、咳嗽、咯血等癥候。
二、心與脾
心主血而行血,脾主生血又統(tǒng)血,心與脾的關系主要表現(xiàn)在血的生成和運行。心血賴脾氣轉輸?shù)乃染⒁曰⒌倪\化功能又有賴于心血的不斷滋養(yǎng)和心陽的推動;同時,血液在脈內循行,既賴心氣的推動,又靠脾氣的統(tǒng)攝。因此,脾氣足,血有生化之源,心血充盈;脾氣虛,則運化失職化源不足,將會進一步導致心血虛。
心藏神,在志為喜;脾藏意,在志為思。心血運于脾,心神統(tǒng)于脾,心火生脾土,脾強則主運化,而生血統(tǒng)血。思慮過多則脾運不舒。因此,心與脾在病理上的相互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血液的生成和運行功能失調,以及運化無權和心神不安等,呈現(xiàn)心脾兩虛之候等。
三、心與肝
心主血而藏神,肝藏血而舍魂。因此,心與肝的關系,主要體現(xiàn)在血液運行方面與神志方面的既有相互依存又有相互協(xié)同的關系。
在血液運行方面,心主血,肝藏血。心血充盈,心氣旺盛,則血液運行正常,而肝才能有血可藏;肝藏血充足,并隨著人體動靜之不同進行調節(jié),而有利于心推動血液運行。正如王冰注《素問·五臟生成篇》說:“肝藏血,心行之,人動則血運于諸經(jīng),人靜則血歸于肝臟。”心肝協(xié)同,血液運行正常。
血液生化于脾,貯藏于肝,通過心而運行于全身。心行血功能正常,肝有所藏。若肝不藏血,則心無所主,血液的運行必致失常。故“心肝血虛”常同時出現(xiàn)。
在精神情志方面,心主神志,肝主疏泄,皆與精神、情志活動密切相關。如《類經(jīng)·藏象類》說:“神藏于心,故心靜則神清;魂隨乎神,故神昏則魂蕩。此則神魂之義,可想象而悟矣。”心神正常,則有利于肝主疏泄;肝主疏泄正常,調節(jié)精神情志活動,則有利于心主神志。心肝兩臟,相互依存、相互為用,以維持正常的精神情志活動。
在病理上,血液和精神情志方面的病變,心肝兩臟往往相互影響。如心血不足,則常可導致肝血不足;反之,肝血不足,亦可導致心血不足,二者常互為因果。常見面色無華、心悸、頭昏、目眩、爪甲不榮、月經(jīng)量少色淡等心肝血虛證。心神不安,可導致肝失疏泄,或因情志所傷,亦可導致心神不安,出現(xiàn)心煩、心悸、失眠、急躁易怒或抑郁不樂、脅肋疼痛等病癥可同時并見。
四、心與腎
心與腎在生理上的關系,往往稱之為“心腎相交”、“水火相濟”。心腎相交理論的形成,是從陰陽、水火關系逐步發(fā)展起來的。《內經(jīng)》首先提出:“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漢·華佗在《中藏經(jīng)·陰陽大要調神論》中提出:“火來坎戶,水到離扃,陰陽相應,方乃和平。”認為坎離(腎心)水火相通。唐代孫思邈根據(jù)《易經(jīng)》水火既濟與水火未濟兩卦的涵義,和中醫(yī)心腎的五行歸屬及心腎兩臟的生理關系,在《千金方·卷十三·心臟方》中提出:“夫心者火也,腎者水也,水火相濟。”明代周子干在《慎齋遺書·卷一·陰陽臟腑》中明確提出“心腎相交”,并對其機理作了說明,曰:“心腎相交,全憑升降。”從升降關系來說,位于下者,以上升為順;位于上者,以下降為和。《素問·六微旨大論》說:“升已而降,降者為天;降已而升,升者為地。天氣下降,氣流于地;地氣上升,氣騰于天。”由此可知,心腎相交是對心腎兩臟之間相互滋生、相互制約的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它包括心腎之間的水火既濟、陰陽互補、精血互化、精神互用等內容。
心腎水火既濟:心在五行屬火,位居于上屬陽;腎在五行屬水,位居于下屬陰。心火必須下降于腎,溫煦腎陽,使腎水不寒;腎水必須上濟于心,滋助心陰,制約心火使之不亢。心腎水火相交既濟,從而使心腎兩臟的生理功能保持協(xié)調平衡。
心腎陰陽互補:在生理情況下,心陰與心陽、腎陰與腎陽之間互根互用,使每臟陰陽保持著協(xié)調平衡。而心與腎之間相關兩臟的陰陽也存在著互根互用關系,心之陰陽能補充腎之陰陽,腎之陰陽能補充心之陰陽,從而使心腎陰陽保持著充足與協(xié)調平衡。
