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私人定制家庭成長陪伴贏正式建群,剛進群就看見有位學員拋出了個新鮮出爐的問題:媽媽在衛生間聽到父女兩個在客廳的對話(爸爸在看電腦,女兒在背單詞)
女兒:(算是自言自語)我單詞背完了,接下來學物理,明天有物理課,還真有生物課。
爸爸:慢慢來
女兒:我知道慢慢來呀,雖然作業時寫完了,但這些得學的,不提前預習明天聽不懂。
說完孩子就回房間學習去了。
媽媽的問題是,感覺爸爸沒有接住孩子的話,想讓指導一下應該怎樣接更好。
我不僅感嘆咱們的這位媽媽真的是覺察力不要太好,爸爸只說了三個字,而且女兒也沒有明顯表現出有什么情緒,媽媽就能感受到女兒的不高興,感受到爸爸沒有做到很好的共情。能通過面試進入這個課程也都是有著超強的學習力,真的要為這位媽媽點贊。
像這種家庭中的常見的對話,相信很多家庭都會經歷過,唯一不同的是,學習過的家長,有覺察力的家長,會反思哪一句話說的不完美,如何說如何做能更好,他們追求的是從優秀到卓越。而沒有學習過的家長,可能就不會把這當成個事,也就這樣過去了。
群里的導師給到的回復如下:
“慢慢來”是爸爸的感受或者是爸爸給到的建議,孩子并不想讓我們告訴她,要慢慢來。因為不在場,無法感受到孩子的語氣情緒是什么,是真的很平淡的自言自語還是有些抱怨的成分在?如果真的是平淡的自言自語,孩子想表達的是她在學習上有自己的計劃,我們要看到孩子的自律,并反饋給孩子,可以說“看來你對自己的學習有安排,爸爸看到你對這幾個學科的學習很有計劃性,有什么需要爸爸幫助的可以告訴我。”如果是有抱怨,那孩子當下應該是累了,對還有幾個任務沒有完成可能是犯愁了,如果這樣,家長可以肢體語言先行,站起來用手去輕撫孩子的背,給以微笑,表示支持,或者說:“乖,你是不是累了?需要爸爸做些什么?”家長對孩子的情緒變化既要有敏銳性,也不要過度的小心翼翼,過度的小心翼翼也會成為孩子的負擔。
文聰老師也肯定了導師給到的回復,其實孩子有時候只是“說說而已”,只是想表達當下的狀態,并不需要家長給到建議,我們做到傾聽+理解+支持就足夠了。這樣讓我想起《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里講到的,女人愛傾訴,而男人喜歡給到建議,其實傾訴也只是說說,需要對方豎起耳朵聽就好了給到建議。可大多數人意識不到這一點,所以在和孩子和愛人交往的過程中往往會一頭扎到了建議里,最后弄得對方覺得你沒有理解到她,你自己還一肚子委屈。所以學習真的是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感恩院長和導師開發的這個陪跑贏的課程,讓我們能從各個方面把學習到的知識深入吸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的學習成長進步。