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的一天,山東聊城的馮先生發現兒子馮霄右臉有些腫,便帶他去醫院檢查,結果卻讓他大吃一驚:孩子被確診為患有成釉細胞瘤,只能用手術切除腫瘤。腫瘤切除后,馮霄右側下頜骨出現了一大塊缺損,同時伴有下頜骨病理性骨折,使得他的右下頜骨處看起來塌了下去,咬合也出現了紊亂,嚴重影響了進食和面部美觀。如果不做修復,這個10歲的孩子身心將會受到極大的困擾。
山東大學第二醫院口腔頜面外科副主任來慶國,帶領著他的團隊開始了修復方案的討論。常規下頜骨的修復方案一般為“小腿取腓骨或胯部取髂骨”,即采取自體血管化髂骨或者腓骨移植重建。但一番檢查下來后,來慶國卻發現,馮霄的腓骨非常細小,還沒有成人的小拇指粗,與骨缺損區根本不匹配,并且腓骨取骨還會影響孩子的運動能力,而如果采取血管化髂骨移植,不僅手術創傷巨大,而且由于血管較成人細小,極大地增加了手術風險。怎么辦?面對這個巨大的難題,來慶國陷入了沉思。
曾在英國做訪問學者的來慶國, 一直關注著3D打印手術的應用。回國后他也一直沒停止這方面的研究,經過多方查閱資料和咨詢相關專家,針對馮霄的情況,他在會上大膽提出采用3D打印個性化鈦合金“下頜骨”的方案。但這個方案一提出,就立刻受到了一個同事的質疑:“雖然國際國內此前有過類似手術,但低齡兒童卻沒有先例,手術出了問題,誰來負責?”的確,3D打印“下頜骨”其實非常不容易,最大的難題,是要將其對接在正處于快速生長期的兒童身上,還要讓它“像自身組織一樣好用”,所以,下頜骨的打印工藝既特殊又復雜,并不是那么的輕松。“所有的責任由我來承擔,大家只管放心去把這個手術做好,不要有任何顧慮!”關鍵時刻,來慶國的一番話無疑給了大家極大的信心。
2018年1月,經過簽署知情同意書、倫理確定以及醫務部備案后,來慶國和同事們開始對馮霄的下頜骨進行詳細的數據采集、測量及電腦3D設計,經過數十次的數據收集和設計修改,充分考慮到孩子還在生長期的骨骼發育的情況,他們歷時了3個月的超長準備期,最后終于完成了鈦合金“下頜骨”假體的3D打印。
由于已經當眾立下了“軍令狀”,此次的手術容不得半點閃失。來慶國知道,必須得把手術中所有可能出現的問題都考慮到,因為不可能在手術出問題時再去修改尺寸。為確保萬無一失,“下頜骨”植入手術前,來慶國和同事們在馮霄3D打印的樹脂下頜骨模型上做了兩次術前模擬,直到每一個步驟都了然于胸。
4月上旬,來慶國為10歲的馮霄進行了3D打印鈦合金“下頜骨”植入手術。手術過程非常順利,人造“下頜骨”與馮霄頜骨完美貼合,牢固而穩定。它就像植入的牙齒一樣,將伴隨這個孩子在生活中正常說話和飲食。
術后三個月是關鍵考察期,從復查的情況來看,馮霄目前咬合情況正常,口腔內軟組織豐滿且沒有并發癥,這次國際上首例低齡兒童下頜骨缺損3D修復重建手術宣告成功!
“要想取得矚目的成就,不但需要在原有技術上大膽創新,更需要有突破自我的勇氣。”當記者詢問來慶國成功的秘訣時,他笑著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