心腎精血互化:精和血都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必要物質,精血之間可以互生互化。心主血,腎藏精,心腎精血之間也存在著相互資生、相互轉化的關系,這為心腎相交奠定了物質基礎。
心腎精神互用:心藏神,為人體生命活動之主宰,神可以益精。腎藏精,精生髓充腦,腦為元神之府,積精可以全神。明·戴思恭在《推求師意·雜病門·怖》中說:“心以神為主,陽為用;腎以志為主,陰為用。陽則氣也、火也,陰則精也、水也。凡乎水火既濟,全在陰精上承,以安其神;陽氣下藏,以安其志。不然,則神搖不安于內,陽氣散于外;志惑于中,陰精走于下。”馬培之說:“心主藏神,腎主藏精,精也者神之依,如魚得水。”因此,心腎精神互用,亦為心腎相交之義。
在病理變化上,心腎病變可以相互影響。例如:心陰不足可導致腎陰不足,腎陰不足亦可導致心陰不足,心陰不足可導致心火偏亢,腎陰不足可導致相火偏亢,從而產(chǎn)生心腎陰虛火旺的病變,表現(xiàn)為心悸、心煩、失眠、多夢、耳鳴、腰膝酸軟,或男子夢遺、女子夢交等癥,稱之為“心腎不交”。又如:腎陽虛損,不能溫化水液,陽虛水泛,上凌于心,可見畏寒、面色慘白、水腫、尿少、心悸等癥,稱之為“水氣凌心”。又如:心血不足,血不養(yǎng)神,腎精虧損,腦髓空虛,產(chǎn)生心腎精血虧虛,神失所養(yǎng)的病變,出現(xiàn)健忘、頭昏、耳鳴、失眠、多夢等病癥。
五、脾與肺
肺與脾的關系,主要體現(xiàn)在宗氣的生成和水液代謝兩個方面。
宗氣生成方面:肺司呼吸,吸入自然之清氣,脾主運化,吸收水谷之精氣,清氣和精氣是生成宗氣的主要物質基礎。只有在肺脾協(xié)同作用下,才能保證宗氣的正常生成。
水液代謝方面:津液代謝是多個臟腑的共同作用,就肺與脾而言,需要肺的宣發(fā)肅降作用,以通調水道,使水液得以正常的輸布與排泄。脾的運化作用,以吸收、輸布水液,使水液得以正常的生成與輸布。肺脾兩臟協(xié)同,是保證津液正常生成、輸布與排泄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同時,在津液代謝過程中,肺的通調水道與脾的運化水液,又存在著相互為用的關系。
在病理關系上,肺脾兩臟病變可以相互影響。例如:肺氣虛弱不能正常呼吸,脾氣虛弱不能正常運化,則氣的生成乏源。或因脾氣虛弱,生氣不足,導致肺氣虛;或因肺病日久,耗氣過多,影響及脾,產(chǎn)生食少、腹脹、便溏、體倦乏力、咳嗽、氣短、氣喘等脾肺氣虛證。又如:脾氣虛弱,不能運化水濕,水濕內停,聚為痰飲,影響肺的呼吸及宣降功能;或因肺氣虛弱,宣降失職,水道不能通調,水濕潴留,影響脾的運化功能,表現(xiàn)為食少、倦怠、腹脹、水腫、咳嗽、氣喘、痰多等脾肺氣虛,痰濕內停的病變。故有“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之說。
六、脾與肝
肝與脾的關系,主要體現(xiàn)在消化功能和血液運行方面的關系。
消化功能方面:肝主疏泄,調暢氣機及分泌膽汁,有助于脾的運化功能;脾氣健旺,運化功能正常,則有利于肝之疏泄。肝脾相互為用,消化功能正常。
血液運行方面:肝主藏血,貯藏血液并調節(jié)血流量;脾主統(tǒng)血,使血液在脈管中運行,不逸出于脈外。肝脾協(xié)同,維持血液的正常運行。
在病理方面,肝脾病變可以相互影響。例如:肝失疏泄,無以助脾之升散,使脾失健運,稱為“木不疏土”;或因脾失健運,濕熱郁蒸,薰及肝膽,出現(xiàn)精神抑郁、脅肋脹痛、腹脹腹瀉,或食欲不振、黃疸等肝脾不調的病變。又如:脾失健運日久,血無生化之源;或脾不統(tǒng)血,慢性失血日久,均可導致肝血不足,表現(xiàn)為納少、倦怠、頭暈、目眩,婦女月經(jīng)量少、色淡等癥。亦可因肝不藏血或脾不統(tǒng)血,均可引起血行失常,出現(xiàn)多種出血的病癥。
七、脾與腎
