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理論與實踐
? ? 實踐是需要靠理論的指導,因為如果沒有理論作為去指導,那么你只能是盲目做事,甚至一不小心就會發生不可設想的后果,那么,這個時候你只能利用已有的知識不斷的假設,不斷的驗證,不斷的摸索,摸索一次,你就有了一次的經驗,摸索的次數越多,你的經驗就越多,慢慢的你會發現許多現象,通過這些現象,發現它們之間的共同之處,最后形成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形成自己的價值觀。猶如一個人在漆黑夜晚,行走在大街上需要靠自己不斷的摸索,不斷的嘗試,不斷驗證才可以到達目的地。但是這樣做會浪費很多時間和精力。就像你要到達莫個地方,你雖然知道你要去的地址,但你不知到該走什么路線,(在沒有任何電子產品幫助下)在這情況下,你只能不走重復路,不斷的積累經驗,從中發現線路圖的布置規律,最終到達目的地,但是這樣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很多科學上的發明創造,都是靠想象,靠假設;都是由不斷的摸索,不斷的驗證出來的,他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比如和諧號動車組列車的研制過程,完全靠自主研發生產出來的。
? ? ? 如果我們一開始就知道事物的共同之處,也就是說:“事前就知道事物的本質規律,我們就不需要在現象上不斷的摸索。”換句話說:“就是不需要在莫個地方轉圈、徘徊、彷徨、吶喊。”我們只需要按照這些客觀規律辦事就行了,那么一般情況下,我們很快就把事情圓滿完成了。但是有時候理論是可行,而實踐上是行不通的,哪怕你的理論是經過科學驗證的,無論你怎么相信自己的理論的正確性,實踐上行不通就是不行的。換句話說:“理論不符合實際,那么,這個時候,你的理論就不再正確了。”也就說:“你的理論不管用了。”這個時候你就應該反省自己,是不是自己什么地方做錯了事情,你所學的理論知識處于怎樣的一種狀態,你的理論適用范圍、適用時間、適用地點,適用的條件,與你現在正在進行的事情是不是相符合?老子有句話說得好:“道可道非常,名可名非常名。”只要你明白了莫個道理,清楚了莫個道理,那么你就同時失去了莫個道理。試想一下我們所說的話也是如此,由于個人的經歷不同,所占的立場不同,說看到的角度不同,所能把握的尺度也不同,所站的高度也不同,那么,你就在無形之中受到時間、角度、空間、尺度、高度、及位置等諸多因素的限制。如果我們越自信我們的理論,那么出錯的可能性就越大,因為你太自信了,自信到自以為是,這個時候你只能停留在自己的世界,所以限制了自己的視野,根本原因是,我們的觀點總能夠受到時間、空間,位置、高度等諸多因素的限制,而這些條件因素是在不斷的變換當中,而一個科學的理論正好也在不斷的變化當中,(這點從科學發展史就可以看出來)因此,對于我們的認識也要不斷的更新,時刻清楚我們自己的理論觀點需要什么的條件因素。如果實際情況已經不再符合這個要求,那么,我們的理論就行不通了,雖然你仍然相信自己的理論,但是不行就是不行,沒有任何理由,也沒有任何借口。這個時候,我們一定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絕不能僵化,必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按客觀實際行事,猶如圣旨,不可違逆,沒有任何理由,沒有任何借口,堅決嚴格執行。
? ? 所以,當我們做一件事情行不通的時候,或者當我們正處逆境當中,一定要要冷靜的反觀自己。正所謂:“人貴有自知之明。”看看自己在什么地方出錯了。有一句話說:“細節決定成敗。”我們應該認真做事,仔細研究,從細節中揣摩,看看這些細節中與我們的理論認識還有什么不同之處。一般情況下所出現的問題,都是由于我們沒有嚴格按照理論的要求辦事,導致我們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應該繼續堅持自己的理論,懷疑自己這樣的生活是不是應該繼續堅持,其根本原因是我們對客觀規律的認識不夠仔細、不夠深刻、不夠寬廣、角度不夠全面,所站的高度不夠。比如,100w的燈泡,噢,這是一個標準值,結果你誤認為200w的燈泡,把握的尺度不夠標準,導致計算結果偏大或者偏小。