脾與腎的關系是后天與先天的關系。脾為后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兩者相互資助,相互促進,缺一不可。《景岳全書·論脾胃》說:“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源;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養(yǎng)。非精血,無以立形體之基;非水谷,無以成形體之壯。……是以水谷之海本賴先天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賴后天為之資。”故人體生命活動之根本,關系到脾、腎兩臟。脾運化水谷精微,化生氣血,為后天之本;腎藏精,源于先天,主生殖繁衍,為先天之本。先天與后天又相互資生,脾的運化,必須借助腎陽的溫煦蒸化,始能健運;腎中精氣,又賴脾運化的水谷精微補充,才能不斷充足。故《醫(yī)門棒喝》說:“脾胃之能生化者,實由腎中之陽氣之鼓舞;而元陽以固密為貴,其所以能固密者,又賴脾胃生化陰精以涵育耳。”這充分說明了先天溫養(yǎng)后天,后天補養(yǎng)先天的相互關系。《血證論·陰陽水火論》所說:“人之初胎,以先天生后天;人之既生,以后天生先天。”亦是說明先后天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
脾與腎的關系,還體現(xiàn)在水液代謝方面。脾運化水液,關系到人體水液的生成與輸布,其須得腎陽的溫煦蒸化;腎主水,司開合,在腎氣、腎陽的氣化作用下,主持全身水液代謝平衡,其又須賴脾氣的制約,即所謂“土能制水”。脾腎兩臟相互協(xié)同,共同完成水液的新陳代謝。
在病理方面,脾腎病變常相互影響,互為因果。例如:脾氣虛弱,運化不健,導致腎精不足,表現(xiàn)為腹脹、便溏、消瘦、腰酸、耳鳴,或青少年生長發(fā)育遲緩、不良等病癥。又如:腎陽不足,不能溫煦脾陽,或脾陽久虛,損及腎陽,形成脾腎陽虛證,表現(xiàn)為腹部冷痛、下利清谷、腰膝酸冷、五更泄瀉等病癥。又如:脾氣虛弱,不能運化水液,或腎的陽氣虛損,氣化失司,而導致水液的輸布、排泄障礙,表現(xiàn)為面浮、肢腫、腹脹、畏寒肢冷、腰膝酸軟等脾腎陽虛水液停滯的病癥。
八、肺與肝
肺與肝的關系,主要體現(xiàn)在氣機升降調節(jié)方面的依存與協(xié)同關系。《素問·刺禁論》說:“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其義是說:肝主升發(fā)之氣,于左上升;肺主肅降之氣,于右下降。這就是對肝肺氣機升降特點的概括。
肺氣以肅降為順,肝氣以升發(fā)為暢,肺與肝密切配合,一升一降,對全身氣機的調暢,起著重要作用。此外,肺氣充足,肅降正常,有利于肝氣升發(fā);肝氣疏泄,升發(fā)條達,有利于肺氣肅降。
在病理方面,肝肺氣機升降失調病變可以相互影響。如肝氣郁結化火,升發(fā)太過,氣火上逆犯肺,使肺失宣降;或肺失清肅,燥熱內盛,影響及肝,使肝失條達,都可產(chǎn)生頭痛、面紅、目赤、胸脅脹痛、咳嗽、咯血等肝肺同病的病癥。對“肝火犯肺”者,用五行理論來概括,又稱為“木火刑金”。
九、肺與腎
肺與腎的關系,主要體現(xiàn)在水液代謝、呼吸運動方面的協(xié)同與依存關系,以及肺腎之陰相互資生關系。
水液代謝方面:肺主通調水道,為水之上源,肺氣肅降,使水液下行及腎,有助于腎主水;腎為主水之臟,腎氣推動、腎陽蒸騰,有利于肺的通調。肺腎協(xié)同,相互為用,保證人體水液的正常輸布與排泄。
呼吸運動方面:肺主氣司呼吸,以主呼吸之氣;腎主納氣,以維持呼吸深度。肺腎配合,共同完成呼吸功能。同時,肺在司呼吸中,其氣肅降,有利于腎之納氣;而腎氣充足,攝納有權,也有利于肺氣肅降。故《類證治裁·喘癥》說:“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主出氣,腎主納氣,陰陽相交,呼吸乃和。”
此外,肺腎之陰也是相互資生的。肺屬金,腎屬水,金能生水。肺陰充足,輸精于腎,使腎陰充足;水亦能潤金,腎陰為一身陰液之根本,腎陰充足,上滋于肺,使肺陰充足。肺腎之陰,相互滋生,從而維持肺腎兩臟之陰的充足與協(xié)調平衡。
肺腎兩臟在病理上的相互影響,主要有:
一是水液代謝障礙:肺失宣降,通調水道失職,必累及于腎;腎氣虛弱,腎陽不足,氣化失司,水液內停,上泛于肺,使肺失宣降,都可導致水液輸布、排泄障礙,出現(xiàn)咳嗽、氣喘、尿少、水腫等肺腎同病的病癥。故《素問·水熱穴論》說:“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
二是腎不納氣:腎氣不足,攝納無權,氣浮于上;或肺氣久虛,久病及腎,均可導致腎不納氣,出現(xiàn)呼吸表淺、動輒氣喘、胸悶、咳嗽、氣短等病癥。
三是肺腎陰虛:腎陰不足,不能上滋肺陰;或肺陰虛損,累及腎陰,肺腎陰虛同時并見,出現(xiàn)兩顴嫩紅、骨蒸潮熱、盜汗、干咳音啞、腰膝酸軟等肺腎陰虛內熱證。
十、肝與腎
肝與腎的關系,在中醫(yī)古籍中往往又稱為“乙癸同源”或“肝腎同源”。“乙”、“癸”原為古歷的兩個天干符號,根據(jù)天干配屬五行法,甲乙屬木,壬癸屬水,而肝屬木,腎屬水,故乙、癸分別作為肝、腎之代名詞,乙癸同源即肝腎同源。明代李中梓在《醫(yī)宗必讀·乙癸同源論》中明確提出“乙癸同源,腎肝同治”之說,揭示了肝腎在生理、病理上存在著相互資生、相互影響的密切關系。肝與腎的關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肝腎精血同源:肝藏血,腎藏精。《張氏醫(yī)通·諸血門·諸見血證》說:“氣不耗,歸精于腎而為精;精不泄,歸精于肝而化清血。”即腎精化為肝血。《素問·上古天真論》說:腎“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封藏于腎中的精氣,也需要依賴于肝血滋養(yǎng)而保持充足。腎精與肝血,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同盛同衰,休戚相關,二者相互滋生,相互轉化,腎精養(yǎng)肝化血,肝血滋腎化精。故此“肝腎同源”亦即“精血同源”。
肝腎陰陽互補:肝腎之陰相互滋生,肝屬木,腎屬水,水涵則木榮,母實則子壯;肝陰亦能滋補腎陰,母子相生,子亦能奉母。陰陽既能互生,又能互制。肝腎之陰充足,不僅能相互滋生,而且能制約肝陽使其不致偏亢。由于肝腎陰陽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約,從而保持肝腎陰陽的充足與協(xié)調平衡。
肝腎同俱相火:《素問·五常政大論》說:“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元·朱震亨在《格致余論·相火論》中說:相火“具于人者,寄于肝腎兩部。”心火為君火,肝腎之火為相火。在正常生理情況下,君火、相火為人身之陽氣,屬于少火,蒸騰全身,溫暖臟腑,是生命活動之動力。肝有相火,則使血不寒,司氣機之升發(fā),盡疏泄之職;腎有相火,輸布一身,使水火得濟,以奉生身之本。相火為肝腎兩臟共同專司,其宜潛藏。肝腎精血充足,肝腎之陰充盛,則相火得以制約,寧靜而守位于肝腎。
疏泄封藏互用:肝主疏泄,腎主封藏,二者之間存在著相互為用、相互制約、相互調節(jié)的關系。肝氣疏泄,可使腎之封藏而開合有度;腎之封藏,則可制約肝之疏泄太過。疏泄與封藏,既相反又相成,互用互制,從而保證并調節(jié)女子月經(jīng)來潮和男子泄精功能的正常。
在病理方面,肝腎病變往往相互影響,而表現(xiàn)為肝腎同病。例如:腎精虧損可以導致肝血不足,肝血不足也可引起腎精虧損,表現(xiàn)為頭昏、目眩、耳聾、耳鳴、腰膝酸軟等肝腎精血不足證。又如:肝陰不足可引起腎陰不足而致相火偏亢,腎陰不足亦可導致肝陰不足而致肝陽上亢,稱之為“水不涵木”,出現(xiàn)頭昏目眩、面紅目赤、急躁易怒、失眠、遺精、煩熱、盜汗等肝腎陰虛火旺證。又如:肝腎精血不足,或肝腎陰虛火旺,引起肝主疏泄和腎主封藏關系失調,則可出現(xiàn)女子月經(jīng)周期紊亂、經(jīng)量過多或閉經(jīng),男子遺精滑泄或陽強不泄等病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