所以對自己的理論認識一定要仔細,一定要寬廣,一定要全面。堅決不能違背自己的觀念做事。從中庸的思想上講就是:誠信做事,事實求是。我們實際感受到這樣的狀況,在腦海中反應怎樣的狀況就老老實實承認怎樣的狀況,承認什么樣的狀況就老老實實的嚴格的按照什么樣的狀況做事,因此什么事情該做,什么事情不該做,我們心里其實很清楚,必須嚴格遵守,絕對不能違背自己的良心(是指絕對意義上的客觀認識)因為我們我們的思想就是中庸思想,我們所做的事情就是實際我們承認的狀況,這個狀況是來源于客觀實際情況,就是指絕對意義上的正確。所以有什么的良心觀點,就應該堅守什么樣的原則。否則就不要輕易下結論;否則你就不要輕易去嘗試;否則你就不要輕易去做事,因為后果不可預料。正所謂:“沒有那個普,就不要跳那個舞;沒有那個瓷器活,就不要攬那件事”。有什么的良心(是指絕對意義上的標準認識)價值觀,就做什么的事情,有什么樣的認識(實在意義上的認識)就按照什么樣的認識價值觀去做事。反過來,有什么樣觀察意識,就承認什么樣的意識,有什么樣的意識,就承認什么樣的觀點,最后就按照這樣觀點做事就好,并且嚴格堅守。問題是我們經常承認這樣的觀點,但是,經受不住外界環境的誘惑,從而違背自己的良心辦事,最終傷害到自己,那時候后悔也來不及了。例如,紅樓夢中賈家、薛家、甄家、南王府等,形成四大家族,本來呢他們為國家為民族立下汗馬功勞,受到朝廷封賞,開元盛世啊!禮應安守本分,這點他們自己也知道。后來就在大姑娘當上貴妃后,有一次鬧元宵佳節時,她就說:“那些街坊牌,所建造園林啊不要太張揚,不要太炫耀。這個她們自己內部也知道。但是好環境容易迷失自己,得意忘形,這可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啊!嗯,內部,大觀園建造的金壁輝煌,琳瑯滿目,這已經是不守禮了,這還不夠,老婆一個不夠還想再娶一個,甚至是買賣人口,草芥人命,強搶民女,壞事做盡,(這點薛潘可作為代表)天作孽猶可違 自作孽不可活,總有一天會有報應的。果然,后來遭到朝廷官員彈劾,上奏圣上,圣上知道后,大怒!這天下就成了你們賈家的天下了,無法無天,很快圣上就下了圣旨,將四大家族滿門抄斬。一時間,晴天霹靂,大觀園內上上下下六七百人,抓的被抓,賣的被賣,最終除了幾個無名小卒都死了,這可真是覆巢之下很難有完卵啊,可悲啊!可悲啊!……一對鴛鴦不能終成眷屬,有緣無份,可惜啊!可惜啊!……唉!人啊,往往就是身處逆境時才真正知道要奮斗,身處順境時就得意忘形,一旦失去之后才知道擁有的寶貴。所以神圣不可侵犯的觀點,堅決不能違背。就連邊都不能沾。噢,原則性問題不能變就是不能變,該堅守的原則一定要堅守,無論身處何種環境。當然,該放松的就放松。
? ? 還有一種情況 ,我們知道:“由于事物在不斷的發展變化,當我們的觀點不在適用當前狀況時,我們的理論就不符合實際了,所以我們要時刻明白自己處于怎樣一種狀態。正所謂: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時刻提醒自己身處的位置,正所謂:松下問童子 ,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處;時刻清楚自己站在什么的角度在觀察事物,正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時刻知道自己在在什么樣的高度看事物,正所謂: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我們的理論是否符合這種狀況,如果符合則可以繼續使用,但如果不符合,我們就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絕不能僵化。所以,我們需要不斷反省自己,回望過去,才能展望未來。雖然歷史也許不能說明什么,但是歷史可以告訴什么,從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我們需要不斷增強自己,正所謂:打鐵還需要自身硬呢;更何況別人欺負我們的時候呢;甚至是被人賣了還幫著別人數錢呢!就像在一大堆西紅柿當中,惡人見了專挑軟的捏。所以我們需要不斷的重新認識自己,不斷的改變自己,不斷的完善自己,不斷的增強自己,來適應當前社會的發展的狀況,但是,歷史并不能說明什么。所以,有一句話說的是:“長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強”我們要分清當前的社會背景,我們的觀點處于什么樣社會背景?我們出現了什么問題?我們需要達到什么樣的標準?(絕對意義上的標準)我們需要改變什么?不需要改變什么?要改變自己需要什么條件?我們如果不需要改變自己,這又是為什么?我們又處在什么狀態等等問題。經過實踐檢驗證明,我們作出一個可觀實際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是實在意義上的絕對標準)如果符合客觀實際的標準,也就是在適應范圍內,我們就不需要改變自己。可是,如果不符合實際標準,那么我們就需要改變自己,那么如何改變自己呢?數學上有一種叫做“三角函數”,如果我們知道直角三角形的一條邊,又知道與之相對應的角度,我們就可以利用三角函數求得出另一條邊的長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所知道的條件即是自然的,我們不知道的條件則是未知的,很多的東西都是通過已知的自然規律,來求得未知的事情,再加上實驗證明(經得起考驗的證明)你就可以應用到生活實踐中去了,這是我們求取未知條件的一種思想。這種思想他需要想象,需要大膽假設,敢于超越前人,這種思想是發展自己的,增強自己的比較好思想,也是比較實用的思想。(尤其是在科學發明創造上)但是老子同樣在在后面說了另外一句話:“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固常無欲以觀其妙,固常有欲以觀其徼。”任何事情都是從無到有,再從有到大,再從大到遠,再從遠到逝去。因此對我們的認識不能僵化,要隨時知道我們從哪里來?又將哪里去?我們為什么要去那里?我們的觀點又受什么樣的條件限制?我們要保持絕對清楚。所以我們一旦遇到了問題,遇到了困難,我們就要必須問問自己,自己是從哪里來?將要去哪里?為什么?必須有一個清楚的認識,也就是說:“我們必須深入研究事物的本質規律,從根本上去堅決問題。”因為根本規律他是不受時空限制的,獨立而不改,循環往復而永遠生存,也就是說:“它是實在意義上客觀規律,它是絕對的正確的觀點,它是良心的發現。”同時對于我們認識一定要與時俱進,實事求是,因為事物是運動變化的,事物總是由小到大,由簡單到復雜,由微弱到強大,所以,在問題剛開始的時候是容易去堅決的;在事情剛發生的時候是比較容易處理的;在惡劣事物微小的時候是比較容易治止的。但是當問題越來越來越復雜的時候,事情就不容易堅決了;當事情逐漸發展壯大的時候,事情就會牽扯到東西就多了,那個時候事情就不容易處理了;當一個病毒感染越來越嚴重時,這個時候病菌就很難殺死。所以小的問題處理不好就會發展成大問題,所以名義上問題有大有小的區別,但實踐上沒有大小之間的不同,因此,小問題就是大問題,相反,大問題就是小問題,所以問題沒有大小的區別,嗯,它是一樣的,無論問題大小,我們都應該認真面對,謹慎堅決。同理,小事情就是大事情,相反,大事情就是小事情,無論大事小事都是一樣的,所以,大與小只是名義上的的區別,沒有本質上的不同。所以也無論大事還是小事,我們都應該認真對待。有一句話說:“細節決定成敗。”所以細節很重要,細節做不好,導致問題越來越嚴重往往就是一些細節當中的小問題堅決不好,導致大問題出現。人們往往容易忽略細節中的小問題,久而久之,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就越來越大,正所謂:人之初,性本善,習相近,性相遠。所以,遇到突發事件或者難以處理的事情,不要慌張,要冷靜,要穩住,看看自己還在什么地方沒有注意到?還有什么地方自己沒有想到?還有什么地方自己沒有去做?冷靜思考,仔細分析,認真研究,找到問題的關鍵,從根本上堅決問題,主動尋找機會,待時機成熟時再進行處理。同樣,當我們受到病菌感染時,也要有一顆平常心,不要害怕它,你越是怕它,他就越厲害,因此,我們隨時做好戰斗的心理準備,做好與病魔作斗爭的準備。如果遇到突發事件,保持平常心,要冷靜,要穩住,要分析,找到問題的關鍵,要馬上作出改變,而且你必須如此,因為事物是矛盾的,在所難免的,而且事情往往會越越糟糕,所以無論遇到什么事情,什么困難,無論如何,你都必須堅強,你是因為你足夠強大,而是因為必須如此,所以必須與之作斗爭,直到客服困難,戰勝病魔,問題得以解決;知道事情有一個圓滿的處理。
? ? 在實際生活中由于我們會不斷的遇到很多問題,各種各樣,因此,理論經常不符合實際要求,那么我們還需要不斷的作出決定,不斷改變自己,不斷的完善自己,以適應當前社會的發展變化狀況。從上一節我們知道無論問題的大小我們都需要認真面對,謹慎堅決,處理事情也要十分小心,面對病魔一定保持平常心,遇到突發事件要冷靜,與困難做斗爭,你必須如此,否則問題往往會更加嚴重。但是,我們都不愿意災難發生在自己身上,我們都希望大事化小 ,小事化無。雖然我們知道問題在所難免,但是很少有人將事情的矛盾性最小化,甚至讓它不發生。為什么?你怎么知道呢?呵呵,我們從生活實際就可以看出:我們與人交往中,初次見面時,一般情況就說:“你好,我叫……聽說你們公司這好,那也好,所以,今天特意來拜訪您。”然后對方一聽也說:“噢、你好,我叫……聽說您創造了什么什么奇跡,您的大名如雷貫耳,久仰久仰。”然后你說:“,夸獎了,夸獎了”或說:“謙虛了,謙虛!”然后就是互相攀親戚拉關系,走后門。沒關系也要根據對方的興趣愛好,就送上禮物,沒關系也要沾上關系,于是就成了禮尚往來。總之,說一大堆冠冕堂皇的好話,感覺非常仁義。對于老同學,見面就說:“啊,好久不見,你的神色依然那么光彩。”或者說:“好久不見,你依然年輕漂亮。”然后對方就說:“哪里哪里,我都老了不少,反倒是你依然不減當年光彩啊。”然后你說:“謙虛了,比起你來說我差遠了!”然后對方又說:“你太小看自己了,當年你什么什么,現在又什么什么。”然后你說:“老兄啊,你太抬舉我了,反倒你,雖然過去不怎么樣,但你看你現在都世間500強了,厲害了,我的老弟。”這些話聽起來好聽,但假得很。我們都愛聽好話,除非你你是圣人:像儒家的孔子、孟子;像道家的老子、莊子,佛家的釋迦牟尼、達摩大師;像基督教的耶穌。所以自然好話壞話不能夠影響他們。但是,普通人就不一樣了,生活從來都不是美好的,也從來都不是糟糕透頂的。關鍵是你處于怎樣的一種狀態,而你又持有怎么樣的觀點,心理抱著什么樣的態度,由于事物總是相對的,所以當大家都對你不看好是,你自己也垂頭喪氣的,那么你可能真的要完蛋了,可如果這個時候你能夠堅定自己的信念,那么你就距離成功就不遠了;當大家都都對你贊不絕口時,你就應該知道倒霉的事情要來了,可如果這個時候時候你還是自我感覺良好,那么等待你的將是不堪設想的悲慘結果。所以,總有一些人不喜歡你,也總有一些人喜歡你,事物總是相對的,我們不能因為別人的負面評價就灰心喪氣,所以不能因為生活本來就是矛盾的,就毫不在乎別人對你的評價,關鍵是別人的評價是否正確,而正確與否,就要看具體情況是怎樣的,要十分詳細,同理,不能因為別人對你評價極高就得意忘形,也不太低估自己的能力,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所以你不能別人說是怎樣的就是怎樣的,也不能毫不在乎,總之,你不能特別在意,也不能毫不在意,看具體情況,實事求是。
? 所以當事情還沒來之前,無論好事還是壞事,我們都應該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過硬的技術準備和扎實的理論基礎。這樣即使遇到突發事件,我們也能夠作出相對的應對措施,克服困難。由于我們有足夠的技術設備和扎實的理論基礎,我們可以對現實突發事件進行客觀的了解,作出細致的分析,發現問題的根本原因和關鍵因素,從而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然后將所有問題迎刃而解,徹底的堅決問題。相反,沒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再好心理素質和過硬的技術設備,那又什么用呢?因為你不知道怎么下手,只能是互相面面相覷,如果沒有過硬的技術設備,但是只要理論足夠強大,就可以變向的堅決問題,如果心理素質不好,其他條件不變,但是,也還是勉強堅決問題,所以,看似三者之間都非常重要,但是理論基礎十分重要,重中之重。
? ? ? 因此,綜上所述,我們做事情的時候,一定要提前學好理論基礎知識,而且越詳細越好,因為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各種各樣,需要靠理論來指導,但是理論不一定就要靠實踐去檢驗,因為理論就是從實踐中來,但是理論一定要經得起實踐的考驗,因為事物是運動的事物,運動是物體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